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索尼死前一个局让康熙扳倒鳌拜 索尼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6-24)300

还不了解:清代索尼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索尼去世前,布了一个什么局?

索尼是清代的开国重臣,他一手推动了清代政治体制的变革,将权力集中一统到皇帝身上,有效解除了亲王重臣对皇权的威胁,巩固了清王朝的政局。因为有他的辅佐,皇室才能够在顺治帝去世后,顺利将权利交到康熙的手上。

那么在多尔衮和鳌拜等专权人物眼红皇位的时刻,这位忠心于清王朝的老臣到底使用了什么办法与多尔衮等人周旋的呢?

索尼死前一个局让康熙扳倒鳌拜 索尼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索尼的生平

索尼生于1601年,是正黄旗赫舍里氏人,他的父亲是清开国重臣硕色。1627年,在宁锦战役中,索尼被跟着皇太极攻打锦州,随后又在皇太极亲征咯尔咯时候去科尔沁颁诏责问对皇太极不敬的奥巴。

奥巴的部下给索尼送了很多牲畜,都被他拒绝了。奥巴让人告诉索尼他的脚患病了,不能走路,无法见他。于是索尼就将诏书交给奥巴的女儿,让她送去给奥巴。奥巴没办法只能让人搀扶着去见索尼。

奥巴见了索尼,故意问他怎么不要礼物。索尼严肃地说,你们对大汗有疑心,我怎么敢要你们的礼物。大汗宅心仁厚不与你们计较,才让我来问问的。奥玛听过叩首悔过,再也不敢有异心了。索尼回去后将情况告诉皇太极,皇太极十分高兴,对索尼也更加欣赏了。

1629年,索尼随皇太极进入内地,直逼明皇都。袁崇焕率队支援,与皇太极的大军在京城附近大战。皇太子豪格被困,索尼不顾安危,冲入阵中救了皇太子,之后被提拔为吏部启心郎。

1632年,索尼随皇太极围攻大凌河,索尼带队击溃了明代的援军。1632年索尼征讨察哈尔,夺下了阜台寨。到1643年,朝廷考察了索尼的功勋后,加封他为三等甲喇章京。

打击多尔衮

皇太极是突然猝死的,他死之前未立下遗诏,所以皇位继承人成了矛盾焦点。当时声望更大的多尔衮想要继位。但索尼和鳌拜等人坚决反对多尔衮继位,认为应该由皇子豪格继位。但豪格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自己说自己不配继位。

索尼死前一个局让康熙扳倒鳌拜 索尼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索尼没办法只能与鳌拜等人坚持要立皇太极的其他儿子作为新皇帝。鳌拜性格刚烈,手中掌握大军,他直接向多尔衮 *** ,闹得局面很僵。索尼则作为矛盾的缓冲剂,为多尔衮做了不少事,也让多尔衮同意让福临继承皇位,他来担当辅政大臣。

多尔衮辅政期间,连续多次对付索尼,导致索尼被抄家,还被派去守帝陵。不过没多久,多尔衮就在打猎时意外受伤,而后不治身亡。顺治这才得以掌权,索尼随即就被皇帝召回京城,官复原职,还做了满人的首席大臣。

对付鳌拜

1661年,顺帝皇帝驾崩,遗诏中让三皇子玄烨继位,要索尼与苏克萨哈、鳌拜等人共同辅佐小皇帝。索尼听到遗命,跪着请求各位贝勒,让他们一起辅佐康熙。那些贝勒都表示,有先帝遗诏,别人不敢干涉。

索尼见此情况,就去奏请孝庄皇后,发誓说既然先帝如此信任他们,他们必将全力辅佐皇帝,几人要同生共死,不念私情,一心为皇帝陛下做事。索尼等人念了很多表决心的誓词,

在开始的两三年中也都忠心辅佐,做出了很大的功勋。

索尼死前一个局让康熙扳倒鳌拜 索尼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在这几年中,清军扫荡了南明势力和作乱的农民军,通令各地接收流民,鼓励开荒生产,建设农业基础设施,让清代的粮食产量得到了很大提升,经济社会也日趋平稳,为清代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好日子没持续多久,鳌拜就显露出了强势的做派。他提出让镶黄旗与正白旗换地盘,并严酷打压正白旗的苏纳海等人。看着镶黄旗日趋强大,正白旗被打压的日渐凋零,满朝文武都不敢出声。

对于鳌拜的所作所为,索尼并没有表明姿态。他也不想看到正白旗做大,所以对鳌拜的做法他是暗中认同的。正白旗的苏克萨哈统领正白旗,但他也不敢与鳌拜作对,只能暗气暗憋,希望鳌拜能够罢手。

惋惜鳌拜并没打算放过苏克萨哈,他给苏克萨哈列出了二十多项重罪,把他给杀了。到这时候索尼心里明白,朝廷的大权几乎都被鳌拜掌握在手中,等鳌拜准备好了,一定会对付索尼,也许还会谋朝篡位。

索尼对皇帝是忠心不二的,所以这时候索尼做了两件很重要的事情,一是向康熙提出,要将治理朝政的权利交还给康熙。第二件事,就是让自己的儿子索额图去给康熙当侍卫。这两件事的意图明显,就是要牵制鳌拜,防止他加害康熙,并伺机扳倒鳌拜。

那时年幼的康熙虽然不敢索回大权,但这件事给了鳌拜一个警告。而索尔图到了康熙身边,也是为了帮助康熙培养自己的死士,给扳倒鳌拜做准备。这两件事办妥之后,索尼也就过世了。

虽然索尼过世,但他生前已经给康熙铺好了路。之后康熙也是按照索尼定下的法子,设计擒下并关押鳌拜,将鳌拜在朝中的党羽全部肃清,最终将权利全部拿在自己手里,实现了清王朝的统治,并有了一番作为。

索尼死前一个局让康熙扳倒鳌拜 索尼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小结:

索尼作为清代的一大忠臣,同时也是大一忠臣。在他任职期间,清王朝的皇权更迭,他连续辅佐了三位皇帝,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深得帝王的欣赏和重用。他没有居功自傲,反而更加用心的辅佐皇帝,将忠义之事做了一生。

索尼稳重智慧,善于在复杂局面下找到合适的方向。对于内部矛盾,他不主张剑拔弩张,善于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化解危机,创造条件。在他的帮助下,年幼的康熙皇帝才能夺回大权,彻底解决鳌拜造成的危机。

对于索尼这位清代大臣,后世的评价很高,但相对于他的功勋,他忠心为主,关心天下的做法才更值得推崇。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6/195849.html

“索尼死前一个局让康熙扳倒鳌拜 索尼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的相关文章

王澄:西晋时期官员、名士,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王澄:西晋时期官员、名士,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王澄(269年~312年),字平子,琅琊临沂人,西晋官员、名士,平北将军王乂之子,太尉王衍之弟。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澄出身世家,少有盛名,勇力过人,爱好清谈。举止放诞,不拘礼俗。少历显位,累迁丞相(司马颖)从事中郎、司空(司马越)长史。迎驾有勋,册封南乡...

历史上有容妃这个人吗 容妃真的是刷马桶而死的吗

历史上有容妃这个人吗 容妃真的是刷马桶而死的吗

还不知道:妃子被罚刷马桶27年,死后康熙追封皇后,历史上真的有容妃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影视剧《康熙王朝》里面有一个叫容妃的人,她善解人意深的康熙皇帝的喜爱,还为康熙皇帝生下一个女儿,取名叫做蓝齐儿,同时也是康熙皇帝最爱的女儿,但容妃的结局不太好,在孝庄太后...

演义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正史和小说中的一样吗

演义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正史和小说中的一样吗

对历史上的刘备与诸葛亮关系如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刘备和诸葛亮这对君臣的印象必定非常深刻。刘备早年虽被人尊称为“刘皇叔”,但其境遇比较悲惨,颠沛流离了大半生,却始终没能开辟出自己的根据地。后来刘备在隆中“三顾茅庐”请出了不世之才诸葛亮。在诸...

曹丕逼汉献帝退位之后 曹丕为何没有对他下手

曹丕逼汉献帝退位之后 曹丕为何没有对他下手

对曹丕登基,为何没有除掉汉献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老板去世后,世子曹丕继承王位还没过几年,就将目光转移到了九五之尊的皇位上,对权力的渴望,就如同一只看见了肥肉的贪狼,用垂涎三尺来形容可谓是再恰当不过了。要知道,一般臣子想要谋取皇位,都要经过一系列精密的计划,但...

刘禅在诸葛亮死后斩杀了三位蜀汉大臣,分别是哪些人?

刘禅在诸葛亮死后斩杀了三位蜀汉大臣,分别是哪些人?

刘禅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公元223-263年在位。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说起刘禅,你也许会联想到两个俗语:“乐不思蜀”和“扶不起的阿斗”。这一刻板的印象,似乎已经延续了千年。正史上的阿斗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不可否认,蜀汉的灭亡,宠幸宦官,排斥忠良等,的确让刘...

历史上朱棣没有跟朱标争夺过太子之位,是因为什么

历史上朱棣没有跟朱标争夺过太子之位,是因为什么

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回想我国封建王朝,曾给世人留下太多遗憾和无法弥补的创伤。比如在古代,明明某些人很厉害,可偏偏天妒英才,结果导致不错的局面瞬间变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比如大将霍去病,抗金英雄岳飞,秦始皇的太子扶苏,又比如朱元...

朱祁镇重新上位之后 朱祁镇为什么一定要杀于谦

朱祁镇重新上位之后 朱祁镇为什么一定要杀于谦

朱祁镇的最大污点,第二次称帝以后,为何必须杀掉于谦?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复辟,第二次成为了皇帝。与此同时,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要求下,朱祁镇杀掉了名臣于谦。认真的说,于谦属于名臣历史上最重要的文臣之一,堪称与...

姜维北伐是在何时?为何要等十多年?

姜维北伐是在何时?为何要等十多年?

历史上的北伐大事记中,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蜀汉北伐成为了耳熟能详的典故,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三国时期,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随即,蜀汉的北伐行动终止,大军撤退。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经过一系列上层权力调整,以及恢复国力,隔了好几年才又开始兵...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