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曹操临死之前,为什么是杀杨修?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6-24)270

曹操临死之前,为什么是杀杨修?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杨修之死是必然的,他自己亲口说过: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意思是其实我早就该死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立场,杨修心里非常明白。同样的,一样的作为,一样的立场,为什么曹操没有杀司马懿呢?

曹操临死之前,为什么是杀杨修?

杨修和司马懿两人卷入世子之争的斗争当中,这本来就是非常凶险的一件事情。历来皇储之争,失败者往往都是被灭门。这一点杨修非常清楚,那么杨修做了什么样的事情才导致曹操动了杀心呢?

应该说,在前期,杨修以及他辅佐的曹植是占尽优势的。曹操是个聪明人,自然喜欢聪明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两人相比,曹植要比曹丕聪明百倍。因此,从曹操内心深处来说,曹植是更佳的世子之选。

(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曹操喜欢节俭,反对衣着华丽。曹植正好也不尚华服。曹操喜欢考验自己的儿子,而曹植每次对答如流,文采斐然。因此,曹操最宠爱曹植,甚至有立曹植为世子的打算。

当然了,曹植也有自己的缺点,那就是举止放浪形骸,饮酒没有节制。这一点曹操也是心知肚明,因此曹操在观察,到底是稳重的曹丕好,还是聪明的曹植好?

于是两人身边的谋士也被列为观察的对象,曹植身边的谋士是杨修、丁仪、丁廙两兄弟,曹丕身边的谋士是司马懿、陈群、朱铄、吴质。曹植的首席谋士是杨修,而曹丕的首席谋士是吴质。那么司马懿呢?其实司马懿也出了大力,但是司马懿隐藏的更深。依照司马懿低调的性格,他是不会重度参与世子之争这件事情的。

(司马懿)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

司马懿并没有在纯粹的世子之争中出谋划策,而是帮助曹丕干了许多真正的实事来树立曹丕务实的形象。司马懿当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曹操,而曹操派司马懿入曹丕府中也是为了让曹丕多向司马懿学习。学习什么呢?学习司马懿处理政务的能力,例如屯田、耕种结合、边疆将领考察,形势分析等等。至于那些与杨修斗争的事情交给了另外一个人,他就是吴质。

吴质非曹丕府人员,无故不能接触曹丕。因此,曹丕为了请教吴质,每次都让人把吴质藏到箱子里面,然后偷偷运送进府。这一切被暗中派人盯梢的杨修所发现,于是杨修密告了曹操。曹操很生气,派人来查看此事。

吴质于是心生一计,他让曹丕照旧抬箱子入府,但是自己不藏在里面。等到相府的人前去查看,发现箱中只是衣服而已,并没有 *** 。于是曹操对杨修心生怀疑,认为杨修为了陷害曹丕而不择手段。这是两人之一次交锋,杨修失败。

曹操后来考验曹丕和曹植的临时应变能力,让两人带着王令出城,但是又对城门交代,不到规定时刻,不允许任何人出城。

吴质给曹丕的建议是:遇到城门宣读王令,能过则过,不能过要尊令返回。而杨修给曹植的建议是: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意思是王令在身,阻挡者斩之。

曹操是个法度的倡导者,曾经为了实践法度而割掉自己的头发来示众(曹操马惊,踏坏了麦苗)。自然的,曹操也希望自己的世子也能够遵守法度。而城门开启时间是预先约定好的,任何人都要遵守。曹丕遵行法度,返回请示。而曹植在杨修的建议下竟然违反法度闯门而去,甚至还杀了门守。这是曹操所不能容忍的,心存不善是小事,破坏法度是大事。于是曹操心里有了底,随后赐死了杨修。理由是:

脩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故脩遂以交构赐死。

杨修被赐死的理由是交构罪,交构的意思是离间。曹操的意思很明显,杨修恶意制造曹丕和曹植之间的矛盾,离间他们之间的兄弟感情。甚至离间曹操和两个儿子之间的自然感情,掺杂曹家家务事情太多,不得不处死。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此时经过漫长的观察,心中开始倾向于曹丕。在曹操向贾诩询问世子人选时,贾诩举了袁绍两个儿子袁熙、袁尚的例子,曹操随之定下了立曹丕为世子的打算。

而曹植嗜酒如命,行为放浪形骸。在曹操眼中,如果杨修真的对曹植好,就应该规劝曹植收敛自己的行为,戒酒戒行,多做实事。但是结果却是杨修用力用错了方向,杨修一味的去猜测曹操的想法,帮助曹植讨好曹操,而治理天下,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猜度别人的小心思,而是实实在在的理政能力,这一些杨修都没有教会曹植。

相反的,在杨修的帮助下,曹植越来越狂妄自大,以至于最后醉酒驾车夜闯司马门。曹操彻底怒了,终于对曹植彻底失望,也对杨修心生嫃怒。

既然曹操选择了曹丕,那么必定要放弃曹植。而曹植身边的谋士在一日,对曹丕都是个威胁。曹操不忍心杀掉曹植,那么就要拔掉曹植身上的刺。而曹植身上更大、最锋利的刺就是杨修。于是顺理成章的,杨修就要被处死。

反观曹丕,曹丕赢了。赢了的结果就是自己当上世子,身边的谋士也随之平步登云。那么曹操为什么不讨厌曹丕身边的谋士呢?

以吴质和司马懿为例,两人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让曹丕保持朴实无华的状态。司马懿教会曹丕别犯错,论资历世子之位就是你的。吴质在曹操率兵出征时赶紧劝曹丕大哭,曹丕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写一句文采斐然的诗句,只是大哭一场就感动的曹操泪流满面。

反观曹植,在杨修的建议下写了一篇辞藻华丽的马屁文章,和曹丕的大哭相比,显得是那么做作。因此,相比而言,曹植在杨修的辅佐下表现过于积极,让人心生讨厌。而曹丕则显得要稳重和平和许多。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杨修之死是必然,首先参与世子之争本就是个风险很大的事情,输者往往性命难保。其次杨修用力用错了方向,他没有帮曹植改掉自己身上的缺点,相反的过于去揣摩曹操的心意,投机取巧,表现的过于明显。甚至于教善良的曹植去斩杀门守,这一切都是曹操所忌讳的,于是曹操以交构罪赐死了杨修。反观司马懿和吴质,他们两个都教会曹丕要低调,只要曹丕不犯错,论资历,世子之位迟早是自己的。最后,这个目标果然实现。而结局是残酷的,杨修被处死!杨修值得同情吗?我觉得不值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6/195853.html

“曹操临死之前,为什么是杀杨修?” 的相关文章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 汉景帝为什么不给周亚夫筷子吃饭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 汉景帝为什么不给周亚夫筷子吃饭

对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为何不给筷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前143年,周亚夫到宫中赴宴,侍者将一大块肉放在他面前却不给筷子。见别人刀筷并用吃得津津有味,周亚夫颇为烦火,于是大声质问侍者何意。汉景帝见状说了一句话,吓得周亚夫赶忙跪下请罪。周亚夫剧照周亚夫是周勃的次子。周...

和珅被嘉庆收拾之后 和珅的儿子为何能幸免于难

和珅被嘉庆收拾之后 和珅的儿子为何能幸免于难

史上最大贪官和珅倒台,他唯一的儿子,为何却幸免于难?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1799年,89岁乾隆驾崩,就在他的灵柩前,和珅束手就擒,紧接着被搜出8亿两白银!而乾隆65岁才生的小女儿,哭成了泪人儿,去给公爹和珅求情,才勉强保他一个全尸。没想到,丈夫...

史丹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史丹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说到西汉大臣史丹,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史丹,字君仲,西汉大臣。他原是鲁国人,后来迁居杜陵,他祖父的妹妹史氏是皇太子刘据的妾,史丹的父亲史高层担任侍中,后霍禹反叛史高揭发有功被封为乐陵侯,汉宣帝病重时讲史高任命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车骑将军是西汉时期重要的武官之一,执掌四夷屯警、京师兵卫、征伐背叛、出使宣...

康熙的儿子那么多 最后为什么是雍正上位

康熙的儿子那么多 最后为什么是雍正上位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那么多儿子,为何老四胤禛能够顺利继承皇位?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我们后人在讨论古代皇帝传位的继承人问题时,常常喜欢琢磨其合不合法度、合不合规矩,其实,作为当事人的传位者,才不管什么合不合法、合不合规,作为九五至尊的皇帝,自己就是法,自己就是规。...

羊琇:西晋时期外戚大臣,有智谋但性格奢侈放恣

羊琇:西晋时期外戚大臣,有智谋但性格奢侈放恣

羊琇(236年-282年),字稚舒,泰山南城人。西晋时期外戚大臣,曹魏太常羊耽与才女辛宪英之子,景献皇后羊徽瑜的从父弟,西晋名将羊祜堂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泰山羊氏,研究学问而有智谋。年轻时,与司马炎同门。司马炎任抚军将军后,以为参军,迁左卫将军,封甘露...

曹操和孙权作为一方霸主 两人之间有没有见过面

曹操和孙权作为一方霸主 两人之间有没有见过面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同为汉末三国一方豪杰,曹操和孙权有没有见过面?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东汉末年,曹操、孙权各自作为一方霸主,乃是当时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那么两人是否见过面呢?关于这个问题,个人认为有两个答案,正史中两人应该是没有见过面的,但在《三国演义》中,两人却是...

刘备三顾茅庐时没有实力,没有地盘 诸葛亮为何还选择刘备

刘备三顾茅庐时没有实力,没有地盘 诸葛亮为何还选择刘备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也是世人公认的智者形象代表。诸葛亮早年隐居隆中,后来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在他的辅佐下,刘备阵营迅速崛起,短短几年时间就从一穷二白到与曹操阵营、孙权阵营分庭抗礼,三足鼎...

吕蒙正:北宋初年宰相,三次登上相位,为人宽厚正直

吕蒙正:北宋初年宰相,三次登上相位,为人宽厚正直

吕蒙正(944~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祖籍在今莱州市城港路街道军寨址村,北宋初年宰相。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考中状元后,授将作丞,出任升州通判。步步高升,三次登上相位,封为许国公,授太子太师。为人宽厚正直,对上遇礼而敢言,对下宽容...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