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知道倒卖官职有危害 清朝为何没有禁止这个制度
还不了解:清代卖官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代为何明知卖官鬻爵有害,却依然实施很长时间。
从秦始皇的年代开始,卖官鬻爵就已经出现,不过大多是见不得阳光,一旦被朝廷发现,会让你终生难忘。
但是到了清代画风大变,朝廷直接经营起卖官鬻爵,而且而干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捐纳做官,更高的比例曾高达六成,其余才是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官员,这还不算大量捐纳之后,候补了一辈子都没轮到实职的人。
大量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充斥到官员队伍中,贪腐成风,当年捐纳的钱,几年时间就成倍的赚回来,把整个清代的官场搅得乌烟瘴气。
但奇怪的是,上至朝廷庙堂,下到黎民百姓,均知卖官鬻爵会伤了国体,为何还持续了那么多年?
之一,朝廷实在缺钱。
这也是根本原因。康雍盛世的时候还好,也就是偶尔黄河改道,赈灾的时候,卖几个官儿救济一下。
但是从乾隆帝开始问题严重了,十全老人基本都是到处干仗得来的。干仗就得花钱,财税不够用,朝廷卖官就成为绝好的替代品。从这件事的主管单位是户部,就了解卖官就是为了国家筹钱。
第二,卖官也有分寸,尽更大努力降低风险。
清代卖官也有一定分寸,比如吏部的官是不卖的(说的是大部分情况,下同),毕竟吏部是管理官员的部门,如果这样的部门都卖官的话,清代真是无可救药。
而且卖的职位也都是一些低品级的,一二品大员是不对外出售的。比如京官要求五级以上不得出售。毕竟皇帝上朝时,下面一堆都是买来的官员,那还讨论什么国家要事。
第三,朝廷鸡贼,出售大量候补官员,甚至只是当官的机会。
在卖官这件事上,朝廷比较鸡贼,出售的官位基本都是候补官员,很多人化成灰了都没能候补上,朝廷得了便宜还卖乖。
而且不但出售的大多为候补官员,更多的只是当官的机会。
▲科举考试流程
科举考试是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只有完成上一关,才能进行下一关。比如考了监生不一定能当官,只有考了进士才能当官,但是想考进士必须是监生的身份。
所以,比较扯的是,在嘉庆道光年间,高达20万人捐了监生。这些人连监生都考不过,又有多少能考到进士,朝廷相当于白“女票”了一回。
▲清代文官一品官服
第四,捐纳也可以作为科举的补充。
这么说可能有点矫情,但也是事实。
科举做官的难度着实有点大,很多人可能很有能力,但就是应试技巧太差,捐纳给他们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雍正朝的重臣李卫,官至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当年就是捐资员外郎,获得实职后,踏踏实实地干到了高位,颇有政绩。
当然,从长远来看,卖官鬻爵给清代带来的弊远远大于利,最终导致了清代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