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古人在被判灭九族之时 家中的亲属为什么不选择逃跑

历史文化6年前 (2018-07-05)290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灭九族,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古人被判灭九族时,家中亲属为何不逃跑?

在很多古装电视剧的桥段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不论臣民,在惹得皇帝生气的时候,皇帝动不动就会说出“株连九族”之类的话,但是其实历史上真实发生的诛九族的事件是非常少的。

可是有一点很让人感到疑惑,那就是在古人被判灭九族之时,家里的亲属为什么都不逃跑呢?这着实让人不解,仔细想来,原来选择逃跑的人才是最蠢的。

浅论“九族”

其实在以前封建专制独裁的统治中,像“忌讳”“株连九族”等刑罚都是时代的特有产物。

而“株连九族”这种残酷的刑罚制度,也被称之为“族刑”,是由秦始皇提出的,但是一开始制定的刑罚只是“夷三族”,而不是“夷九族”。

也就是说一人犯罪,“三族”都要跟着处罚,这主要是指“父母、兄弟,妻子”,在后来才逐渐演变成“夷五族”再到“夷九族”。

古人在被判灭九族之时 家中的亲属为什么不选择逃跑

历代以来,“族刑”都是用来惩治重罪,一般不会轻易下达“族刑”的命令,一旦实施,也是因为牵连甚广,为了斩草除根,达到杀一儆百的作用,来威慑其他心思不正之人。

其实常说的“九族”主要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是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以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以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一家、岳母的娘家。

同时还有另外的一种说法,因为我国自古而来的文化之中就有“九”是更高的数的意思,“九族”也有人认为是指所有和犯罪者有亲缘关系的宗支族系,而不仅仅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为何不逃

一个家族同样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可以说九族以内基本上是全都包括了,如果九族被施行连坐之罪,那这个家族也就等同于消失了,并且再也没有出翻身的机会了,可是明知如此严重的后果,在得知要被株连九族的时候,其他在九族内的亲属为什么没有选择逃跑呢?

其实这并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不能,同时他们也逃不掉。

古人在被判灭九族之时 家中的亲属为什么不选择逃跑

听到所谓的“株连九族”,相信大家之一时间想到的是全部要被砍头,处以死刑,可是事实其实并非如此。

在以前的律法之中是只有犯下了“谋反大逆”的人需要连坐,并且十六岁以上的父、子、孙都要一并处以死刑,其他人都能留下性命。

而在明清律法中,这个需要处以死刑的范围扩大到了父、子、孙、兄弟及伯叔,除此之外,其他的旁系家属其实都不会被处死,一般他们将要面临的是流放,或者是卖给功臣为奴,面对一般的老弱妇孺,往往都会法外施恩的。

虽然活下来的人日子也并不好过,要为奴为仆,但是好歹还有一线生机,可是一旦有人选择了逃跑,那就是罪加一等,无论成不成功,都会连累自己的亲人,本来不在死刑范围内,也会因为他们的逃跑而丢掉性命。

更何况古代交通并不发达,消息十分堵塞,又哪里会有逃跑的时机呢?

在古代掌权者下达了“株连九族”的命令之后,官兵随即就会去捉拿相关的人员,完全不会有反应的时间给你去计划逃跑。

就算当时侥幸逃脱了,逃亡的一路上,既要逃脱官兵的层层追查,还要提防别人的告密。

古人在被判灭九族之时 家中的亲属为什么不选择逃跑

各种通缉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为了钱财,自会有人提供线索,而且就算运气好,都躲了过去,没有被官兵抓到,可是整日东躲 *** 总有暴露的一天,更何况古代的户籍制度也没那么简单。

其实以前的户籍制度都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到了秦代才初具规模,后来经过三国至南北朝的整顿,再到到隋唐时期日趋完备和周密。

从商代的“登人”再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朝的“保甲制”,这无一不在说明户籍制度的缜密。

在建立了完备的户籍制度后,与此同时,各地还出现了“一家犯错,邻居同罪”的措施,由于邻里之间相互监督,因此极大的降低了收留逃犯的可能。

毕竟这是要承担很大风险的,甚至在附近出现了生面孔还要向当地官府报备,如果是逃犯,提供线索能得一笔赏钱,如果看到了没有报备,事后还可能会被追责,而且出入城门除了要有通行证之外,还要面临层层排查,即使侥幸跑出城,在野外也是难以生存的。

除此之外,如果只是一个人逃脱,面对亲属都已经不在人世的情况下,能有多大的勇气面对一个人的逃亡之路呢?或许也早就已经“哀莫大于心死”,没了生存下去的欲望了。

对于“株连九族”这种残酷的刑罚,总是令人闻风丧胆,虽然人总是有求生的一面,总是抱有侥幸心理,或许想过逃跑,但是为了还能幸存的亲人,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也是不得不坦然赴死。

古人在被判灭九族之时 家中的亲属为什么不选择逃跑

惨诛“十族”

面对株连九族,人本能反应肯定是害怕惊慌的,可是却有这么一个人,不走寻常路,在皇帝说要诛他九族的时候,一般人都是想着怎么保命逃跑,他却说诛十族也不怕,却没想到最终一语成箴,成了历史上有名的“诛十族”的案子。

而这个面对株连九族毫无惧色的人就是方孝孺,他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何会落得个被诛十族的下场呢?原来,这是因为他是建文帝的亲信重臣,却多次拒绝给燕王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起草即帝位的诏书而被杀害。

原本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标去世后,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在朱元璋离世之后,朱允炆上位称为建文帝,而此时的方孝孺正是国内有名的儒学大师,同时也是辅佐朱元璋孙子建文帝的重臣,桃李满朝廷。

可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的仁柔寡断,导致众多亲王都不把他放在眼里,尤其是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而他也早就有了夺位之心。

在“靖难之役”之后,朱棣攻入了京师,将前朝臣子50多人张榜于朝堂,说他们都是奸佞,大加杀害,牵连全族,而明初学界大儒方孝孺就是其中最惨的一个。

在朱棣刚进入京师时,因为了解方孝孺是朱允炆的亲信,就被直接将他逮捕入狱了,后来朱棣整肃完朝堂,准备登基为帝的时候,需要文士为他起草即位诏书,因为满朝大臣都举荐方孝孺,朱棣不得不将他开释出狱,让他上殿受命草诏。

可是没有想到,出狱之后的方孝孺却身穿孝服,一进大殿就高呼成王,也就是朱允炆的名称,悲痛大哭,朱棣见状,急忙解释道:“我是来学习周公辅佐成王的。”

方孝孺立即反问:”如今成王何在?”

古人在被判灭九族之时 家中的亲属为什么不选择逃跑

在朱棣却说朱允炆已经自焚而亡,方孝孺又开始了一连串的问题,质问他成王死后,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为王,却被朱棣以国家需要年长的君王为由搪塞了过去,可是方孝孺并没有放过他,又问他为什么不立成王之弟为王。

朱棣见方孝孺问得太多,显然还是没有认清眼前的局势,就从宝座上站了起来,走下来说:“这是朕的家事,先生就别管那么多了。”

同时,他命令左右备好纸笔,交给方孝孺,让他当场草诏,朱棣还说:“草诏之事,非先生莫属,”可是面对朱棣的低声下气,方孝孺却并不买账,居然当着朱棣的面,将笔丢在地上,边哭边骂:“死就死吧,这诏书绝不可草!”

见此情景,朱棣勃然大怒,厉声喝道;“朕偏不让你马上死,你自身不怕死,难道就不怕诛九族!”

方孝孺立即昂首挺胸,转哭为笑,:“即使诛灭十族,你也对我奈何不得!”

朱棣一听,又是恼羞成怒,竟不顾大臣们说的“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的劝告,再次将他关进了大牢里面。

随后就下令,派人四处抓捕方孝孺的亲族,每抓一人,还要带进狱中当着方孝孺的面进行处决,以示警告威胁之意,后来方孝孺九族被诛灭,他本人也被处以车裂之刑,死时年仅45岁。

在那之后,朱棣还不解心中恨意,竟然还将方孝孺的朋友与门生也归于一族,全部杀掉,果真诛灭了“十族”,一共杀了八百多人。

为何要株连九族呢?

一人犯错一人担,为什么一定要株连九族呢?其实除非是犯了特别重大的罪,为了避免别人再犯而加重的刑罚,从而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和当时的古代背景有关。

在旧时代,除了有很多世袭制的官位之外,还有就是存在一人升官或者得宠之后,整个家族都会跟着沾光的现象,他们家里的亲戚会被安排在各种小官吏的位置上,导致姻亲关系错综复杂,就如同我们常说的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古人在被判灭九族之时 家中的亲属为什么不选择逃跑

而这个现象在古代时期是十分普遍的,由于各种裙带关系,一人当官往往全家人都能获得收益,这也算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代表了,并且这也是皇帝以及高官所默许的。

除非是安排进去的人做出了不好的事情被揭发出来,除此之外,一般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这也算是考取功名后的一种别样的恩宠。

可是这一番操作下来,就逐渐形成了以家族为团体的势力,在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如果有人存在谋逆,弑君等大不敬的死罪的时候,只处置掉当事人那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家族势力一直存在的话,将会留下很大的隐患。

就像是自己的身边随时放着一个定时炸弹,这如何能够淡然处之,对于更高统治者来说,这就是更大的威胁。

而在得知要被株连九族的家中,其他族人不仅面对着皇权至上的社会,还长期处在帝王的统治下,当得知皇帝有想要把他们一网打尽的心思时,又如何会想反抗,毕竟自古就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说法,他们又如何敢不顾后果的奋起反抗呢?也就只能面对现实了。

更何况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又如何能逃脱那天罗地网般的追捕,好好生存下去呢?

如果真的选择逃跑,也不过是在做无用功,不仅会发现根本逃不掉,还会罪加一等,面临的责罚也将会更加严重,还会连累到自己其他的亲人,那这也算是得不偿失了,所以说在当时的背景下,选择逃跑,那可能真的是很蠢的一个决定了。

古人在被判灭九族之时 家中的亲属为什么不选择逃跑

文献来源:

《“株连九族”中的九族 》---《生态文化》 2012年第10期

《诛“九族”还是诛“十族”?》--《咬文嚼字》作者:杨长军 2011年第10期

《忌讳、文字狱、株连九族 》--《兰州学刊》作者:贾廷芳 1980年第3期

《文正方正学先生孝孺》作者:黄宗羲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7/197810.html

“古人在被判灭九族之时 家中的亲属为什么不选择逃跑” 的相关文章

吕祖谦: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吕祖谦: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吕祖谦(1137年4月9日—1181年9月9日),字伯恭,婺州人,祖籍淮南寿州,郡望东莱郡,人称“小东莱先生”。南宋理学家、文学家,许国公吕夷简六世孙、仓部员外郎吕大器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吕祖谦出身于“东莱吕氏”,门荫入仕,起家将仕郎。隆兴元年(1163...

盘点汉朝六位以寡妇身份再嫁,最终母仪天下的女人

盘点汉朝六位以寡妇身份再嫁,最终母仪天下的女人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405年。汉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电视上面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句话,“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听起来烈女、忠臣的气节令人敬佩,其实...

古代太子自称什么 太子能够享受什么样的待遇

古代太子自称什么 太子能够享受什么样的待遇

对古代太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的“皇太子”能享受什么待遇?太子都自称什么?太子,是指被现任皇帝依法定程序确认为皇位继承人的子侄,周时天子及诸侯的法定继承人,或称太子,或称世子,并无统一标准,秦朝国祚短,未立太子,汉代称皇太子, 金、元时,皇帝之庶子亦称太子,如...

历史上真实的朱前疑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朱前疑是个什么样的人?

唐朝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自古以来,会拍马屁之人,大多都可以获得上位者的喜爱,因为他们可以给上位者带来喜悦,也可以为上位者排除负面情绪,是开心果般的存在。当然,上位者只要不被拍马屁者带上了歪路,只是偶尔听听拍马屁者的言语,倒也算得上是生活中...

为什么说刘秀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刘秀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为什么说刘秀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刘秀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对刘秀和中华民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秀是中兴君主,为何人们又认为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为什么?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制封建社会当中,有着许多的帝王在后世的评价里面褒贬不一,因为他们有过大功劳足以铭记于史册之中,却也有着一些错误的决断在当时或者未来造成了很多的问题...

偃月刀出现时期是在宋朝 这刀怎么就成为关羽的武器了

偃月刀出现时期是在宋朝 这刀怎么就成为关羽的武器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关羽武器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宋代才出现的偃月刀,为什么成为了关羽的专属武器?在中国历史的武将中,关羽的地位应该是其中最显贵的。他在世的时候就曾经有过“威震华夏”的记录,去世后他也因为其忠义的品格受到了古今人们的推崇,以至于后来关羽被奉为武圣人,其...

古代名将那么多,关羽靠什么威震华夏?

古代名将那么多,关羽靠什么威震华夏?

古代名将那么多,关羽靠什么威震华夏?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关羽之间的可以说十分有缘分,先是关羽在虎牢关出战前,曹操给其说情,让他能出战华雄。后是关羽被俘,曹操以高官厚禄来收拢他。再其次是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将其放走,最后...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在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在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曹植,字子建,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