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古代科举流程到底是什么样的 古人考试很难吗

历史文化6年前 (2018-07-08)250

对古代科举考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科举考试有多难?光流程就很复杂

科举考试,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社会时期最主要的人才获取渠道,自从隋文帝杨坚将科举制度提出以后,由唐到宋的更正修缮,科举考试俨然已经有了明确且深刻的等级划分和考试制度。

随着科举制度越来越完善,读书人在普罗大众眼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尤其是那些参加过乡试和会试的读书人,只要能得到一个“举人”的头衔,那就是典型的“散馆留用”,迟早要做官的人。但其实,除了乡试的“举人”,会试的“贡士”,殿试中产生的“三甲进士”才是最受人们关注的。

科举考试的考试制度

作为备受古代读书人关注的科举考试,在诞生之初,就与古人所追求的功名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一个读书人要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要从小学习,直到得到能够参加科举考试资格。

古代科举流程到底是什么样的 古人考试很难吗

在我们现代人的印象中,好像科举只用参加乡试、会试、殿试三种,而通过了这三种考试的读书人就能够得到当官的资格甚至直接当官。其实不是的,科举考试的制度其实和我们现在读书时的层层选拔一样,都是从小就开始了。

古代读书人在参加乡试之前,首先通过参加的“童试”,在通过童试得到“儒生”的称号之后,才能够继续参加接下来的考试。如果没有得到儒生的称号,就必须接着参加童试,直到得到儒生的称号之后才能继续下一阶段的开始。

童试之后是“岁试”,岁试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是每一年考一次,其实不然,岁试和乡试、会试一样,都是三年一次,而通过了岁试的儒生,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

在我们现代人的眼中,得到了秀才的称号似乎就是得到了参加乡试的准考证,是成为举人的之一步。实际上,这样的理解虽然是对的,但是却并不全对。因为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还要经过一次“科试”,科试就相当于是乡试的预考,目的就是将一些浑水摸鱼的不合格者从中剔除掉,以减轻乡试的压力。

通过了科试的秀才,实际上就等同于得到了成为乡试“举人”的资格。经过了这些三年又三年的考试,在科试中通过了的秀才,才有资格进入到我们所熟知的乡试环节。

我们常年听说的“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从童试到科试都一次性通过的卓越人才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更多的读书人,在走到乡试之前,可能需要花上十几二十年。

古代科举流程到底是什么样的 古人考试很难吗

不同朝代的不同制度

从童试到科试,其实不是科举考试中的“正式考试”,而是相对简单的“初级考试”。但也正是因为能剔除掉大部分人的考试都是初级考试,所以古时候的大部分读书人在科举之路的旅程也就只能走到这一步。不过不同朝代中对秀才的定义也是不同的,所以即使是一个科举制度下的“失败者”,秀才也是有着很高的含金量的。

在明代时期,秀才指的是已经考上了县学或者是府学的学生,这个时候的秀才又被称为“庠生”。到了清代之后,庠生才被称做秀才,并且由于清代度科举制度的改动,想要成为清代的秀才不仅要府学的考试,还需要加上一道“院试”。

这个时候,只有通过了院试后,才能叫秀才。当然了,随着院试的出现,院试的之一名自然也就要有一个不同的名字。但由于之后的乡试和会试,院试之一名的名字自然不可能听起来就比乡试的之一名更高,于是院试的之一名就被确定为了“案首”。

清代时期考到了秀才称号的读书人,待遇也要比之前更好一些,不仅处具有了举人才能够享受的待遇,见到了县一级的官员还不用“行大礼”,不用出“徭役”,就算是犯了事,在审问的时候也不能“上刑”。

但同样的,有了优待自然也就有了限制,成为秀才的读书人每年都要参加考试,通过了才能保证自己继续享受秀才的待遇。否则的话,不仅会有取消秀才称号的危机,还有可能会被挂上“永不录用”的牌子。

当然了,像这样需要每年考试的情况下,朝廷自然会给出一定的“补助”,比如每年秀才考试中都能够得到之一名或者连续处在前几名的人,朝廷每个月都会给出一定数目的钱粮,待遇类似于我们现在国家单位里的合同员工。

古代科举流程到底是什么样的 古人考试很难吗

改变命运的科举正式考试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考试之后,一直保持着秀才称号的读书人就能够参加朝廷组织的“公务员”考试了。但不同于我们现在,在经过了乡试和会试后,能够撑到殿试阶段的读书人已经是凤毛麟角,每一个人放到现在,最少也是博士学位起步。当然了,每一个参加考试的秀才只要能够撑过乡试,得到举人的称号,就能够得到朝廷的承认,走到哪里都可以自称是一个“文魁”了。乡试举行之后,在经过会试,就能够加入到“殿试三甲”的角逐中去了。

殿试通过的读书人都叫“进士”,但又因为成绩不同,被处分成为了“三等”,这三等也就是我们现在文中所说的三甲。一甲统称“进士及第”,会得到皇帝钦赐的一块写有“进士及第”的牌匾,相当于考试之一拿的奖状。

又因为一甲的三个等级,皇帝赐的牌匾又会有不同的规格。一甲一名的称号想必已经没有人不了解了,“状元”这个名号可是横穿了我国的各类古装电视剧。一甲二名叫榜眼,由于状元是皇帝钦点,所以之一名不会写在“皇榜”上,写在之一位的第二名自然就成为了“榜眼”了。一甲三名叫探花,在民间又叫探花郎。

二甲虽然也是进士,但不能叫进士及第,只能叫“进士出身”,但同样能够得到皇帝钦赐一块牌匾。二甲的三个名次并没有详细的区分,并且由于人数不等,所以只有之一名能够得到“传胪”的称号。

三甲更没地说,被称为“同进士出身”,这个名号就难免给人一种“虽然你们都是很不错的人才,但朕更赏识一甲二甲”的感觉,所以在历史上,关于三甲的详细记载就更是少得可怜。

古代科举流程到底是什么样的 古人考试很难吗

结语

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封建时期沿用了一千多年的选拔制度,其中的优点自然是没得说的,但相比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来说,还是落后了不少的。比如放弃一次等于放弃终生的区别,现在的我们只要想读书,即使是已经七老八十,依旧可以重新去高中上学,然后参加高考。

更何况,时代的变化使得我们的选择更多了,不像古时候的人那样,除了通过读书来改变家族命运之外,就无路可走了。现在的我们,却可以看到无数条与读书并行的“通天大道”,虽然读书依旧是改变命运最迅捷的方式,但其它的道路依旧能让我们抵达我们想要到达的目的地。不过,看完了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才了解有多复杂,有多难,拿到“前三甲”有多不容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7/198277.html

“古代科举流程到底是什么样的 古人考试很难吗” 的相关文章

梁武帝萧衍为何会被称为菩萨皇帝?生平如何

梁武帝萧衍为何会被称为菩萨皇帝?生平如何

梁武帝萧衍是南北朝南梁开国皇帝,在位47年时间。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四百八十寺”?读者不禁要问,为何南朝会有这么的寺庙?其实这与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有关。因为这位皇帝...

在古代,官员一般退休之后会去哪里?

在古代,官员一般退休之后会去哪里?

在中国古代,官员的退休通常被称为“知事”,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当中,无数的能人异士曾经为我们的朝廷服务,为他们各自的皇帝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我们的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但是无论这些官员的官位有多大、能力有多强,避免不了的一个仕途结尾就是告老还乡,有...

历史上真实的乐毅是如何做到功高震主还能全身而退的

历史上真实的乐毅是如何做到功高震主还能全身而退的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功高震主的将领一般都得不到好下场。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在三国演义当中,蜀汉丞相诸葛亮常常自比为“管乐”,“管”指的是春秋时代,辅佐齐桓公打服天下诸侯,称霸中原的相国管仲,“乐”则是战国时期,替燕昭王领兵讨伐齐国,一口气攻取七十余座城池,打得齐国只剩两座孤城,齐...

历史上真实的端妃是什么人?她活到了多少岁?

历史上真实的端妃是什么人?她活到了多少岁?

纯懿皇贵妃耿氏,生于康熙二十八年,父亲是内务府大臣耿德金。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看过《甄嬛传》的朋友,对雍正临死前让甄嬛叫他“四郎”的一段应该颇有印象,而当时甄嬛直接告诉雍正,甄嬛已经死了,她现在是“钮祜禄”甄嬛,后来雍正气绝而亡,甄嬛成为了最大的赢家。而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另一个重要的后宫女...

历史上真实的管仲是个什么样的人?生平如何

历史上真实的管仲是个什么样的人?生平如何

管仲是齐国的宰相,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三国时诸葛亮常自比为管仲、乐毅,管仲是齐国的宰相,乐毅是燕国的大将军,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的国力和外交地位都凌驾于中原列国之上,乐毅则率领燕国大军横扫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又将其他诸...

历史上真实的孝恭仁皇后,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孝恭仁皇后,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孝恭仁皇后,姓乌雅氏,名玛琭,生于顺治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康熙帝在位61年,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的一生有过很多红颜相伴,其中以他的三位皇后和惠宜德荣四妃最为有名。康熙帝子嗣众多,也因此在他的晚年出现了严重的夺嫡之争,纠结到最后,摆在康熙...

李瑱: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七子,封为恒王,信仰道教

李瑱: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七子,封为恒王,信仰道教

李瑱,本名李潓,字嗣盈,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七子,母为郑才人。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封为恒王,信仰道教。授右卫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二十四年(736年)二月,改名李瑱。安史之乱爆发,跟随唐玄宗逃亡成...

历史上洪承畴会判明投清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洪承畴会判明投清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洪承畴,字彦演,明末清初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松山战役中,洪承畴战败,被清军俘虏,一开始,洪承畴宁死不降,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决心,谁劝降都不听,为何后来洪承畴轻易地就投降了清朝?洪承畴为什么改变主意,选择投降?其中,一个细节,说明了洪承畴成为叛徒的重要原因。洪承畴...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