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太监在宫中的待遇怎么样?比起一般的百姓而言如何?
在唐朝之前,并没有太监这一词,一般称呼这类人为宦官。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
在中国古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形成了皇权至上的社会体系,因此,皇帝的话便是圣旨,只要是这个国家的人都要遵守,否则的话便是欺君之罪,甚至可能会失去自己的生命。在这种时刻,作为宣旨之人,他的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而这份工作,一般都是由太监承担的。
对于太监这个职业,人们都是比较不屑的,毕竟一个男人倘若真的成为了太监,那几乎意味着他失去了传宗接代的能力。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事情,一般人都是接受不了的。
但是,倘若我们查阅历史的话,会发现,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明之中,太监的数量十分巨大。这样一来,人们便有了一个疑问:为何太监这个职业这么惨无人道,还是有无数的人前仆后继地抢着当太监呢?
其实这里面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太监的待遇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比起一般的百姓而言,要好上许多。
首先,太监在宫里虽然也是奴才,但是基本保证了吃穿不愁。其次,太监在皇宫之中,经常能够受到主子的赏赐。最后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一个太监能够成为皇帝面前的红人,那么一般的大臣们都是需要看他的脸色的。
我们都知道,皇帝的圣旨一般都不是自己宣读的,都是太监干的。在清朝时期,皇帝对于一些犯了小错误的官员,设置了一种名为“传旨申斥”的惩罚措施,需要一个太监当着犯错官员的面,宣读圣旨,明面上是表达皇帝的不满和指责,但是到了宣读实行的过程,却可以让太监自由发挥,将官员骂的狗血淋头。最为关键的是,此时的官员还不能有怨言,需要虚心接纳。
很多官员不希望自己出这个丑,便会贿赂传旨太监,给他们四百两白银,只为了让他们能够跟着圣旨照本宣科地念就好了。
在清朝末年,就出现过这样的一件事情,尚书张百熙和侍郎唐绍仪闹了矛盾,并且互相参奏对方,同时还请假 *** ,引来了皇帝的不满,因此下旨申饬。唐绍仪为人比较圆滑,当即给太监送去了银子,而张尚书却是比较正直之人,并没有做这件事情。
于是乎,当太监给张尚书传旨之时,念完圣旨便脱口大骂,毫不留情,而到了唐侍郎的面前之时,却只是念完了圣旨,什么都没有说。因为这件事情,张尚书气愤不已,最终病倒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太监接到了这个工作,基本上就相当于挣到了400两白银,这可是相当于他们一年的工资。因此,人们才会抢着当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