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打起仗时,东晋为何死活不迁都避难?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7-13)130

打起仗时,东晋为何死活不迁都避难?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公元311年,西晋永嘉年间,北方少数民族军队争相攻入中原腹地,五胡乱华爆发。为了保存实力,琅琊王司马睿在大臣王导的辅佐下,率领大量北方官吏、民众渡过长江,在东吴旧都城建康建立朝廷,史称东晋。

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又一次成为国家的首都。但是,作为东晋都城的建康,却在此后的百余年间,屡屡被王敦、苏峻、桓玄等内部叛军攻破,战火就在首都核心爆发。为何东晋君臣执着于在建康定都,即使战乱不断,仍旧不肯迁移到其他城市建都?

一是建康周边地区开发历史长,物产丰富,资源供应充足。自春秋时期起,建康一带就是吴越两国的核心区域,无论是吴国都城姑苏,还是越国都城会稽,都临近建康。在三国时期,建康自身就是东吴的都城。

可以说,在东晋时期,南方最繁盛的地带就是建康及周边区域。此处山林开荒程度高,耕地面积大,加上水网密布、灌溉便利,确保了稳定的产粮量。因此,能够供应都城众多官吏军队所需生活物资,是建康始终作为都城的重要原因。

而且,都城的官吏、军队和随从人数众多,动则就是十几万,而且都是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完全依赖调运粮食补给。建康靠近会稽等浙东六郡,便于这些产粮大郡输送粮食税赋,可以避免造成的巨额押运损耗。

一旦离开建康,南方其他地区开发水平较为滞后,难以供应物资粮食,必然从长江下游的产粮区长距离转运。路途中损耗,加上押运民夫也需要口粮,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原本的税赋总量,就不足以支撑多出来的消耗。只能增加民众承担的税赋,而这必然会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即使遭遇多次叛乱战争,东晋朝廷从现实物质条件方面考虑,也只能仍然留在建康地区。

打起仗时,东晋为何死活不迁都避难?

二是营建新都城耗费的人力物力不可估量,对于南方民众来说难以承受。建康作为东吴都城,几代东吴统治者精心营建,在数十年时间里建成宫殿官署等大型建筑,城市的配套设施建设完备。即使饱受战乱破坏,仍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迁移都城,则需要重新在其他地区再次营造宫殿官署,以及加建城墙、道路等大量军事和民用建筑。不仅会消耗大量财富,在古代科技水平限制下,更需要漫长的建设时间。而东晋自南渡以来,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实在难以承担建设新都城的代价。

因而,建康遭受再多战乱侵袭,东晋君臣都只能继续在现有环境下坚持。毕竟,相较于建康,南方的其他城市城池狭小,根本容不下庞大的官吏军队长久定居。“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建业就是建康的另一个名称。东吴时期,吴主孙皓试图迁都武昌,获得战略优势地位,防范上游来敌。但是,广大的官吏民众却传唱起这首歌谣,强烈地反对迁都到武昌。从此可以看出,迁都的行动不但不得民心,反而会加速王朝的灭亡。

三是当时南方的经济发达区域有限,除了建康,就是会稽、扬州和武昌等地。但是武昌远离江东江南的产粮区,只凭荆州一地的粮食物资产出,难以供给。而从建康等长江下游长途转运粮食,成本太高。而且,武昌和周边的荆州、江州地区,一直以来是防御北方入侵的军事重镇,军队遍布。掌控这些军队的世家,长期经营武昌、荆州,势力强大。东晋朝廷贸然迁往武昌,自主性难以得到确保,极有可能被架空。不如在下游,凭借建康地利人和,分庭抗礼。

而扬州在长江以北,无险可守。虽然靠近江南产粮区,但时刻面对北方政权入侵,比在建康面对的内部叛军还要危险。另外。会稽位于浙东六郡,是南方士族的大本营。迁都会稽,无异于把政权拱手让给南方士族。因此,建康虽然地形易攻难守,但相较于南方其他大城市,地理位置和安全性、统治基础其实更好,更适合作为都城。

四是建康邻近江北,逃难侨居的北方流民士人众多,为南渡朝廷提供了坚定的支持。永嘉之乱后,大量北方民众逃离故土,来到了相对稳定的南方。而东晋朝廷出于稳定统治的考虑,严格禁止流民组成的乞活军度过长江。

东晋在江北地区设置侨州郡县,安置流民和北方中小士族。而这些北方民众也就成为东晋朝廷的重要兵源,形成了以北府兵为代表的江北军事势力。而东晋朝廷作为北方逃难而来的政权,在南方士族中威信有限,根基不稳。远离建康,意味着离开北府兵等江北流民军的军事支持。东晋只有在建康,才能既依托长江天险,又就近控制江北广大区域,保持跟侨居势力的联系,以此维护统治的稳固。

五是东晋继续推行占田制及荫客制,使得南渡北方士族迅速在建康周边占据大量庄园田地。世家谢氏中的名臣谢安石,隐居建康附近的会稽,在东山的自家庄园纵情声乐,被当时士人称为“安石不出,奈天下何?”。这侧面反映,当时世家大族庄园跨州连郡,沉迷于繁华。让他们抛弃家族庞大产业迁居,无异于痴人说梦。

同时,根据东晋的课田法课税,世家大族的田地和佃户都属于免税范围。扎根建康后,开发已久的肥沃庄园田地为世家带来大量财富,支撑着世家进行政治活动和维持大批私家部落武装。放弃这些财富,前往陌生地区,一切从头来过,这是对世家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削弱,将严重影响他们掌控朝廷。因此,即使屡次遭受战乱,世家大族当政的东晋朝廷,都从未有过迁移都城的实质行动。

综合来看,东晋君臣南渡长江,政权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叛乱不休。只有把建康作为都城,凭借当地的强大经济产出和世家、流民支持,才能勉强维持统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7/199237.html

“打起仗时,东晋为何死活不迁都避难?” 的相关文章

张良到底有何能耐,刘邦与吕后都非常器重他?

张良到底有何能耐,刘邦与吕后都非常器重他?

张良,西汉开国功臣,助刘邦建立汉朝。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众所周知,刘邦和吕后虽然是两口子,但他们是敌对势力。跟着刘邦混的周勃、灌婴、陈平等人,在吕后当政的时候,虽然吕后并没有怎么打击他们,但是却也没有重用他们。他们的权力,都被吕后夺过去,给了吕产、吕禄等吕家人。而跟着吕后混的樊哙,...

裴松之:东晋至刘宋时期官员、史学家,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裴松之:东晋至刘宋时期官员、史学家,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裴松之(372年~451年),字世期,河东郡闻喜县人,东晋、刘宋时期官员、史学家,为《三国志注》的作者,与其子裴骃、曾孙裴子野“史学三裴”之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裴松之出身世代公卿的士族河东裴氏,八岁熟知《论语》《毛诗》,初仕东晋,历任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故鄣县...

高平陵之变曹爽为什么要相信司马懿 曹爽为何如此之蠢

高平陵之变曹爽为什么要相信司马懿 曹爽为何如此之蠢

对高平陵之变时,曹爽为何选择了相信司马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政治斗争,一向都是很残忍的。高平陵之变就是三国后期的一场政变,政变的双方是司马懿和曹爽。有意思的是,在曹爽和司马懿对峙的时候,曹爽居然相信了司马懿不会杀掉他。没有做任何抵抗就直接投降了。为什么曹爽这么蠢...

孟光:三国时期蜀汉大司农,个性耿直,心直口快

孟光:三国时期蜀汉大司农,个性耿直,心直口快

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阳人,是东汉太尉孟郁的族人,三国蜀汉大司农。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灵帝时为讲部吏。后因董卓之乱而逃入蜀,刘焉父子待其以宾客之礼。孟光博览群书,无所不读,尤其喜欢读三史,精通汉家旧典。喜欢春秋公羊传却嘲讽左氏春秋,来敏因此常常和孟光发生争论。刘备定益州...

桑弘羊有何特殊能力?汉武帝为什么如此重视他?

桑弘羊有何特殊能力?汉武帝为什么如此重视他?

桑弘羊(前155年?—前80年),河南洛阳人,西汉时期政治家、理财专家、汉武帝的顾命大臣之一,官至御史大夫。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桑弘羊之所以会受到汉武帝重用,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能搞钱。这个特长,如果换到别的皇帝那里,可能并不是太重要的能力。但是对于能烧钱的汉武帝来说...

诸葛瑾:三国时期东吴重臣,温厚诚信,深受孙权信赖

诸葛瑾:三国时期东吴重臣,温厚诚信,深受孙权信赖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兄,太傅诸葛恪之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建安五年(200年),躲避中原战乱,进入江东。经弘咨推荐,效力于孙吴。胸怀宽广,温厚诚信,深受孙权信赖,称为“神交”,努力缓和蜀吴两国关系。建安二...

蜀汉后期人才凋零 曹魏这边为何确实层出不穷

蜀汉后期人才凋零 曹魏这边为何确实层出不穷

你真的了解三国后期,蜀汉人才凋零,曹魏却是年轻人才层出不穷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估计都对三国前中期的故事耳熟能详,而到了三国后期,大家都有一种落差的感觉,因为作者是站在蜀汉为主线来开创的故事线,三国后期蜀汉人才凋零,名臣良将的后代很少有出彩的人物,反观曹魏...

郦寄卖友讲的是什么故事?主人公是什么结局?

郦寄卖友讲的是什么故事?主人公是什么结局?

郦寄卖友,汉语成语,指出卖朋友。后常接不堪回首。郦寄的父亲郦商是西汉将领,秦末时期,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以后,郦商招兵买马,得到数千人,之后在郦食其的缘故投靠刘邦,开始了冲锋陷阵、战功赫赫的一生。他曾平定汉中、与楚久战,为刘邦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公元前206年,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赐给郦商信成君爵位,之...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