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康熙晚年为何会主动为鳌拜 *** 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7-14)260

自古君主守江山,麾下不乏功臣良将,从古至今皇帝崩溃,而能真心辅佐少主的臣子典范莫过于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卧龙先生。诸葛亮为匡扶汉室,出师北伐,不幸死于五丈原,幼主刘禅痛哭流涕,不忘诸葛亮大恩,追封其为忠武侯,但并非历朝历代的托孤大臣都能如诸葛先生般被君上厚待,有些辅助几代君主的元老却不得善终,譬如历史上有名的鳌拜。

可是在康熙晚年为何又后悔擒拿鳌拜了呢?甚至于亲自为他 *** ,还说鳌拜是忠臣?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南征北战立战功,临危受命辅幼主

鳌拜出生于1610年,是正宗的满族血统,祖先为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出生于将门武家的鳌拜,自幼骁勇善战,精通骑射,都说满洲人是马上取得的天下,鳌拜的马上功夫也不逊色于上等的满族勇士。鳌拜家族对爱新觉罗氏忠心耿耿,自幼鳌拜便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想要建立一番功业以光耀门楣。当时满族尚未进关,定都盛京,明朝势力虎视眈眈,不能掉以轻心,鳌拜没有选择留守盛京,而是选择征战沙场,足以说明鳌拜的铮铮铁骨。

1637年,皇太极率大军出征,彼时后金已经攻克辽东半岛,却对皮岛久攻不下,皇太极头疼不已,因为先父努尔哈赤就对于皮岛无计可施,但若要继续前进,势必拔掉皮岛这颗钉子,在硕托、阿济格相继失败后,皇太极动了后退之念,此时鳌拜主动请缨,不顾局势的危险境地,毅然决然立下军令状,势必要攻克皮岛,皇太极感动于鳌拜的刚毅勇武,便准许鳌拜的请求,鳌拜不负众望,经过几天几夜的殊死拼搏,终于彻底打败了皮岛上的明朝军队,大震军心,皇太极龙颜大悦,赏赐鳌拜一等巴图鲁的称号。此后的鳌拜勇猛之力有增无减,参加了多次关键性战役,在松锦会战中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攻下锦州,奠定了后金的军事优势,又在西充之战中打败作乱的农民军,稳定了后金的统治;

康熙晚年为何会主动为鳌拜平反呢?

此时的鳌拜已经成为八旗将领中最有势力的代表,甚至在皇太极死后,面对多尔衮和豪格的皇位斗争中,起到了掣肘多尔衮的作用。在皇太极驾崩后,鳌拜尽心尽力辅佐顺治皇帝福临,并且立下一心为主,生死与共的誓言,让顺治帝颇为感动,视鳌拜为心腹大臣,奈何顺治帝命薄,执政不久后驾鹤西去,在弥留之时,顺治帝放心不下年仅八岁的玄烨,于是托孤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自此鳌拜成为辅政大臣。前半生军功赫赫的鳌拜,在先主皇太极,其子福临相继去世的情况下,成为新一代的辅政大臣,权倾朝野的他又会有怎样的所作所为。

结党营私擅专权,君主有心欲除之

康熙皇帝尚且年幼,不能亲自处理朝政,孝庄太后就算无比精明,也无济于事,大权就落在了四位辅政大臣手中,作为辅政大臣之首的索尼,俨然成为众多人的座上宾,但是索尼未有结党营私,挑战皇权的野心,身为四朝元老的他深知鳌拜势力遍布朝野,任谁也不能轻易与之抗衡,何况自己年事已高,有心无力,只能日日称病,将鳌拜的所作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朝中没有对抗势力的鳌拜,势力如日中天,日益骄横,私下联合心腹班布尔善,大肆圈地、贪赃枉法,全然无视康熙皇帝与国法,众大臣敢怒不敢言。康熙皇帝屡屡想要亲政,都被鳌拜联合重臣以为时过早阻挡,康熙皇帝无计可少,只能任由鳌拜擅自专权,随着康熙皇帝的一天天成长,鳌拜也年事过高,但是年龄的增加并没有使鳌拜内心平静多少,反而更加有恃无恐,面对朝中如此局面,康熙皇帝联合苏克萨哈弹劾鳌拜,最终也以失败告终,具有强烈亲政愿望的爱新觉罗玄烨难道会坐以待毙吗?

扳倒鳌拜真亲政,晚年平赐谥号

在索尼的运筹帷幄之下,十四岁的康熙皇帝终于得以亲政,但是鳌拜势力一日不除,康熙皇帝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亲政,此时的康熙皇帝杀心已起,鳌拜九死一生为爱新觉罗家族打江山的功劳也没有打动康熙的决心。康熙日日召集年龄相仿身强力壮的少年男子,以嬉耍布库为由留在宫中,实则是每日勤学苦练,伺机而动准备拿下鳌拜,这引起了鳌拜的注意,鳌拜在亲自观察后,却哈哈大笑,认为这些毛头小子不足无惧。

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康熙皇帝终于开始了他蓄谋已久的计划,以切磋功夫为由,将鳌拜引到后宫,鳌拜年事已高,就算武功高强,体力也逐渐不支,面对这些身强力壮的少年,最终败下阵下,被康熙压至朝堂之上,列下三十几条罪状,此时的鳌拜愤恨至极,撕下自己的衣服,竟是满身伤痕,鳌拜声泪俱下的诉说,这都是前半生为大清王朝征战所至,前半生九死一生,却不想被康熙皇帝如此对待;

每每随着年纪增长,旧病复发,疼痛难忍,康熙皇帝看着触目惊心的伤口,自觉惭愧,最终心软,将鳌拜压至监牢之中,囚禁一生,鳌拜不久也郁郁而终。经过几十年的励精图治,晚年的康熙皇帝突然感叹守江山的不易,此时的他回想起了亲政之初,以谋反之名被囚禁致死的鳌拜,略感遗憾,便亲自为鳌拜正名,追封其为一等公爵位,谥号为超武。

康熙晚年为何会主动为鳌拜平反呢?

结语

: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功者的背后是皑皑的白骨,康熙皇帝创立康乾盛世,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一代圣君,却在年轻气盛之时诛杀了一位忠心耿耿的老臣,试想鳌拜若是真想谋反又肯定怎会迟迟没有下手,幼主尚未亲政是更好的时机,但是却被戴上了莫须有的帽子,使得千百年来大众对于鳌拜的评价莫衷一是。但是鳌拜的死,其自身也不无原因,作为臣子不能僭越半步,而战功赫赫的鳌拜,早就该意识到这个问题,功高震主的他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挑战皇帝的权威,以致成为皇权的绊脚石,等待他的只有皇权的惩罚。对此您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07/199405.html

“康熙晚年为何会主动为鳌拜 *** 呢?”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李渊退位前都说了些什么?最后灵验了吗

历史上李渊退位前都说了些什么?最后灵验了吗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李渊最终下诏禅位李世民,自己升级为太上皇。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曹植《七步诗》(版本一):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胞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

濡须口之战甘宁率一百骑劫曹营时,许褚在哪?

濡须口之战甘宁率一百骑劫曹营时,许褚在哪?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与孙权爆发濡须口之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曹操和孙权在濡须口交战,先锋张辽和凌统大战五十合回合,不分胜败,甘宁见凌统出了风头,也想立功,于是,向孙权建议只带领一百人偷袭曹营,孙权为了挫曹操士气,同意了。于是,当天夜里,甘宁带着一百个骑兵,突...

黄震:南宋时期学者,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正气浩然

黄震:南宋时期学者,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正气浩然

黄震,字东发,号文洁,慈溪(今属浙江)人。南宋学者。宝祐四年进士,历仕史馆检阅、广德军通判,有文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黄震生于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字东发,人称於越先生,今掌起镇黄家村人。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正气浩然,屡遭挫折,均坚贞不屈...

东汉末年杨家也是四世三公 杨家为何没有起兵成为诸侯

东汉末年杨家也是四世三公 杨家为何没有起兵成为诸侯

还不知道:东汉末年,杨家也是四世三公,为什么没有如袁绍起兵成为诸侯?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袁绍是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他出身于汉末名门“汝南袁氏”,自高祖父袁安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袁家祖上积攒的基业非常雄厚,这也是他能够在乱世迅速崛起的最大的原因之一了。...

诸葛瑾:三国时期东吴重臣,温厚诚信,深受孙权信赖

诸葛瑾:三国时期东吴重臣,温厚诚信,深受孙权信赖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兄,太傅诸葛恪之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建安五年(200年),躲避中原战乱,进入江东。经弘咨推荐,效力于孙吴。胸怀宽广,温厚诚信,深受孙权信赖,称为“神交”,努力缓和蜀吴两国关系。建安二...

魏仁浦:北宋初年宰相,清静俭朴,居高位而不念私怨

魏仁浦:北宋初年宰相,清静俭朴,居高位而不念私怨

魏仁浦(911年~969年),字道济,北宋初年宰相。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出身贫寒,机敏聪慧,博闻强记。后晋时期,担任枢密院小吏,抵御契丹进攻。归附后汉高祖刘知远,选为托孤大臣。交好郭威,成为后周开国元勋,历任枢密都承旨、检校太保、枢密使,累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周世...

刘封和刘禅差距不是一点两点 刘备为何不立刘封作为继承人

刘封和刘禅差距不是一点两点 刘备为何不立刘封作为继承人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两个儿子,一强一弱,为何赐死战功赫赫刘封而选平庸的刘禅?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刘备有四个儿子。刘永、刘理太小,暂不讨论。只比较刘禅和刘封两个人:为什么刘封没被立为嗣子?很简单:“刘封义子”嘛,他不是亲儿子。中国是重视血缘的。除了后周郭威传位给内...

李治和上官仪废后失败 武则天为何没有杀李治夺权

李治和上官仪废后失败 武则天为何没有杀李治夺权

还不知道:唐高宗李治和上官仪合谋废武未遂后,武则天为何不杀掉李治夺权?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武媚娘传奇》武则天和李治剧照初,武后得志,遂牵制帝,专威福,帝不能堪;又引道士行厌胜,中人王伏胜发之。帝因大怒,将废为庶人,召仪与议。仪曰:“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