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於期才是荆轲刺秦事件中付出最多的,为什么这么说?
樊於期,本是战国末期秦国将军,参与谋反,畏罪叛逃燕国,被燕国太子丹收留,后帮助荆轲刺杀秦王。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前227年,秦国灭亡赵国后,兵锋已达易水,直接威胁到燕国安危。
《史记》记载,“秦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
燕国实力不如秦国,太子丹为了解决危机,选择了一条极端的方式,那就是赫赫有名的“荆轲刺秦”。
为什么太子丹不堂堂正正地击退秦军,不采用合纵连横,而是选择旁门左道?
原因有二,一是燕国尴尬的身份,它一直是秦国的盟友,与其他五国积怨很深;
二是当时兴盛游侠之风,他希望能像曹沫挟持齐桓公一样达成目的。
通过田光的推荐,太子丹结识了剑客荆轲。
起初,荆轲并不同意用这种方式拯救燕国,但经不起太子丹的笼络,最后答应执行这个危险计划。
《史记》记载,“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经过一番准备后,荆轲和秦舞阳在“风萧萧易水寒”的歌声中前往秦国。
在秦王宫殿上,秦舞阳变得怯弱,荆轲只得自己拿着地图献给秦王。
在展开地图的时候,荆轲突然抽出匕首刺向嬴政,虽然事发突然,可是结果依然以失败告终。
两千多年来,“荆轲刺秦”已经为世人熟知,荆轲是一个抗暴的英雄和勇士,为了刺杀嬴政而不顾个人安危。
然而,在这个故事里,有一个人付出比荆轲还要多,他既不是太子丹,也不是秦舞阳,而是鲜为人知的樊於期。
《史记》记载,“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在刺杀嬴政之前,太子丹要准备两件礼物,确保荆轲能在秦王宫接近嬴政。一个是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一个是燕国大将樊於期的头颅。
对于第二件礼物,太子丹非常不忍心,这与樊於期的经历有关。樊於期原本是秦国将领,从军数十载颇有战功,被嬴政任命为将军。
公元前233年,樊於期率军攻打赵国,却被李牧打得惨败。
秦国虽然推崇爵位军功制,但另一方面律法也相当苛刻,依樊於期的情况,就算回到秦国也难免一死。
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樊於期选择出逃燕国,找到太子丹请求收留。太子丹收留樊於期,主要归功于他与嬴政有个人私怨。
年少时,太子丹在赵国做过一段时间的人质,当时嬴政也在赵国,相同的经历让两人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后来,嬴政继位秦王后,太子丹又被燕王喜派到秦国当人质。
太子丹起初还非常开心,因为两人曾经有一段交情,他认为嬴政一定会赏识自己。
可是太子丹到了秦国后,嬴政对他一直很冷淡,这令太子丹十分恼火。
《史记》记载,“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后来回到燕国后,太子丹寻求报复嬴政,但是燕国实力弱小,所以一直的难偿所愿。
这时候,秦国旧将樊於期来投,太子丹自然满心欢喜,不仅接纳了他,还给予了重用。
樊於期投靠太子丹后,在秦国的家人都被嬴政下令处死。
当荆轲私下会见樊於期,告诉他刺秦实情,樊於期二话不说,直接自刎成全了荆轲。
樊於期用这种悲壮惨烈的方式,为荆轲刺秦贡献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可是最后以失败收场。
荆轲刺秦为什么会失败?
在小编看来,一是秦舞阳的懦弱,让荆轲成为刺秦的执行者;
二是太子丹的多疑,不等荆轲的朋友就催促赶紧上路。如此一来,可惜了荆轲的一腔热血,也可惜了樊於期的悲壮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