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勇善战的狄青,为什么得不到重用?
骁勇善战的狄青,为什么得不到重用?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狄青在战争中,骁勇善战,经常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其实我们老说北宋却将,这个锅显然不在武将身上。
但是狄青纵使立下赫赫战功,却得不到重用,虽然他官自枢密使,但是没有多久却被贬了。即使如此他也是天天生在恐惧里,四十九岁就含恨而去。
那么为何狄青却始终得不到重用呢?
狄青出身贫苦农家,十六岁就替哥哥坐牢,后来又在军中当了小卒。他真正崛起是在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也因为他的英勇,狄青被推荐给了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狄青的官职也一路攀升。
要知道枢密院可是宋朝的更高军事管理机构,枢密使和宰相是不相上下的,权力还是很大的。可是枢密使一般是文官担任,狄青可是少有的武将担任这个官职,说明宋仁宗起初还是很认可他的能力的。
其实狄青之所以不受重视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从大环境来说,北宋本身就是重文轻武,在当时纵使有再大的功劳,也比不上一纸文凭,北宋对文官的重视程度可以说在古代是绝无仅有的。
宋仁宗赵祯是第四位皇帝,他的能力是有的,但是他崇尚以文治国,尽管与西夏爆发了数年战争,但前线武将受到受制于京城派遣的文官统帅,而随着战事不利,宋仁宗在对夏政策中也开始采取守,势统治集团厌战的情绪日长。
范仲淹认识狄青时,曾赠送《左氏春秋》给狄青,提示狄青不光要在军事上出彩,文学建树也同等重要。
比如在狄青镇压侬智高叛乱时,宋仁宗也是之一次用武将为大帅,这也是奇事一件,但是狄青平乱之后,宰相的言行其实一定意义上就是宋仁宗所想,“速议赏,缓则不足以劝矣”,赶快论赏,拿回兵权,否则容易生事端。
可见当时的文官对武将压制到了何种地步,实在是可恨。自从赵匡胤黄袍加身以来,北宋似乎就有一点被迫害妄想症,始终不相信武将,宁肯让文官去带兵,也不信任武将。
其次,狄青早年间是被发配充军的,脸上还刺着字,看过水浒传的都应该知道。他也因为家里穷没读过多少书,在文官看来,这样的人是他们是格格不入的。尤其是狄青入朝做了官,整日与这些文官在一起,这显然让让一向自诩风流,视脸面为生命的文臣们非常不服,潜移默化的对狄青就排斥,甚至诋毁。
最后,狄青是武将,常年带兵打仗,他与整日在朝堂上高谈阔论的群臣根本不是一类人,所以很容易受到孤立,而他也有着很多武将的通病。
更何况本身武将就不受重视,人数也少,所以即使遭到了构陷,连个帮忙说话的都没有。
万幸狄青遇到的是宋仁宗,虽然最终经过宋仁宗的拍板狄青被贬了,但是他还是为数不多和大臣保持良好关系的一个皇帝,也肯给手下人机会。否则如果狄青遇到一个糊涂蛋,估计下场会更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