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23岁才学会认字,写下一首诗名扬天下
此人23岁才学会认字,写下一首诗名扬天下,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唐朝被誉为诗的国度,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古代诗歌文学的创作顶峰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流传千古的名诗,以及成百上千的优秀诗人。《全唐诗》记载,唐朝时期,有名有姓、有作品流传下来的诗人,合计有两千二百余人。《全唐诗》收录唐诗四万多首,被誉为集唐诗之大成者,但考虑到岁月沧桑导致的失传因素,实际唐诗数量和诗人数量肯定要远远超出《全唐诗》之数。
如此之多的诗人数量,使得唐朝诗人集群具有涵盖面广、三教九流无所不包的特点。除了李白、杜甫等专业诗人,其他社会各个层面人士,上至帝王将相,中至官吏士绅,下至平头百姓,都参与到诗歌创作的大潮中来,出现了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有趣现象,比如有一个大名鼎鼎的诗人,他的诗入选语文教科书,是学生们的必读诗词之一,上过学的都会背。然而这位诗人却出身文盲。
这个文盲早年身份是唐玄宗的侍卫。唐朝侍卫机构和成员,当时称为千牛卫和千牛备身。为了保证侍卫的绝对可靠,侍卫主要来源于当时的王侯将相、豪门大户的子弟。他们有万贯家财和满门富贵,轻易不敢做孤注一掷的行刺皇帝之举。当时长安城中有两大世家豪门,即有名的“城南韦杜”两家人。其中韦家自唐朝开国以来,出了很多高官显宦。
如韦挺在唐高祖李渊时期,担任刑部尚书、御史大夫。韦待价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担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位至宰相,他的老岳父就是唐朝开国功臣江夏王李道宗。韦令仪担任过梁州都督。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簪缨世族。唐玄宗在位期间,韦家出了个年轻人名叫韦应物,入选唐玄宗千牛备身,成为一名皇帝侍卫。
韦应物于天宝十年前后,升任侍卫,他日后的诗作中对此有所记述:“与君十五侍皇闱,晓抚炉烟上赤丹樨”,“身骑厩马引天仗,直入华清列御前”,都是对这段侍卫生涯的记述。唐朝侍卫每天得以亲近皇帝,如果表现出色,获得皇帝青睐,从此飞黄腾达也未可知。然而就在韦应物春风得意、前途无量之时,一场滔天大祸袭来,把韦应物的前程和盛世大唐的繁华,同时打击的破碎不堪。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繁花似锦的唐朝,原来早已外强中干,不堪一击,在安史叛军面前一败涂地,连国都长安都被攻陷。唐玄宗狼狈不堪逃奔蜀地,唐朝的朝廷机构也作鸟兽散。神气活现的大内侍卫韦应物,瞬间变成失业者,家族财富被叛军掳掠一空,富贵化为云烟,从云端上的豪门子弟跌落成一个衣食难继的穷人。
唐朝收复长安后,社会秩序逐步开始恢复。韦应物大难不死,痛定思痛,决心从头再来。他也想像当时的读书士人一样,走科举考试之路,博取功名富贵,靠自己的实力闯出一条进身之阶。然而,这条路对他而言却充满艰辛。因为韦应物的起点实在太低,他虽出身官宦世家,但从小却养成一身纨绔子弟的坏习气,只知道吃喝玩乐,却不知读书为何物,是个文盲。
韦应物日后的一首回忆诗证实了这一点。这首诗是《逢杨开府》:“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时已晚,把笔学题诗”。连一个大字都不认识,是个标准文盲。乾元元年,韦应物开始从零做起,认字读书,当时他已经二十三岁。谁也没想到,浪子回头金不换,几年后韦应物不仅克服重重困难,学有所成,担任滁州刺史等地方大员,甚至成为一代大诗人,创作出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他的代表作是《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成为经典之作传遍天下,入选语文教材,上过学的都会背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