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清朝没有爵位和官职的闲散宗室 他们是靠什么生活的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8-05)251

还不了解清代闲散宗室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代的闲散宗室,没有爵位也没有官职,他们是怎么维持生活的?

历朝历代到了王朝统治中后期,都会出现宗室子孙繁衍,坐吃山空的现象。虽然清代不像明朝那样,将国库收入的近一半拿来恩养宗室子弟,但总体来看,国家的经济负担依然很重。

清朝没有爵位和官职的闲散宗室 他们是靠什么生活的

这里讲的清代宗室,具体是指没有爵位的宗室,主要分为闲散宗室和四品宗室。有人可能对闲散宗室和四品宗室这两个概念不清楚。乾隆四十七年规定,凡年满20岁之康熙、雍正的子孙辈,赋予四品顶戴、四品武职补服,称为四品宗室;其余在20岁以前去世的,或非康熙帝系的子孙则称为闲散宗室。

那么,闲散宗室和四品宗室有多少人呢?根据晚清《玉牒》上的记载,四品宗室人数共15147人,闲散宗室人数共19930人。虽然这些宗室成员没有爵位,但毕竟是爱新觉罗氏的子孙,所以他们的待遇要比一般的旗人还是要好得多。

四品宗室由于有虚衔,可以按照品级领取俸禄,此外他们由于是帝系,除了品级俸禄之外,还享有闲散宗室的所有待遇。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两方面的经济来源:

清朝没有爵位和官职的闲散宗室 他们是靠什么生活的

其一、俸饷部分

宗室领取俸饷始自康熙十年,给闲散宗室云骑尉品级俸禄。到了康熙四十二年三月,又停给闲散宗室云骑尉品级俸禄,照披甲给食钱粮,即闲散宗室年满20岁,每月支给三两,每年给米45斛。

乾隆十一年,乾隆皇帝体谅宗室多子家庭,只给一份钱粮不足以养家糊口,自次年正月始年满10岁的宗室子弟给银二两。 *** 战争以后,朝廷财政拮据,于道光二十三年定例,凡宗室等年满15岁,给银二两。

从以上史料可发现,康熙十年赋予宗室云骑尉品级和俸禄,应该是每年俸银85两,米42石。到康熙四十二年照披甲人给的是一年俸银36两,俸米22石。因此,宗室俸饷收入减少了一半以上。

康熙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为了避免宗室人口快速繁衍所造成的国家财政负担。又由于宗室家庭人口多,使得乾隆帝发给年满10岁宗室每月二两银。至道光朝改为宗室年满15岁才赋予二两银,这也是财政短缺的权宜之计。

不过,宗人府核发养赡钱粮的对象为四品宗室或闲散宗室,并且仅限于居住在北京和盛京两地。若有人随父上任外地官职,则取消所食钱粮。

其二、恩赏银两

宗室成员的俸饷其实都还不是主要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来自皇帝的恩赏。清代对皇族的恩养几乎无所不至,凡遇红白喜事,即娶妻、聘女,或丧亡,朝廷都会赋予一定的银两。

清朝没有爵位和官职的闲散宗室 他们是靠什么生活的

康熙五十五年规定,宗室婚礼给银百两、丧礼给银120两,宗人府通过核查,只要申请人所开列的姓名、生年无误,即行发给。

恩赏的范围以宗室为主,倘若宗室兼一品、二品大臣、侍卫等,则不准给。其子孙,未分家者不准给;已分家者系闲散宗室则准给。乾隆十一年规定:“准薨故革爵之王公之子及革爵位之将军,准赋予恩赏银。已寡之妾,随子孙同居者,身故亦准给。”

宗室领取恩赏银两的年龄,在娶妻的年龄规定是15岁以上,病故者必须在20岁以上才能获得恩赏银两。娶妻、嫁女赏银百两,娶妻的赏银不限次数,继娶、三娶,或再离婚再娶,恩赏银两减半。但娶妾则不能补助。同样的,妻室过世可获得赏银,滕妾去世则不能申请赏银。

清朝没有爵位和官职的闲散宗室 他们是靠什么生活的

除了例行的恩赏外,从乾隆十一年起,皇帝每年还要额外恩赐闲散宗室十万两银子,为救助宗室之意外事故,比如火灾烧了房子,宗室可以依照被烧房屋间数,请求赏银。

不过,意外事故毕竟不多见,宗室最需要的是赎买田产。清代皇族之闲散宗室自乾隆年间即开始经济恶化,由八旗族长呈报无家业,确无依靠,极为贫寒之20岁以上宗室,共有二百余人。

所以乾隆便先救助无所依靠并已年迈,或为孤儿又生计极为艰难者40人,每人赏银200两,支付各自族长、学长,使其购置房屋,以为产业。并规定宗室所买房屋,永不得典卖。

这种为宗室立产的恩赏银两到乾隆二十六年以后,每人的赏银改为188两,原先乾隆打算每年发给40名宗室的置产银两,可是越往后人数越多,支出的赏银也越多。

清朝没有爵位和官职的闲散宗室 他们是靠什么生活的

恩赏银两的经费并非来自内务府,而是朝廷按四季由户部拨给宗人府银库,每年少则数万两,多则数十万两。而宗室仗着朝廷有政策,有时为了几两殡葬银子便装死,叫老婆、儿子到宗人府报丧,骗取朝廷的殡葬费。

晚清时期,由于国库空虚,宗室成员乃至一般的旗人生计更为艰难,朝廷也不能足额拨付恩赏银,宗室成员也不得不自谋生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8/203198.html

“清朝没有爵位和官职的闲散宗室 他们是靠什么生活的” 的相关文章

邓艾既然打赢了姜维 后人为何更喜欢的人是姜维

邓艾既然打赢了姜维 后人为何更喜欢的人是姜维

对邓艾打赢了姜维,为何后人更喜欢姜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后期,三国的三个政权都遇到了各自的问题。可在三国后期,还是有不少出色的将领的。邓艾和姜维都是三国后期比较出色的将领。邓艾灭掉了蜀汉,按照一般情况下来说,他的评价应该比千位药膏,可是在厚实的史书当中,人们对...

刘元进: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刘元进: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刘元进 (?―613年),余杭人,隋末江南农民起义领袖。刘元进少年时就仗义行侠,为乡里所尊崇。双手各长一尺多,两臂下垂过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起兵于黎阳,刘元进知天下思乱,于是举兵响应。同年八月,朱燮、管崇也举兵造反,拥兵十万,共迎刘元进,...

孙权当初多次北伐中原 最后为什么没有效果存在

孙权当初多次北伐中原 最后为什么没有效果存在

三国时期,孙权同样多次北伐中原,为何没有效果?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自公元228年开始,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中原。其中,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时斩杀了曹魏将领王双,第三次北伐时夺取曹魏的武都、阴平二郡。至于第四次和第五次,则是迫使司马懿只能坚守不出。与此相对应的是,东吴的孙权也曾多次进...

冯太后为何会进入北魏的后宫?都发生了什么?

冯太后为何会进入北魏的后宫?都发生了什么?

冯太后,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是北魏实际执政时间较长、治理功绩非常突出的一位贤后。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冯太后是十六国中的北燕皇室的后人。北魏在统一战争中,灭掉了北燕,冯氏便作为俘虏,被掳进北魏的后宫之中,成了一个婢女。不仅如此,由于担心北燕后人造反,北魏皇帝太武帝还杀掉了冯氏的...

纳兰明珠对康熙做出了哪些贡献?他有何过人之处?

纳兰明珠对康熙做出了哪些贡献?他有何过人之处?

“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帝论功行赏纳兰明珠名列前茅,是为大清立下奇功。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从夏、商、周到元、明、清,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犹如一扇多彩的屏风,推开这扇隔板,你会发现历史原来如此瑰丽多彩,让人神往。历史还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射出许许多...

诸葛亮被封侯的原因是什么 刘备为何托孤给他

诸葛亮被封侯的原因是什么 刘备为何托孤给他

章武三年,刘备在永安病危,从成都把诸葛亮召来,托付自己的身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事。如果我的儿子值得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实在资质太差不足以辅佐,你就自己做君主吧。”诸葛亮哭着说道:“臣一定竭尽全力,忠贞侍奉,到死为止。”刘备临终时,把鲁王叫过来对...

历史上嘉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差点被宫女所杀是怎么回事?

历史上嘉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差点被宫女所杀是怎么回事?

朱厚熜,明朝第十一个皇帝,是明朝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1542年,明嘉靖皇帝在临幸完曹端妃后,酣然入睡。半夜,突然感觉浑身剧痛,口不能言,一会儿便没了呼吸……嘉靖皇帝可不是因为突发心梗或心脏病,而是因为一群宫女在此时想要加害于他。要知道,在古代,皇帝可是位居万人之上的统治者...

李筠是什么出身?他反宋行动为何只维持了两个月?

李筠是什么出身?他反宋行动为何只维持了两个月?

李筠,五代十国时期著名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建隆元年(960年),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向北汉称臣,反抗北宋。但李筠起兵仅两个月,就被赵匡胤消灭。为何李筠要向手下败将北汉称臣一,早年从军李筠早年从军,在后唐秦王李从荣手下担任护卫,因为擅长骑射,能拉百斤大弓,所以很得李从荣重用。...

评论列表

夜色
夜色
3周前 (11-01)

对于清代闲散宗室的生活来源,深感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无奈,他们虽无爵位官职之尊荣显赫地位带来的俸禄收入丰厚可观的优势和特权加持下的社会地位保障稳定的经济基础支撑但依靠着皇族的恩养维系生计得以生存延续至今实属不易也反映了清朝皇族制度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折射出社会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深刻而深远评论完毕返回内容如下:作为爱新觉罗氏的子孙虽然他们没有获得爵位的荣耀也没有担任任何职务但他们依然能够维持生活这背后是他们对生活的坚韧和对未来的希望尽管面临财政困难和生活压力他们也努力寻找各种方式来支持自己包括接受皇帝的恩赐自力更生等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值得我们尊重和钦佩!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