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明朝进行武举有何作用?存在哪些局限性?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8-09)200

科举考试从唐宋时期之后,就开设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明朝在文试与武试方面都延续了这个传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明朝进行武举有何作用?存在哪些局限性?

一、武举的作用

1。抵御外侮,保卫中华

明朝重文臣轻武将的风气较为浓厚,武将的社会地位不高,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很多历史文献也没有将明朝优秀武将的详细事迹记载下来。

除了陆炳这个中举者破例进入内朝,武举状元陈启新中举后破例被授为科道官外,其余通过武举出生的武将一共有24人,其中有10名武举出生身的将领在边防军中担任武将,四个武举出身的将领参与了抗击日本海盗的战争,并在战争立下了显赫战功,这两类将领分别占据了全部总数的41.8%和16.7%。

在武举将领中战功比较突出的有平民出身的将领王效,此人是在明世宗时期通过了武举会试,史载王效的有关事迹,赞其“为人忠诚,爱兵如子,文武双全,屡出奇策,大败蒙古,名声显赫。”

抗击日本海盗的名将俞大猷亦是武举出身,“幼,天资聪慧,好读兵书,善用兵法,出神入化,堪称全才也!”此人乃1535年通过了武举考试中的会试,而成为明朝的一员大将,在抗击日本海盗的战争中,俞大猷用兵如神,屡建奇功,大败日本海盗,为维护国家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外,像赵国忠将军、张可大将军、安国将军、尹凤将军等人都是当时明朝出类拔萃的武将。史载,“明末大将吴三桂乃武举中式者。”

2。镇压反抗、维护统治

明王朝的武举之制在镇压反抗、维护统治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让文制科举的落榜者能有另一个进身官场的途径;另一方面是想借助武举考试笼络武学人才,以此预防他们与朝廷对抗作乱。事实上,明朝的确有不少皇帝也注意过通过武举之制去笼络武学人才。

明朝进行武举有何作用?存在哪些局限性?

武举之制选拔出大量镇压起义的中等军官或下等军官。农民军起义伴随着明朝的历朝历代,明初农民军起义还仅是小规模的,到了明朝中后期,因为政治日益腐败,国力逐渐衰落,农民军起义愈演愈烈,严重威胁了明朝的统治。

而明朝武举考试录取名额与明朝农民军起义的发生是相辅相成的。在明初,武举考试的中式者仅是2至7名,或15名,最多也不超过30名。1504年武举中式者为35人,1508年武举中式者为60人,1547年武举中式者为70人,1550年武举中式者为90人,1589年武举中式者为106人,1622年,武举中式者为165人,1631年武举中式者为100人。

从这组数据中可以发现明朝武举录取人数越来越多,这种录取模式也就让明朝武举之制的性质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由培养高端将才发展为培养中低端将才。

二、武举的局限性

1。武举之制 *** 了人们追求功名的欲望

明王朝的武举制度被当时的民众当作获取功名利禄的一种手段,并且在社会上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认可。写于清朝的《儒林外史》中的鲁 *** 曾说过这样的话:“当今社会,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吃分家之饭,依我之见,男儿绝对不能继承父辈衣钵,而应发奋图强,在有生之年考取功名,也算是飞黄腾达,光宗耀祖。”

此话从侧面深刻体现了明朝功名之风的盛行,并且这种风气在当时的社会上是极为浓厚的。然而在这种功名之风的笼罩下,在科举考试中,不论是文制科考,还是武制科考都被彻底沦为获取功名利禄的一种手段,从这一角度而言,文举与武举是没有什么差异的。

因此,在明代也就有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应试武举,史载:“嘉靖三年,武举乡试参与者不足五百人,至嘉靖五年,武举乡试参加者达千余人。”诚然,明朝武举应试者的逐渐增多,并不能说明文制科举与武制科举的地位是完全相同的。

明朝进行武举有何作用?存在哪些局限性?

当时明朝士人皆极为崇尚文举,都想在文举考试中能取得胜利,可是因为文举考试的人太多,竞争异常激烈,很多读书人考了三四十年都无法中举。史书记载“武举乃文举不成者参与多之。”那些整日在屋内饱读圣贤书的书生们,为了追求光明磊落,转而投向了自己不擅长的行军布阵。

在明朝由参加文举转为武举,不但可提升中举几率,而且还有机会成为文官,其最终效果几乎和文举一样,这样对在文举考试中苦苦挣扎的读书人来说是相当具有吸引力的。

在明朝不仅文举中的落榜读书人崇尚武举,那些世袭军职的子弟同样也是如此,虽获得朝廷的俸禄尚在其次,而在明朝那个极度崇尚名利的社会中,不获取功名是很难获得社会地位的。

然而获取功名有两种途径,文举的难度非常之大,一般人都难以中举,因此,这些世袭军职的军官就将目光投向武举,只要通过武举考试,不但能升官发财,而且社会地位也会大幅提升。

2、武举的从属地位决定武科出身的武官不能被重用

从理论上而言,武举之制对危机四伏的明朝 *** 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武举考试可以选拔出优秀的将领,进而巩固明朝的统治根基。从这一层面来说,武举之制理当为明朝 *** 所重视。史载朱元璋当政期间有武官28754名,明宪宗时期有武官82540名。

可是在这个庞大的武官集团中武举出身的仅是26人。其实明朝很多著名的将领都是世袭的,譬如著名的抗倭将领戚继光就是世袭军职。武举初始之时录用的人数不超过10人,这样的录取比例,在明朝庞大的将领队伍中,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明朝进行武举有何作用?存在哪些局限性?

文制科举造就了一个极为庞大的进士群体,在明朝的政治体制、经济、军事以及整个社会的行政管理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功效。《明经世文编》中记载明朝的丞相一共有172名,其中有10%的人员是翰林出身,而进入翰林院的基本资格就必须是进士身份。

可是,明朝武举的发展远远不如文举顺畅,考试程序一直没有固定下来,甚至有时候根本不能如期举行,在录取人数、授官等级上没有形成具体的定制。因此,明王朝的文制科考与武制科考相比,武举仅是文举的一种补充工具而已。

武举考试的从属地位让武举出身的将领在明王朝的边境保护、抗击日本海盗、镇压农民起义以及各种叛乱的进程中始终不能占据主导地位。

3。 武举之制选拔的武官素质不高

明王朝吸取了唐朝安史之乱的教训,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就重视文科轻视武举,经过大约一百多年时间的发展,明朝的文制科举进入了全盛时期,文官在明朝 *** 也享有很高的待遇。换言之,明朝武官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

“明,尚文之风甚浓,尚武意识渐落。”在明朝 *** 重视文科轻视武举思想的影响下,社会上很多读书人热衷于追求文举,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去参加武举考试。纵然是一些世袭军职的将门子弟,但凡文才稍微出众的都会去参加文举考试。

“将门子弟,世袭爵位,仍攻读文业,冀于文举中式。”如此一来,武举出身的军官往往在社会地位上远远低于文举出身的官员。那一时期只有那些在文举考试中屡次落地的读书人以及世袭军职的将门子弟才会去为了获取功名而参加武举考试。

明朝进行武举有何作用?存在哪些局限性?

因此,但凡参加武举之人皆是文举考试的失败者,甚至有的人在文举考试中多次失败。由此可推测,相当一部分的武举参加者的素质都不是很高,这也就导致了武举考试选拔出的将领绝大多数只能在明朝军队中担任下级或中等军官,担任高级军官的人数凤毛麟角。

譬如明思宗时期明朝 *** 因为维护统治的需要,刻意重视武举,武举的录取人数也直线上升,可是武举中式者的素质却大幅下降,从而导致当时社会上不少人讥笑武举考试不是在选拔具有军事才能的优秀将领,而是在选拔“打手”。

结语

明朝皇帝重视武学,希望借助武举考试选拔出更多的优秀将领。可是在武举考试内容上却偏重于对体能、力量、武艺的考核,而轻视了对军事谋略、战略眼光的考核。以至于有应试者直接在武举考场质问监考官:“请问今日选将才乎,选家丁乎?”。

由此可窥知,武举考试选拔的武官素质断然不会很高。同时这是为何武举出身的军官不能担任高级将领的根本原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8/203930.html

“明朝进行武举有何作用?存在哪些局限性?” 的相关文章

诸葛亮手里为什么总拿着一个扇子 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存在

诸葛亮手里为什么总拿着一个扇子 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存在

对诸葛亮为什么总是手持一把鹅毛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三国的故事里,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不费一兵一卒借来十万利剑,空城吓跑司马懿十万大军,一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硬生生的骂死了王朗,一个个经典桥段都让诸葛亮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诸葛亮羽扇纶巾,神机...

吴班:蜀汉后期将领,他有哪些出色表现?

吴班:蜀汉后期将领,他有哪些出色表现?

三国时期的蜀汉,人才济济,文臣武将都颇有才干。说到蜀汉的武将,关羽、张飞、黄忠、赵云、马超这五人必定榜上有名,除去五虎上将外,蜀汉还有不少能征善战的将领,吴班就是其中之一。吴班是蜀汉后期的将领,数次立功,但正史上对于他的记载少之又少。吴班是衮州陈留郡人,他的父亲吴匡是东汉大将军何进的属下官员,蜀汉后...

李世民知道武则天和李治之间的关系吗 李世民又是怎么想的

李世民知道武则天和李治之间的关系吗 李世民又是怎么想的

对武则天和李治的地下恋情,李世民知道吗?知道后他是怎么想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有个说法,唐太宗李世民在世的时候,就发觉武则天的不同凡响。他之所以不宠幸武则天,就是怕她会扰乱李唐江山。还有的说,唐太宗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太子李治和武则天的畸恋,所以才把武则...

孙礼: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为人刚毅而有勇略

孙礼: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为人刚毅而有勇略

孙礼(?-250年),字德达。涿郡容城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孙礼早年被曹操征为司空军谋掾。历任河间郡丞、荥阳都尉及山阳、平原、平昌、琅琊、阳平各地太守,后入朝任尚书。他为人刚毅而有勇略,曾为保护魏明帝曹叡而欲独身搏虎。魏明帝驾崩后,孙礼...

曹操原本留下四个人能防止司马懿谋反 他们最后为何都被杀了

曹操原本留下四个人能防止司马懿谋反 他们最后为何都被杀了

对曹操留下四人防止司马懿谋反,本可万无一失,无奈全被曹丕杀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20年,发生了几件大事,其中包括一代枭雄曹操的死。后来,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改国号为魏,三国时代正式开始。然而,曹丕能够建立魏国,要感谢他的父亲曹操。曹操在他的一生中完成了北方的...

萧何贵为西汉开国第一功臣,晚年为何会下狱?

萧何贵为西汉开国第一功臣,晚年为何会下狱?

萧何可谓是刘邦的首号功臣,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史称“萧相国”,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萧何是刘邦夺取天下最重要的功臣之一,西汉王朝的第一位丞相,刘邦称赞他“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后世对于萧何的评价非常之高,司马迁单独作《萧相国世家》来记述萧何及子孙的事迹,然...

三国时期夏侯惇曾被吕布挟持过,是怎么回事?

三国时期夏侯惇曾被吕布挟持过,是怎么回事?

所谓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绑架、劫持是我们小时候看的港片里最常出现的镜头,在群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也曾经发生过一次有意思的“绑架事件”。吕布派人把曹操麾下大将夏侯惇绑架了,到底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让我给家娓娓道来……曹操最信任的“二号首长”我们简单说一下夏侯惇在...

李嗣本是什么人?他被称为威信可汗是什么意思?

李嗣本是什么人?他被称为威信可汗是什么意思?

十三太保为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李嗣本是唐末五代时的前晋名将,为李克用帐下十三太保之一,在帮助李克用及李存勖父子夺取天下的过程中立下大功。那李嗣本是如何为前晋效力的,为何又号称“威信可汗”呢一,跟随李克用李嗣本原本姓张,出身武将世家,为铜冶镇牙将张...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