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她是皇帝亲封的皇后,为何不被正史承认?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8-13)170

她是皇帝亲封的皇后,为何不被正史承认?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众所周知,明朝有个很特殊的皇帝,就是朱祁钰。由于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自己作死,非要御驾亲征结果被瓦剌俘虏,而朱祁镇自己的儿子朱见深年仅两岁。没有办法,众人只能拥立朱祁钰登基,后者率领于谦等大臣,顺利保住了京师。

朱祁钰登基后,一开始册立发妻汪氏为后,可到了景泰三年,他却废掉了汪皇后,改立杭氏为后。这个杭氏能够当上皇后,并非有多受宠,只是因为她为朱祁钰生了个儿子朱见济,朱见济又被册立为皇太子,所以杭氏母凭子贵。

杭氏作为皇帝亲封的皇后,儿子又是太子,可明朝官方正史却不承认她的身份,为何会这样呢?

她是皇帝亲封的皇后,为何不被正史承认?

杭氏生年不详,出身民间,一开始为郕王朱祁钰侧室。她的父亲名叫杭昱,《明史》记载:

“杭昱,女为景帝妃,生子见济。景泰三年,帝欲废英宗子而立己子,乃废皇后汪氏,册妃为后。昱累官锦衣卫指挥使。”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被俘,朱祁钰被拥立为帝,他的发妻汪氏成为皇后。汪氏家族世代为金吾左卫指挥使,出身要比杭氏高得多。只是可惜,汪氏一直没能为朱祁钰生下嫡子,只有杭氏为朱祁钰生了唯一的儿子朱见济。

其实在朱祁钰登基的第二年,朱祁镇就被瓦剌放了回来,只不过此时的朱祁钰早已放不下皇权,所以将朱祁镇等人幽禁起来。到了景泰三年,朱祁钰对权力的欲望达到顶峰,他决定要废掉侄儿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朱见济为太子,将皇位传于自己一脉。

为了顺利达到目的,朱祁钰首先找到妻子汪皇后商议,可没想到,汪皇后以朱见深没有过错为由,不同意朱祁钰废太子。妻子不与自己一条心,令朱祁钰又是心寒又是愤怒,于是干脆决定废了汪皇后,将朱见济的生母杭氏扶正。

杭氏是什么时候成为朱祁钰侧室的不知道,《明史》中记载朱见济出生于正统十三年,那么杭氏就可能与汪氏差不多时间嫁给朱祁钰。但据明人何乔远所写的纪传体史书《名山藏》记载,朱见济应该出生于正统十年,汪氏就是这一年与朱祁钰成婚的,说明杭氏嫁过来的时间要更早。

但不管杭氏什么时候嫁过来,她都并没有得到朱祁钰的宠爱。一来朱祁钰与汪氏成婚后,感情还是不错的,尽管汪氏没有生下儿子,朱祁钰也没有想过要废后。只是后来汪氏不与丈夫一条心,朱祁钰才彻底放弃这段婚姻。

二来杭氏尽管为朱祁钰生下长子,却仍然没能为家族带来多大的荣宠。虽然《明史·外戚传》中记载她的父亲官至锦衣卫指挥使,但杭氏的哥哥杭敬、弟弟杭敏直到她死后,才混上个锦衣卫百户的职位。

抛开作为嫡妻的汪氏来说,朱祁钰的宠妃唐氏,早在还没有当上贵妃的时候,父亲就一再升官,从锦衣卫百户到千户。就连在杭氏去世当年才进宫,且为娼妓出身的李惜儿,家人受到的荣宠都比杭氏要多。

她是皇帝亲封的皇后,为何不被正史承认?

如此可见,杭氏真的不受宠,只是她有幸为朱祁钰生了个儿子,恰好还是朱祁钰唯一的儿子,才母凭子贵,在有生之年做了几年皇后。然而,也不知道该说杭氏命好还是不好。

景泰三年,朱见济被册立为皇太子,杭氏母凭子贵。原本这是杭氏一生的巅峰时刻,如果将来朱见济顺利即位,她又是大明的皇太后,想起来都美滋滋。但现实是残酷的,朱祁钰就只有朱见济这么一个儿子,指望着他将来能继承皇位。可就在景泰四年,朱见济却夭折了。

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钰如果始终没有第二个儿子出生,将来要不是还位给朱祁镇,就是仍然传位给侄子朱见深。这下杭皇后的处境就艰难了,因为她的太后梦破碎了。丧子之痛加上未来美好的梦境破灭,杭皇后承受不住打击,很快卧床不起。

景泰七年,杭皇后去世,朱祁钰为其上谥“肃孝皇后”,还专门为其修建了陵墓,称为“寿陵”。杭皇后去世后,朱祁钰将她的画像奉入太庙,其实在明朝,皇帝还未驾崩之前,反而先将皇后画像入太庙是有违祖制的。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朱祁钰宠爱杭皇后的原因,但在笔者看来,他对杭皇后有一定夫妻情分是肯定的,但不至于为了她故意违背祖制。朱祁钰这样做,反而是希望确保他的正统身份,实际上是让杭氏先去占好位置。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朱祁钰对皇权的留恋,所以之前他幽禁朱祁镇,废立太子,都实属正常之举。

朱见济早夭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他的亲妈杭皇后死得早,就连亲爹朱祁钰身体也不好。在杭皇后去世时,朱祁钰的病情已经愈发严重,但还没等到他去世,朱祁镇就通过夺门之变复位了。

朱祁镇复位后,将朱祁钰废为郕王,软禁在西苑。已经病入膏肓的朱祁钰,在被废的两天后去世,年仅29岁。对于朱祁镇来说,朱祁钰病逝实在太不解恨,他多想也将其软禁个好几年,让对方也尝尝其中滋味。

他不愿承认朱祁钰的帝位,自然也不会承认杭氏的皇后身份。尽管杭氏已经去世,朱祁镇仍然命人捣毁其陵墓,导致其梓宫最终下落不明,尸骨无存。

更惨的是,杭氏这个皇后,竟然还不被明朝正史所承认,在明朝官方史书中,没有单独为杭氏立传。而当初被朱祁钰废掉的汪皇后,因为曾阻止朱祁钰废立太子,从而得到朱见深母子善待,直到80岁寿终正寝。凡是承认朱祁钰皇帝身份的人,皆承认有汪皇后,却不承认杭皇后。

文中笔者还说过,杭氏为朱祁钰生了唯一的儿子,母凭子贵当上皇后,不知是命好还是不好。就结局而言,她的命肯定是不好的。儿子夭折,自己皇后也没当几年,甚至连去世后,也得不到承认,连个虚名都没挣着。在朱祁钰的后妃中,甚至是整个明朝的后妃中,她都算是一位极其悲剧的人物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8/204618.html

“她是皇帝亲封的皇后,为何不被正史承认?” 的相关文章

崇祯皇帝要是选择南迁的话 南明能有南宋一样的国祚吗

崇祯皇帝要是选择南迁的话 南明能有南宋一样的国祚吗

对如果崇祯南迁,南明能不能像南宋一样再延续百年国祚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如果崇祯南迁,受到的拥护程度肯定会比弘光这些人高得多,形势绝不会糟糕到象弘光、隆武两朝年余而亡,也远比永历帝东奔西窜勉力支持十五年强,要像南宋一样延续百年并非没有可能,但必须满足一个前提——...

蜀汉作为三国失败的一方 诸葛亮为何能够是流传千古正面人物

蜀汉作为三国失败的一方 诸葛亮为何能够是流传千古正面人物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蜀国明明是三国中的失败者,为什么诸葛亮能是流传千古正面人物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作为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乱世,人们在提及那个特殊的朝代之时,往往会联想到属于每个不同人身上的标签,而对于诸葛亮,无论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赞美”还是别...

曹操原本留下四个人能防止司马懿谋反 他们最后为何都被杀了

曹操原本留下四个人能防止司马懿谋反 他们最后为何都被杀了

对曹操留下四人防止司马懿谋反,本可万无一失,无奈全被曹丕杀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20年,发生了几件大事,其中包括一代枭雄曹操的死。后来,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改国号为魏,三国时代正式开始。然而,曹丕能够建立魏国,要感谢他的父亲曹操。曹操在他的一生中完成了北方的...

杨侑是如何登上皇位的?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杨侑是如何登上皇位的?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杨侑——隋朝最后一位皇帝,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义宁元年(617年),隋将李渊攻破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可过了不到一年,杨侑就于义宁二年(618年)被迫禅让,成为唐朝的酅(xi)国公。然而又过了不到一年,杨侑就于武德二年(619年)突然身亡。那杨侑为何未能挽救隋朝,又是如何死的呢一,...

清朝时期的军机大臣与直隶总督相比 谁的地位和权力更大

清朝时期的军机大臣与直隶总督相比 谁的地位和权力更大

还不知道:军机大臣与直隶总督,哪一个地位更高、权力更大?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直隶总督为清代疆臣之首,手握重兵有拱卫京畿之责。那么直隶总督与军机大臣比起来,到底哪个地位更高,权力更大呢?这是一位读者提出的问题,御史在此予以回复。雍正至道光时期军机大臣地位显赫军机处...

诸葛亮选择帮助刘备是因为三顾茅庐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诸葛亮选择帮助刘备是因为三顾茅庐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对诸葛亮帮助刘备只因三顾茅庐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乱世,但乱世出人才和英雄,这句话是不无道理的,像司马懿、法正,庞统,周瑜,陆逊等等,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这其中之一的诸葛亮。众所周知,刘备请诸葛亮当军师都是三顾茅庐后才将他请动的,但是诸葛亮帮助...

朱元璋为什么要折磨叶伯巨?让他下狱饿死?

朱元璋为什么要折磨叶伯巨?让他下狱饿死?

叶伯巨是明朝初期的一个知名官员,曾经提出未来藩王作乱的问题,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不听他的,反而要折磨叶伯巨?让他下狱饿死呢?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到了洪武九年的一天里,突然出现了异常天象,朱元璋以为这是老天爷不满自己的统治,所以便赶紧下了一道诏书,恳求天下的所有文化人都能够秉笔直书,指...

蓝玉谋反是真的吗 朱元璋为什么要执意杀他

蓝玉谋反是真的吗 朱元璋为什么要执意杀他

还不知道:朱元璋为何执意要杀了蓝玉?蓝玉谋反是不是真的?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1388年,明朝发生了一件震惊三观的“蓝玉大丑闻”,手握重兵的大将蓝玉,在押送元朝皇帝和妃子们回京的途中,奸污了元妃,导致元妃受尽侮辱自杀。此事,激怒了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忍了,开国大臣蓝...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