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清朝乡试考生为什么要带铡刀 这个刀是用来做什么的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8-14)341

对清代乡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代乡试时为何要抬一把铡刀进考场,这是要当场行刑吗?

明清两朝是科举制度最为完善的时期,同时科举舞弊手段也是层出不穷。其实从科举诞生的那天开始,舞弊与反舞弊始终是科举史上的一个梗,考生与朝廷的较量从未停息过。

清朝乡试考生为什么要带铡刀 这个刀是用来做什么的

到了清代时,朝廷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考生要是单兵作战通过正常的舞弊手段取得功名已经很困难了,所以从清代开始,便有了“通关节”这一高级的舞弊手段。

什么叫通关节呢?《清稗类钞》中如此说:“考官之于士子,先期约定符号,于试时标明卷中,谓之关节,亦曰关目。”

通俗地讲就是考官事先与考生约定好一个字眼,考生在应试中将此字眼写入考卷中,即可以被录取。比如乾隆某年的乡试,考官约定考生在试卷中连用四个一字,该生便以“儒一而为不一,圣人一勉之一戒之焉”,发榜之日考生果然名列其中。

再如道光时期某年乡试,考官约定字眼为“水烟袋”,考生于答题中出现“烟水潇湘池,人才夹袋储”之句,结果自然也是金榜题名。

清朝乡试考生为什么要带铡刀 这个刀是用来做什么的

以通关节而作弊者,可以说是一点痕迹也不留,朝廷要是追查起来,只要考官、考生不承认,那是一点辙也没有。因此为了防范此类作弊行为,朝廷也出台了一些措施。

乾隆朝以后,对于乡试主考官的选择十分慎重,并规定自内阁发布考官名单后,考官必须在五天之内启程,这主要是为了防范考官在京逗留时间过长,难免有同僚请托之嫌。

同时朝廷又规定了考官赴任的纪律,各省主考官从京城出发时,不能携带家属,不能和亲戚朋友告别,不能多带随从,在赴任途中更不能游山玩水,不能探亲访友。

朝廷认为这还不够,还规定派往各地的正副考官要一同出发,路上不能分开,以达到互相监督的作用,防止途中有人贿赂主考官。

尽管朝廷有诸多的规定,但还是不能避免舞弊现象的出现。雍正是个心狠手辣的皇帝,对舞弊行为尤其痛恨。所以他继位后,便别出心裁用上了恐吓的严厉手段。

根据《世载堂杂记》所记,雍正继位后规定各省考官入闱后,队伍的最后是几个兵丁抬着一具用来腰斩所用的铡刀,这个铡刀不是用来对付考生的,而是要警醒考官,一旦出现舞弊行为,即行腰斩。

这把铡刀在雍正九年时就曾派上过用场,但是福建学政俞鸿图的小妾与仆人勾结向考生泄露考题。此事俞鸿图本人并不知情,但雍正盛怒之下,还是下令处以腰斩的极刑。

清朝乡试考生为什么要带铡刀 这个刀是用来做什么的

据说当时行刑的过程十分血腥,俞鸿图被斩为两段之后居然没死,他用鲜血在地方连写了七个“惨”字后方才断气。后来大臣认为腰斩过于残酷建议朝廷废除,雍正也为之动容,从此废除了腰斩这一酷刑。但每逢乡试之年,以铡刀入闱之例始终不变。

除了通关节以外,“送条子”也是一种比较隐晦的作弊方式,但主要用于殿试阶段。我们了解,乡试、会试这两个阶段,考生的答卷是需要誊录官重新誊写以后,再交给考官评阅的,所以从字迹上并不能做手脚。

而到了殿试,就取消了誊录这一环节。制度上既然出现了漏洞,便让读卷官和考生有了可趁之机。“送条子”即考生考试送给读卷官一首诗,以便认出字迹。

道光年间,权臣穆彰阿曾几次担任过殿试首席读卷官,很多考生都提前预送条子,希望在殿试中取得好的名次。有一个考生为人太愣,不懂得这个规矩,直到殿试完了才将条子送给座师穆彰阿。

清朝乡试考生为什么要带铡刀 这个刀是用来做什么的

穆彰阿在读完该考生的文章后觉得很有水平,但又责怪他试后才把来送条子,这让穆彰阿很不高兴,认为他是不想受自己的栽培,后来该考生在朝考中被刷了下上来,无缘翰林院庶吉士。

其实到了会试、殿试这个阶段,担任主考的都是朝廷大员,他们不缺那点关节费,主要是想以主持文衡之机广收门生,以发展自己的势力。科举时代座主与门生是官场中最让人看重的一种政治关系,对于考生和考官来说,这种关系都是双赢的,所以殿试中“送条子”这个风气一直到清末都很盛行。

当然了,考官们都是朝廷精挑细选出来的干才,对于舞弊这种行为大致还是有一个尺度的,不可能过于放肆。能够通关节或是送条子的考生,也都是有一定实力的。

清朝乡试考生为什么要带铡刀 这个刀是用来做什么的

因为按照规定,不管是乡试还是会试,发榜后中举考生的文章都要会被编入朝廷的教材中,如果入选的文章不能让人信服,士子一旦闹将起来,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08/204793.html

“清朝乡试考生为什么要带铡刀 这个刀是用来做什么的” 的相关文章

如果是关羽前去攻取成都,刘璋会怎么做?

如果是关羽前去攻取成都,刘璋会怎么做?

刘璋,东汉末年宗室、军阀,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益州牧。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刘备取益州的时候,马超来投降,然后,刘备让马超去攻取成都,马超率兵到了成都城下,刘璋害怕了,立即投降。试想,如果换成关羽率兵攻取成都,刘璋会立即投降吗?刘备攻取益州,虽然带着大将黄忠和魏延,但是还是遇到了不少阻碍,先是...

李卫当初只是一个小官 最后为什么会入雍正的法眼

李卫当初只是一个小官 最后为什么会入雍正的法眼

对李卫做了什么,为何一个目不识丁的小官会入了雍正的法眼?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起李卫那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了,即使对他的历史不熟,相信对电视剧《雍正王朝》和《李卫当官》里那个看着呆头呆脑但满肚子主意的李卫很熟悉了。当然了,真实当中的李卫明显与影视剧中不同。李卫虽然不...

刘备入主蜀汉地区本就美女无数 刘备为何还要娶一个寡妇

刘备入主蜀汉地区本就美女无数 刘备为何还要娶一个寡妇

还不知道:刘备拿下成都后,坐拥美女无数,为何偏偏娶了一个死了丈夫的吴氏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备经过大半辈子的努力,终于在公元214年5月占领成都,取代刘璋成为了新的益州之主。我们在看《三国志蜀书》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成都美女如云,刘备为何娶了一个死了丈夫的...

朱元璋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大办空印案?背后心思不简单

朱元璋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大办空印案?背后心思不简单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办过一起非常大的案子,就是空印案,涉案人数多达几万人,很多人都觉得这就是一起冤假错案,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朱元璋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大办空印案?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明朝初期,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向当时的首都南京报告地区的财政收入。但是朱元璋发现,所有的地方官员都是带着...

汉景帝一共有十四个儿子 最后为什么是汉武帝继承大统

汉景帝一共有十四个儿子 最后为什么是汉武帝继承大统

还不知道:汉景帝共有14个儿子,汉武帝为何能继承大统,其他儿子结果怎样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明】杨慎汉朝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前后历时四百余年,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汉武帝作为一名雄才大略的皇帝名垂千古,他的事迹广为...

孙暠: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他的一生有哪些事迹?

孙暠: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他的一生有哪些事迹?

孙暠,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宗室,东汉末年东吴将领,孙坚之弟孙静长子。孙策死后,夺权未遂。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孙暠,东吴宗室,孙静长子。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旧仇吴郡太守许贡门客杀害。各地官员都打算奔丧,因时任富春长之虞翻在富春为孙策守丧,引...

历史上上官婉儿的一生都没有结婚,是因为什么?

历史上上官婉儿的一生都没有结婚,是因为什么?

上官婉儿,中国古代四大才女,唐朝时期一代“巾帼宰相。“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古有妹喜嗜血残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又有苏妲己祸乱苍生,历史上类似的女人,她们仗着君王的宠信,有的祸乱宫闱,有的胡乱干政,做出了泯灭人性,令人发指的无道之事,留下了千古骂名。而我们今天...

李莲英作为一个宦官  慈禧太后为何如此宠信他

李莲英作为一个宦官 慈禧太后为何如此宠信他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莲英是宦官,为何会被慈禧宠信一生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导言有一次,洋人问李莲英“你一个太监,为何慈禧离不开你”,李莲英还没回答,慈禧就对李莲英说道“小李子,哀家需要牙签”。李莲英慌忙从衣兜里掏出来一根牙签,接着慈禧又需要掏耳勺,修指甲的剪刀,还有...

评论列表

雪花
雪花
2个月前 (09-11)

对于清代乡试中的舞弊与反作弊手段,我深感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铡刀进入考场虽为震慑考官之用但也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的漏洞和无奈之举。,历史上的每一次变革都是社会、政治与文化交织的反映。,对历史事件的理解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不能简单地以现代眼光来评判古人之行为,,历史学者应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去研究和分析这些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