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很多都去做太监 太监真的有那么吃香吗
你真的知道清代太监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太监在历史上又被称为宦官、内官、阉宦等,在我国历史上古以有之,事实上太监就是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在封建历史中太监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以汉朝历史为例,少年皇帝若想摆脱外戚干政则大多依靠宦官,进而导致宦官得势,从此造成恶性循环。历史上有名的太监虽然不少,但比起庞大的总量还是九牛一毛。如果从战国时期算起,一直到明代,太监制度虽有变化,但相比而言清代的太监制度改革更鲜明一些,再加之时间距离当今更近,史料相对充分,因此本文将介绍并讨论清代的太监的工资及其相关制度。
清代宫廷太监的收入,与他们的身份地位密切相关。在通常情况下,太监的收入多少与他们的品级是成正比的。太监的品级越高,对应的收入就越高。但在实际生活中,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有的太监虽然身居高位,但所得收入甚少,所以不能一味的以太监的品级论工资,毕竟太监种类、能力参差不齐,如果受到主子的喜欢,收入自然就与一般太监不能同日而语了。乾隆三十四年编订的《国朝宫吏》基本上固定了不同品级太监的月食钱粮数。据《国朝宫吏》记载,太监工资的更高标准,一般就是敬事房大总管等人的工资,即一个月八两银子,另有公费银一两三钱,米四十斗。其他太监依据品级递减。
一般而言,太监刚进皇宫,都会有一些制度性的赏钱,类似于今天刚进入一个单位的红利。二十岁以下的,一般有五两银子的赏钱,大于二十的,则一般只有三两的赏钱。这个赏钱的数额并非一成不变,也随着具体情况和国家收入有一定的波动。嘉庆年间编制的《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对此有明确的记载。此外,根据规定,各处总管、首领太监的祖父母、父母死亡的,都有十两银子的安抚银,总管本人正常死亡的,给家属赏银二十两,其他的则会依据品级递减。当然,当时的太监也有类似于今天的年终奖、卓越员工奖、过节津贴等其他工资之外的福利,还有不少来自主子的额外恩赐。不过许多年节的恩赐,像万寿节、元旦节、冬至节三大节,还有端午、中秋等节,一般都会发放津贴,但拿到普通太监手里的并不多,大多数进了各级首领、总管等人的口袋。
相对而言,普通太监的工资情况更加复杂。大部分都会根据他们入宫时间的长短、以及类似于今天的绩效考核的平时表现记录情况等,大致分为三个等级:一等每月三两银子、十五斗米;次等则银子为二两五钱、米十二斗半;三等最少,二两银子、七斗半米。除此之外,所有普通太监每月都有六钱六分六厘的公费银,看来太监也相当666。当然,伺候的主子不一样,做的事情不一样,不同岗位同等品级的太监的工资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养心殿和奏事处的太监,一个月可以拿到高于一等工资的四两银子和二十斗米,相反,英华殿和畅春园等个别地方的太监,只有三等的工资,没有666的公费银。
综合观之,清代太监一年更高的工资可以拿到111两6钱银子、480斗米,外加数额不定的各类恩赐和津贴,正常情况一年拿200 两银子还是比较正常的。更低的话二三十两一整年也是正常的,此外,太监有时也存在讨薪难的问题。还有一点,在今天看来,清代太监的医疗制度是很不人道的,有点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感觉。太监们如果生了病,不仅不会给他们医治,而且也会扣发、停发工资,不管官大官小,病上一年以上,一文钱都不会发给他。根据病期的长短,生病太监的钱粮会逐期递减,直至停发。如果长期患病,有官衔的太监则会被革去官职或者做降级处理。所以在皇宫里的太监,一般都是害怕生病的,他们的收入的相当一部分每年都会花在医疗上,生病就意味着降职减薪。
太监的工作是包吃包住的,被许多贫穷的农家子弟视为养家糊口的好工作,一刀下去,虽然没了后代,但很有可能造福一个家庭。与其当乞丐或者一辈子种地,不如搏一把,毕竟在皇宫里也算是多了一种改变命运的方式。如果哪天有幸被主子相中则从此咸鱼翻身,像买彩票一样,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历朝历代都有那么多人去做太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