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品官员到清朝贪官,此人究竟是谁?
从二品官员到清朝贪官,此人究竟是谁?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清朝有名大案很多,但在乾隆时期有一桩案子,时间之长,前所未有。通过此案也能看出所谓的“康乾盛世”之下腐败的现象令人触目惊心。
敢修渠的清官
在历史上西北地区被认为贫瘠之地,其实西北也有富庶之地
,比如黄河的平原,土壤肥沃,这就是我们宁夏平原,被称为“西北明珠”。虽然常年干旱,但由于黄河从这里流过,宁夏有一种传统就挖渠引黄河水种地,所以宁夏平夏有着很富庶的农业。
宁夏平原的富饶,自秦汉以来就引黄河水灌溉
,因此在这里沟渠很多,比如有一唐朝时的沟渠,名为唐来渠,此渠口在青铜峡帝,据说汉朝就有此渠,武则天时对这条渠进行的疏浚,因为得名“唐来渠”。自唐朝后历代几个朝也对此渠进行修缮过,比西夏的李元昊,元朝的郭守敬。
清朝入关后,曾任宁夏巡抚的黄图安曾于顺治十五年修过
,1731年,兵部侍郎通智也修过此渠。1739年,宁夏道钮彩于乾隆四年对此渠也大修过。
乾隆四十二年,宁夏道台的王廷瓒担心渠水危害,因此决定修一次该渠。但修渠的钱从哪来呢?
另外,地方官员还要应对上级各种摊派和捐献。可见一个地方官员钱是有数的,要修渠,一个道台能有多少钱,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
不过王廷瓒也下决心要修渠了,他四处借钱,总算把借来的钱重修了唐来渠。王廷瓒也因此而留名。
功是功,过是过,王廷瓒长期在西北为官,他最初为百姓的确做很多实事,据史料记载在当时是一位很名也很清廉的官员。
1759年王廷瓒任张掖县令时,曾拿出自己的薪水,重修了明朝时期的甘泉书守,一时间此书院成为河西的教育中心。当时甘泉书院人才辈出。
1766年,因为工作突出,王廷瓒调任巩昌府知府,他出资在西巩驿来家沟建了一座石桥,此桥就是有名的“
永定桥”(之前名为“王公桥”,左宗棠重修后改的名)。
据史料记载,这座桥被称为“神桥”,现在还依然有人称赞王廷瓒的。
一跃成二品
王廷瓒修渠这一年,因为他的功绩突出,他被乾隆提拔为甘肃布政使,其办公地点在兰州,属二品大员。
从四品的道台升为二品官员,的确是高升。
王廷瓒到任的甘肃布政使前任名叫王亶望因为捐监赈灾有大功,被提拔为浙江巡抚,真正成为一品大员,而且到了富的流油地区任职。
总督有的管两省或三省,而巡抚是一省的军政长官,也叫“抚军”、“抚台”。
而总督、巡抚下面的职位就是布政使,
也叫“藩台”及“藩司”,从称号比“道台”要大两级。
此职是指掌管一省的行政及财赋,而省内官员升迁及调动也归布使管,朝廷的政令也由其向下的府州县传达。从品级上看与巡抚同级,是从二品。
从有关史料记载看,王廷瓒被从四品道员一跃成为从二品布政使,在任何人说都是惊喜无比的事,但王廷瓒却心事重重,他和身边一个叫王亮侯的长随赶往兰州的路上,他的心思便被王长随看出来。
因为在外人看来,升官是人生值得庆祝的事,但王廷瓒的不高兴的确有些让人感觉反常。在王长随看来,王廷瓒肯定认为当藩台不如当道台。虽然都是西北,但宁夏那块被称为“塞上江南”的地方比甘肃要富饶。
担心忧心之事
所谓的长随,我在以前的文章介绍过来了,就是官员身边聘请的幕僚,这些人员与官员并不是人身依附关系,但有这样一群长随群体,专门给官员出谋划策。
王长随就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和王廷瓒一路上聊天时,才知道王廷瓒忧心的是,自己比不上前任王亶望,被乾隆皇帝称为“能事之藩司”
。而王亶望当布政使三年,所捐的粮食多达六百多万石。无论捐官人数还是捐粮食数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像甘肃这样的穷地方,竟然做出如此大的政绩,王廷瓒的确有很大压力。
王廷瓒佩服之余,他也有些不理解,甚至认为有些不可思议。王廷瓒是一个一心想当好官的人,他希望在自己位置上能够有所作为,但前任王亶望做贡献太大了,简直让他无法超越,王廷瓒感觉到将来能否超过前任,心里没底。
王廷瓒与王长随你一言我一语聊起了王亶望在任时的一些事。当时王亶望上任时向乾隆皇帝做过保证:“
随时随处实心实力,务期颗粒均归实在”
。王廷瓒想到这句乾隆皇帝送给他的话,他突然感觉有些奇怪。
王廷瓒认为王亶望任职时,甘肃年年旱灾,朝廷就允许其收捐。但实际上甘肃三年内并没有大旱情况。王廷瓒与王长随突然意识王亶望可能存在某些问题,但两人谁都没说破。不过王廷瓒已经认识到里面毕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