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空城计的时候,司马懿为什么不拆穿诸葛亮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8-30)301

三国时期,诸葛亮和司马懿交手的时候,曾使过一手空城计,顺利把带兵十万的司马懿给吓得掉头逃跑。因此,空城计也被认为是兵法当中疑兵之计的巅峰,至今仍被历史爱好者所津津乐道。

但是,后世也有很多学者对当时的情形提出疑问:以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不可能看不出诸葛亮是在故弄玄虚。

而且他当时拥兵十多万,看到诸葛亮坐在城上弹琴,要是真担心有埋伏,也完全可以先派一支小队侦查一下,或者直接把诸葛亮团团围住,这样就可以马上揭穿诸葛亮的把戏了,何必掉头就跑呢?

换句话说,司马懿为什么不拆穿诸葛亮,反而要放过他呢?

这事还得从诸葛亮之一次北伐开始讲起。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决心北伐,遂派赵云和邓芝率领一支军马,从斜谷道北攻郿城,作为疑兵,装作要夺取曹魏陇西地区,以吸引魏军注意力。同时,诸葛亮亲自率领主力军队,向祁山进攻。

由于诸葛亮出兵迅速,曹魏毫无防备,被杀得大败。蜀汉一路胜利,接连攻克数座城池,很多曹魏将领都纷纷投降了蜀汉。这使得曹魏朝廷非常震恐。

空城计的时候,司马懿为什么不拆穿诸葛亮呢?

远在洛阳的魏明帝曹睿不会坐以待毙,立即找来司马懿抵抗诸葛亮。诸葛亮已预先料到司马懿必定会派人来夺取蜀汉要塞街亭,就派了心腹马谡带着一队人马驻扎在街亭,以抵御魏军。

不出诸葛亮所料,曹魏猛将张郃果然率军来夺取街亭。只是可惜,马谡没有守住街亭,反而被张郃全部歼灭。张郃顺利夺取了街亭。

曹魏占据了街亭之后,司马懿乘胜追击,带领着曹魏十多万军马长驱直入,奔着诸葛亮去了。

诸葛亮在知道街亭失守之后,既震惊又恐惧,自己手上只剩下几千老弱残兵,如何抵挡曹魏十数万大军?而且赵云军马都在陇西地区,根本不能及时接应,莫非真的要束手待毙不成?

万分危急之下,诸葛亮心生一计,决定摆出一道空城计,以迷惑司马懿。

诸葛亮命人大开城门,让几个老弱打扮成寻常百姓的样子,在城门口洒水扫地,然后自己登上城楼弹琴。

空城计的时候,司马懿为什么不拆穿诸葛亮呢?

不一会儿,司马懿就带着曹魏大军来到诸葛亮的城门之下,向来狡猾的司马懿看到诸葛亮这么淡定的样子,心中不由得疑惑起来。他喝停大军,在原地细细思量。突然之间,司马懿像是想到了什么一样,立即下令曹魏大军退兵。

司马懿历来是以多疑著称的,他看到诸葛亮摆出的空城计,能想到城中有埋伏这个正常。但不正常的是,当时诸葛亮所在的这座城池是座小城,人也少,埋伏不了多少兵甲。

而司马懿是带着十多万人马,根本用不着害怕什么埋伏。他大可以先派一支队伍冲杀进城池,然后在外面把城池团团围住,那诸葛亮就成了瓮中之鳖,不死也得死了。

但是司马懿却没有这么做,他甚至连派几个探子去侦查一下虚实都没有做,这其中就大有文章了。

后世许多专家学者对司马懿的这种退兵行为,有一种经典解读:司马懿害怕成为第二个韩信,“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如果他不退兵,那么他司马懿就会死无葬身之地,他们司马家族便会满盘皆输。

司马懿之前在魏国朝廷一直干得不错,很得人心,后来因为曹丕担心他谋逆,所以在临死前罢了司马懿的所有职务,让他回家养老。

结果后来诸葛亮北伐,对曹魏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魏国上下除了司马懿没人能够抵挡得了诸葛亮。无奈之下,魏明帝曹睿只要再请司马懿出山,让他执掌兵权,以抵御诸葛亮。

而司马懿又是一个很善于经营的人,不光善于经营军队,更善于经营军心。他在掌握兵权之后,很快就在军队中获得了支持。同时,司马懿又善于打仗,几场胜仗打下来,他在军队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试想一下,司马懿作为军队更高统帅,既得到了军心,又有很高的威望,如果他再杀了蜀汉丞相诸葛亮,立下不世之功,那他的结果会怎么样?他还能得到皇帝的信任吗?功高盖主,皇帝还能容得下他吗?

答案是不能!

所以司马懿为了保全自己和司马家族,他不可能杀掉诸葛亮。不然的话,他就会落得跟韩信一样“兔死狗烹”的下场。

当初楚汉相争,刘邦和项羽打得不可开交,但项羽一直略占上风,因为项羽的军事能力实在太强了,刘邦根本打不过他。后来刘邦把韩信争取了过来,韩信打败了项羽,然后刘邦才能安稳地坐住皇位。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大汉王朝的200年基业。但是这样一位功比天高的将军,他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呢?(关于韩信之死,详情可点击:韩信帮助刘邦打败项羽,替他打下大汉江山,刘邦为何还要杀他?)

韩信最后被刘邦的皇后吕雉给骗到长乐宫弄死了,而且光韩信一人死还不行,吕雉还诛灭了韩信三族!何其悲哉!韩信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就是因为他不懂得“兔死狗烹”啊!仗都打完了,帝国最强的对手已经死了,还留着你韩信干什么呢?这真是应验了那句话“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而司马懿,作为一个久经官场和沙场的老手,一个熟读史书的人,他深刻的明白,一旦他杀了诸葛亮,那魏国就再没有对手了,那也就意味着没有他司马懿的用武之地了。一个派不上用场,却功高震主的将军,他的结局会怎么样呢?

所以,司马懿为了不让自己成为下一个韩信,为了保全自己和司马家族,他必然会放诸葛亮一马,也是放自己一马。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8/207606.html

“空城计的时候,司马懿为什么不拆穿诸葛亮呢?” 的相关文章

同安公主:见证了三个政权的更替,也得到多位皇帝的善待

同安公主:见证了三个政权的更替,也得到多位皇帝的善待

在医疗技术落后的古代,能活到八十六岁的人,简直是少之又少,唐朝的同安公主就是其中之一,她历经北周、隋、唐三朝,见证了七次皇帝退位、八位新皇登基,可谓是当时的活字典、老祖宗。大唐开国后,皇室宗亲的身份也都水涨船高,同安公主既不是李渊的女儿,也不是李世民的女儿,而是唐世祖李昞和元贞皇后独孤氏之女,是李渊...

清朝火器发展落后是因为康熙吗 康熙是那个千古罪人吗

清朝火器发展落后是因为康熙吗 康熙是那个千古罪人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是不是导致清朝火器发展水平落后的“千古罪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不是,这与历史真相不符合。说康熙抑制清朝火器发展水平落后,是一种捕风捉影的无稽之谈。真实的历史真相恰恰相反,康熙不仅仅对清朝火器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而且他对火器的研发和使用非...

尉迟恭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样?为何毫无建树?

尉迟恭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样?为何毫无建树?

尉迟恭:隋末唐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尉迟恭跟随李世民,屡立战功,先后参与平定了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等战争,功勋卓著。他和秦琼一起成为李世民能征惯战的虎将。玄武门之变,尉迟恭立下大功。尉迟恭和侯君集日夜进言鼓动,这才让李世民下了决心反击李建成,和李元吉。他在李...

蜀汉的灭亡与姜维有关系吗?他最后为何没能阻止

蜀汉的灭亡与姜维有关系吗?他最后为何没能阻止

263年,邓艾攻下绵竹,直逼成都。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在《三国演义》的塑造下,姜维是“幼麟”,是诸葛亮倾心培养的接班人,以至于有人都认为诸葛亮死后,蜀汉大权就是姜维在掌握。历史上诸葛亮去世,继任的是蒋琬(234-246年),然后是费祎(246-...

曹植和曹丕在夺位中 曹植为什么会输给曹丕

曹植和曹丕在夺位中 曹植为什么会输给曹丕

在夺嗣之争中,曹植为什么会输给曹丕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代枭雄,这一辈子都没有当上皇帝。但不可否认,他是曹氏政权的开端,为老曹家打下了一片江山。谁都知道继承了这个家底意味着什么,所以,虽然这不是皇位继承,但也是够血腥的。曹植和...

在答谢宴上,庞统安排魏延刺杀刘璋的原因是什么

在答谢宴上,庞统安排魏延刺杀刘璋的原因是什么

实际上早在隆中对时期,诸葛亮和刘备就已经把眼光瞄向了益州。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刘备接受刘璋邀请,率兵入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庞统听取刘璋谋士法正和张松的建议,让刘备立即动手,杀掉刘璋,一举可以拿下益州。为此,庞统在刘备设宴答谢刘璋的时候,安排魏延在酒席上舞剑...

周勃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是如何死里逃生的?

周勃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是如何死里逃生的?

周勃,西汉开国将领、宰相。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吕后驾崩后,侄子吕禄和吕产分别把持朝廷军政大权,野心勃勃“欲危刘氏”,篡夺刘氏江山,建立吕家王朝。陈平枉为帝国丞相,却无权处理政务。太尉周勃名义上是汉廷最高军事长官,却被二吕排挤得“不得入军门。”周勃与陈平密...

宣华夫人是什么身份?她与杨广之间有何故事?

宣华夫人是什么身份?她与杨广之间有何故事?

宣华夫人陈氏,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宣帝之女,陈叔宝的同父异母妹,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宣华夫人陈氏是杨坚的后妃,在杨坚病重的时候,太子杨广调戏了陈氏。陈氏把这件事告诉杨坚,杨坚非常生气,准备废掉杨广的太子之位,重新把废太子杨勇立为太子。这件事最终引发了“仁寿宫变”,杨坚离奇死亡,杨广...

评论列表

小蓝
小蓝
2周前 (11-10)

空城计之下,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智谋展现出了极高的警觉和深虑,他深知自己的处境与韩信相似,狡兔死则良犬烹,因此并未冒险进攻蜀汉小城疑有埋伏的诸葛亮城楼弹琴之假象背后隐藏的真实意图难以捉摸不如谨慎退兵保全自身及家族利益以图将来此乃明智之举也!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