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报喜不报忧的隋朝大臣,虞世基结局如何?
擅长报喜不报忧的隋朝大臣,虞世基结局如何?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隋朝末年,群雄逐鹿,各地农民起义接连不断,隋炀帝却乘水殿龙舟沿大运河下江南,躲在扬州的江都行宫中花天酒地、风花雪月。昏君与佞臣向来难分难解,他的身边也环绕着一群佞臣,虞世基就是其中代表。此君擅长鼓吹,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是拿手好戏。
虞世基的知名度远不如其弟—唐初名臣虞世南,但他的综合素质也不差。据《隋书》载,虞世基“喜愠不形于色,博学有高才,兼善草隶”。南朝“一代文宗”徐陵更高度评价他为“当今潘(岳)陆(机)”。
虞世基当初也曾劝谏隋炀帝,但隋炀帝根本不理他,还嘲笑他是书呆子。虞世基大受打击,后来眼看高颎、张衡等直臣被隋炀帝毫不留情地屠戮,他顿悟:在昏君面前,逆耳忠言没有市场,迎合方为上策。
既然豁不出性命又抛不下富贵,那就交出灵魂吧!为讨隋炀帝的欢心,虞世基蜕变成无良政客,尽力为隋炀帝封锁坏消息,天大的噩耗到他那里都成了“捕风捉影、危言耸听”。当时造反者遍地撒欢,但相关奏报都被虞世基“截和”并加以美化,所以隋炀帝“目中无贼”。
太仆卿杨义臣击败并招降河北的几十万叛贼,捷报传来,隋炀帝惊得下巴都快脱臼了,叹道:“朕从没听说有那么多乱民贼子,真闹心!”以“替领导解忧”为己任的虞世基信口胡扯道:“不过是些鼠窃狗盗的小毛贼,不足为虑。”还进谗言道:“杨义臣虽打败叛贼,却拥有大量兵马,怕会危害朝廷。”隋炀帝深表认可,召回杨义臣,将其部下尽数遣散。
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再次去江都“调研”。李密率瓦岗军将东都洛阳围得水泄不通,负责留守的越王杨侗派太常丞元善达穿越重重火线去江都求援。隋炀帝听后吓得脸色焦黄,准备采取一系列方案,虞世基却轻飘飘地说:“越王年幼无知,都是元善达这帮人欺君瞒主,情况若真像他说的那样严重,他又怎能冲出包围来到江都呢?”隋炀帝顿时“惊醒”,怒斥道:“元善达竟敢诓朕!”元善达欲哭无泪,被护卫无情地撵了出去,死于乱军之中。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准备发动政变。有大臣提前收到风声,暗中建议负责拟旨的虞世基伪造圣旨调动江都兵马,逮捕宇文化及等人。但虞世基担心伪造圣旨会遭隋炀帝秋后算账,所以既没向隋炀帝汇报,也没采取预防措施,只是静观其变。结果,隋炀帝死于非命,虞世基也难逃此劫。
唐太宗曾说:“臣为谀臣,危亡之道。”隋朝覆灭固然与隋炀帝的昏庸残暴不无关系,但如虞世基般阿谀拍马、粉饰太平的鼓吹手同样难逃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