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是怎么形成的 选拔官员制度有什么变化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明代内阁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明代内阁是怎么形成的?这里边有着什么样的背景?
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能够巩固自己手中的皇权,每一个人都使出了十八般武艺,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正是如此。
朱元璋在坐上皇位之初,吸取了前朝皇帝灭国的各种经验,并在诸多基础上做出了创新。自从胡惟庸案发生之后,朱元璋就深刻意识到丞相的存在会对自己的皇权有所影响。
于是他经过一番思虑,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便是废除存在了2000多年的宰相制度,随后更是要求自己的子孙后代不可再立丞相。朱元璋是一个勤劳的皇帝,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所有的子孙后代都能像他一样突出能干。
朱元璋的子孙后代们面对繁重的朝政,几乎每一个都忙得手忙脚乱。甚至在明英宗朱祁镇在位之时,差点将朱元璋等人打拼下来的万里江山葬送得一干二净。
于是朱氏子弟便开始思考,如何在不违背祖训的前提之下,设置某种制度帮助自己维持明代的运转。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朱氏子弟们可谓是煞费苦心。
一、为何会废除丞相制度
在历史上,朱元璋是一个疑心病很重的皇帝,自从成为皇帝之后,朱元璋最为在意的便是手中的权利。
所以当朱元璋发现胡惟庸作乱之后,便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随后便直接废除丞相制,将所有的朝中大势一个人扛了下来,从而取代丞相,直接对接六部的各个事宜。
于是这样一来朱元璋身上的担子越发沉重,不仅每天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批阅奏则,还要每天都要听六个主要部门向他汇报工作。
虽然说朱元璋将皇帝的权力进行高度的集中,但最后劳心劳力的人也不过是皇帝一个人而已。
二、内阁制度的产生
自从朱元璋的儿子朱棣继位之后,便考虑到皇帝身上担子太重,无法享受人生的问题。于是朱棣便叫来了自己身边的智囊团,希望他们能够帮助自己出谋划策。
在不违背祖制的情况之下,还能够减轻身上的负担。智囊团经过前思后想,终于推出了内阁制度,而内阁制度便相当于丞相的地位。
内阁大臣可以帮助明代皇帝处理政事,假借皇权来进行政务处理。如遇到某些紧急情况,内阁大臣可以代替皇帝先行处理,随后再对皇帝进行禀报,做出最后的决定。
与此同时,内阁的存在也可以帮助明代皇帝加强中央集权。当然,内阁制度的形成,与明代之时存在的六大部门形成了相互制衡的局面。
内阁大臣其实就是皇权的代言人,所有进入内阁工作的大臣全部是由皇帝一个人决定的。而那个大臣的升迁、重用、裁减,也是由皇帝来定夺。
例如在永乐年间,明代皇帝对于内阁的讲究就特别严格。只要皇帝发现大臣稍微影响到了皇权,或者是内阁大臣做出了一系列令皇帝十分失望的举动,就会被皇帝踢出内阁。
除此之外,内阁的存在也避免了独裁大臣的出现。虽然内阁的存在相当于丞相,但那个是一个群体,并不是唯一的臣子。
朱棣在位之时,只有能力出众,品级较高的大臣才能入内阁,当时的选官制度是比较公平公正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制度不断更替,内阁大臣的选拔制度更加透明化。
朝中德高望重的大臣可在六部、督察院、大理寺等重要机构当中挑选出6名公正严谨的大臣,随后向当朝皇帝进行举荐。
随后皇帝也会进行一系列的挑选,最终决定6人当中的两人进入内阁任职。而在这种选官制度之下就出现了以张居正为首的明代忠臣。
三、内阁制度的实质
内阁大臣之所以会有诸多权力,也是源于皇帝的信任。换而言之,内阁制度的本质相当于如今多个国家采用的君主立宪制。
只不过,内阁大臣手中的权力全部握在皇帝的手中。也就是说皇权不断增加,但他身上的担子却越来越小,那个看起来一手遮天,但其实也只是听命于皇帝而已。
不过内阁制度的存在也同样有着弊端。在明代发展后期后宫当中宦官势力崛起,其主要原因便是在明代后期,内阁制度倾向于腐败化,选官制度也不像从前那般公平公正。
这也导致皇权受到了污染,部分皇帝将手中的权力分给身边的心腹,例如宦官,甚至有些皇帝还会将批改奏折的权力交付给宦官,这样一来,宦官对于权力的野心日渐膨胀,最后也产生了想要将皇帝取而代之的想法。
虽然内阁大臣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却无法保证其权利的实施。毕竟真正的权力一直握在皇帝的手中,皇帝想分给谁便可以分给谁,内阁大臣是没有反抗的权利的。
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能够加强手中的权力,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或许这些 *** 在一开始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暴露出其中的诸多缺点。
虽然明代废除丞相,可以起到加强皇权的作用,但长此以往下去,所暴露出的一系列缺陷,也给明代产生了致命的打击。尽管朱家子嗣想出了内阁制度来代替丞相的 *** ,最终也根本无法抵挡岁月的流逝。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