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起因是什么?与赵孝成王接受上党郡有关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一场战役,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更高、规模更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那么,长平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双方投入兵力共计105万人。
这场战争持续了五个多月,最终以赵国全军覆没告终。秦国作为长平之战胜利的一方,也搭上了20万人的性命。
至于长平之战的起因,还要从公元前262年赵孝成王赵丹不顾平阳君赵豹劝阻,执意接受韩国的上党郡说起。
秦国劳师伐韩,赵国坐享其成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嬴稷采用相国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继续发兵攻打韩国,占领野王,使韩国的上党郡成为一座孤城。
由于前两年韩国已有数城落入秦国之手,韩桓惠王惊恐万分,又是派人去秦国谢罪,又是主动献出上党请和。
然而,上党太守靳黈却是一个有血性的官吏,他请求死守上党。韩王不敢得罪秦国,于是让冯亭取代了靳黈。出乎韩王意料的是,冯亭也不愿意降秦,还私下将上党送给赵国。
对于赵孝成王来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党十七座城邑,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他自然不愿错过。
可是,平阳君赵豹却给赵孝成王浇了一盆冷水,赵豹认为赵国接受上党必然会惹怒秦国,届时可能得不偿失。
赵孝成王心有不甘,又召来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他们二人也认为主动送上门的不要白不要,于是赵孝成王下定决心接受上党。
事实证明,贪小便宜果然会吃大亏。只是等赵孝成王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秦军已将赵国45万大军悉数斩首和坑杀。
长平之战爆发,廉颇坚守不出
赵孝成王虽然没有听取平阳君赵豹的建议,但是也担心秦国不会善罢甘休。所以,他一边让平原君赵胜去接收上党,一边命老将廉颇屯兵长平。
再说秦国,他们一直志在东出统一六国,自然不会让赵国坐享其成。不过,秦国先是攻占了韩国的缑氏和纶氏,才在公元前260年派兵夺回上党。
秦国占领上党后,并没有班师回朝,而是乘胜攻伐赵国。于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就此爆发了。
长平之战的前三个月,秦军攻下赵军两个城堡和西边的营垒,斩杀他们六个尉官。然而廉颇却一直命将士加固营垒,坚守不出。
在这种情况下,秦相应侯范雎使出了一招反间计,他派人去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唯独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根本不足为虑。”
赵孝成王本来就对廉颇不敢迎战秦军感到不满,听到谣言信以为真,就让赵括去前线,取代廉颇领兵抗秦。
赵王刚愎自用,长平尸骨成山
赵括虽然自幼熟读兵法,但是从未上过战场,会的只是纸上谈兵而已。但是赵孝成王却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阻,执意任用赵括为将。
赵括到前线之后,更改了廉颇制定的作战策略,主动出兵攻击秦军。秦王得知赵王果然上当,秘密将秦军主帅换成武安君白起。
只懂纸上谈兵的赵括,哪里会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的对手。两军交手后,白起命秦军假装溃败而逃,赵括不明真相领兵穷追不舍,从而落入秦军圈套。
原来,白起在诱敌深入的同时,派出了两支奇兵,不但将赵军一分为二,还截断了他们的粮道,切断了他们的后路。
由于赵军无法突围,赵括便下令就地建筑营垒等待援军。就这样,赵军等了46天,士兵都饿到自相残杀的地步了,还是没等到援军。
于是,赵括决定最后一搏,他将部下分为四队,突围了四五次,无奈皆以失败告终。最终,赵括被秦军射杀,40万赵军投降秦国。
白起担心赵军像上党的百姓一样不会诚心归降秦国,便用计将他们全部坑杀,只将240名年龄较小的士兵放回赵国。加上此前战死的,赵国一共损失了45万精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