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徐晃的战绩有哪些?为何曹操对他评价颇高?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9-11)170

徐晃与张辽、于禁、乐进、张郃同为曹操的五大良将。《三国演义》对于徐晃归附曹操里是这样记载的:曹操移驾许都途中,被杨奉的大将徐晃拦住去路,曹操见徐晃威风凛寮,不是一般人物,便令贴身保镖许褚出战,两人打了五十多个回合,还是没有分出到底谁厉害。

于是曹操不打了,他鸣金收兵,对身边的谋士说,徐晃这个人不得了,我如果能得到他,以后打仗就简单多了。于是就有谋士满宠跟曹操说,徐晃这人我认识,让我去打探一下看看他有没有想跟主公的意思。于是满宠去找徐晃,陈以利害,盛称曹操好贤礼士。这时徐晃也感觉到了自己的主人杨奉靠不住,便答应满宠去见曹操。从此曹操得了许褚和徐晃两人,如虎添翼。

徐晃的武功到底有多厉害呢?这在《三国演义》里这其实是一个疑案,也是大伙争议最多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一下徐晃前期的战绩。

徐晃一回合斩了崔勇,又一回合斩了李乐,然后50回合战平许褚,又斩了汪昭、彭安,还打败了韩猛。最厉害的是徐晃跟关羽还打了80回合,竟然占了上风。但是,徐晃接下来又以20回合被颜良打败,然后颜良又被关羽秒杀。徐晃这个成绩该怎么算呢!

其实徐晃与张辽、于禁等五人同为曹操的五子良将,他跟张辽比,可能会稍微不如一些,但徐晃比于禁又好一些,徐晃自从投降曹操后,履立战功,以勇猛和治军严厉著称。要说徐晃一生中更大的“污点”,可能就是演义里在官渡之战的那一句“徐晃应声而出,战二十余合,败归本阵”。这句话对徐晃在三国迷眼中来说,打击是致命的,好多人因此觉得徐晃不过如此,大大降低了他在三国迷心中的地位。其实如果我们了解到,徐晃当时对阵颜良时,所率兵马少于颜良,就可以理解他的初战失利了。

尽管如此,徐晃随后带领手下破了颜良,还创造出率军击杀河北名将之首文丑的闪亮亮点。文丑武功与吕布应相差不远,就是头脑太简单,文丑中计后被徐晃击杀于乱军之中。《三国演义》为了拔高关羽,罗贯中就只好牺牲徐晃了。罗贯中让关羽出采,让他斩颜良,诛文丑,造就了关羽几竟天下无敌的神话。

后来,徐晃无论在对刘备,还是在对周瑜,以及后期对诸葛瑾都无败绩,所以说徐晃是三国一流武将一点也不过分。

徐晃的战绩有哪些?为何曹操对他评价颇高?

《三国志》里只说徐晃勇猛,并没有象关,张,吕,马那样高的评价。但我私下里认为,徐晃的勇猛应该在张辽、张郃之上。

《三国演义》里,徐晃对曹操的献策大大多于张辽。《三国演义》对徐晃的描述超过了张辽;此外张郃虽然同为魏之名将,却屡次被写败在张,赵,马,黄的手下。

徐晃除了杀了一些无名将领以外,还在大会宴铜雀台时,表明他的箭法在曹营首屈一指。

可以说,罗贯中总的说来还是比较喜欢徐晃的,老罗让徐晃出采也不是一次俩次,有以下多处描写:徐晃的出场就很威风,一个回合斩崔勇于马下。满宠招降徐晃之前,徐晃战平虎痴,威风凛凛,满宠去招降他时,见晃帐中秉烛披甲而坐(另一人为关羽,说明他勤奋好学,熟读兵书。

徐晃答应投降曹操,与赵云类似,有良臣择主而事之意,当叫徐晃杀杨奉时的一翻话,也表达了他为人重情重义。一句“公之勇略,世所罕有”,表达了老罗对他的评价。请注意这里的用词是“勇略”,三国里徐晃用智(即“略”)的时候不少。如:李傕、郭汜之乱长安也,晃说奉,令与天子还洛阳,奉从其计。天子渡河至安邑,封晃都亭侯。及到洛阳,韩暹、董承日争斗,晃说奉令归太祖;奉欲从之,后悔。

注意,这可是一个战略性的建议,证明了他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武将之中只有赵云、甘宁有过类似的建议,这证明他有一定的政治能力。出征河北时,曹操攻邺郡,破邯郸,易阳令韩范伪以城降而拒守,曹操调徐晃进攻,他用攻心的策略,箭射招降书进城招降成功。当时曹操欲屠城,徐晃就进言曹操:“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愿公降易阳以示诸城,则莫不望风。”太祖善之。”

潼关战马超时,徐晃又献计“今尽屯兵于关上,此去河西,必无准备,若得一军暗渡,先截其归路,丞相径发河北击之,俩不相应,势必危贻”。在阳平,刘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

可以看出,徐晃的谋略在武将之中是出类拔萃的。无论在德,智,义,勇哪一方面,罗贯中都有对徐晃的正面描写,他是三国演义里为数不多的人物之一。

徐晃的战绩有哪些?为何曹操对他评价颇高?

徐晃一生中最出色的一战,无疑是解樊城之危。当时,关羽击败于禁后,声威大震,荆州军力加上投降的七军,估计超过十万。关羽如果指挥得当,完全可以北征曹魏,固守荆州。诸葛亮的计划就可以完成。曹操当时吓得几欲迁都,避其锋芒。而徐晃当时只有军队一万余人,虽然曹操调了12营归他调遣,也不过2-3万人,并且多为新兵,战斗力不高。曹操都没有料到他能解危,自己亲统大军在后,并调回了张辽等名将,说明了当时形势关羽占有很大的优势,如果指挥得当还可以收复荆州。

可曹操带领大军还未至,樊城之危就被徐晃解了。“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这可是一场苦战,并不象演义里关羽受伤、徐晃乘虚而入那么简单。曹操事后对徐晃的评价,就是对他更好的肯定。“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得到曹操如此的评价的人,只有徐晃一人而已。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9/209570.html

“徐晃的战绩有哪些?为何曹操对他评价颇高?” 的相关文章

李隆基为何不念旧情放过上官婉儿?

李隆基为何不念旧情放过上官婉儿?

唐玄宗李隆基,李旦第三子,亦称唐明皇。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唐隆元年(710年),唐中宗李显暴毙,韦后欲效仿武则天摄政夺权。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自然不允许李唐政权落在韦后之手,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及党羽。随后,李隆基不顾宰...

杜琼: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学者,受到蒋琬、费祎等人器重

杜琼: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学者,受到蒋琬、费祎等人器重

杜琼(?-250年),字伯瑜,蜀郡成都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学者。 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杜琼学识渊博、沉默少言,自幼时跟随任安学习,是三国时期著名学者。初仕刘璋,为从事,刘备割据益州后,任为议曹从事。后主时期,拜谏议大夫,迁左中郎将。丞相诸葛亮去世,后主刘禅使杜琼追赠丞...

廖化:蜀汉后期重要将领,以果敢刚直著称

廖化:蜀汉后期重要将领,以果敢刚直著称

廖化(?-264年),本名淳,字元俭,荆州襄阳郡中卢县人。三国时蜀汉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廖化曾为前将军关羽帐下主簿。关羽败亡后,归属孙吴,用诈死之计回归蜀汉,被刘备授为宜都太守。刘备去世后,转拜丞相参军,后为广武都督,迁阴平太守,多次参与蜀汉的北伐。官至...

李世民登基之后没有将杨氏纳入后宫,是有什么考虑?

李世民登基之后没有将杨氏纳入后宫,是有什么考虑?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任皇帝,是为后世争相效仿的明君典范之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掉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后,收纳了李元吉的正妻杨氏。后来,当李世民皇后长孙皇后去世以后,李世民打算封杨氏为皇后。不过后来又放弃了。那么,他究竟为什...

项羽如果过江回到江东 项羽最后还能翻盘吗

项羽如果过江回到江东 项羽最后还能翻盘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如果“西楚霸王”项羽过了江东,是否可以翻盘?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西楚霸王”项羽被人广为人知的缘由,多数来自于他与虞姬在困境下双亡的各种改编,以及赞颂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情怀之深切。向来被历史记住的人物倘若不是在历史进程中留下多么浓墨重彩地一笔,那么...

薛综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薛综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薛综(176~243年),字敬文,沛郡竹邑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大儒、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少时避乱交州,师从南安太守刘熙。跟随士燮归附孙权,出任五官中郎将,出任合浦交阯二郡太守。从征九真郡,授谒者仆射、半州长史、贼曹尚书、尚书仆射、选曹尚书、太子少傅,兼任选部职责。赤...

李成器是什么出身?他将太子之位让出是为了什么?

李成器是什么出身?他将太子之位让出是为了什么?

嫡长子继承制 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景云元年(710年)的一天,当唐睿宗李旦为了太子人选左右为难时,其嫡长子李成器主动辞让太子之位,要求立弟弟李隆基为太子。自古“无情最是帝王家”,皇子之间为了争夺皇位而骨肉相残的事例...

范仲淹的后代范文程为什么主动给努尔哈赤表忠心?

范仲淹的后代范文程为什么主动给努尔哈赤表忠心?

范仲淹的后代范文程为什么主动给努尔哈赤表忠心?出生名门,血管里流淌着忠臣良相血脉的范文程,在后金攻打自己的国家时,却积极讨伐明朝,对大清建立新制建议献策。万历二十五年(1597),范文程出生于辽东沈阳,据《清史稿》记载:“其先世,明初自江西谪沈阳,遂为沈阳人,居抚顺所。”范文程的曾祖父范鏓曾担任兵部...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