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在古代不斩来使是何起源?违背后有何影响?

历史文化6年前 (2018-09-11)180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是古代战争中流传非常广泛的一种规则,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人经常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但如果杀了来使之后,会有什么下场呢?

不斩来使这个规定,在古代基本已经不需要说明,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大家也都会遵守。于是就有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大家都会老老实实地遵循这个规定?这个命令是谁颁布呢?如果真的破坏了这个协约,后果还是非常严重的。

一、不斩来使的起源

来使作为两国的使臣,在两国之间往返是非常安全的,因为在古代,大家似乎默认了这个算是潜规则的规定。

这个规矩是从周朝开始的,姬发建立周朝之后,经过周公改革,建立出来一套完整的周礼。在这之后,周朝的所有官员,都必须按照周礼中的规定要求自己,任何人都不得例外,所以这时最早就出现了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约定。

这种规定属于一种礼节。当时不仅不能对来使不尊敬,反而还要拿出更好的待遇来招待他,就算交战双方有血海深仇,也不可以违反。

在古代不斩来使是何起源?违背后有何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你来我往,各个势力打得不可开交,但大家还是会老实本分,不敢越界。因为周天子还活着,大家看在他的面子上,才没有做出格的事。

在这段时间里,因为大家一直都默默遵守,所以这个习惯一直延续了下来。就算七国纷争时,这个规定也被大家牢记在心中,后来根本就不用提了,大家心里都心知肚明,能够自觉遵守。

换句话说,这已经成为了民族传统,打仗也不能杀掉来使,就和过节吃汤圆、月饼一样。

二、来使的作用

至于为何大家都愿意遵守,是因为这其中牵扯到了两个国家的利益,战争的本质,就是为了利益。既然都是有目的性的,就不需要拼个你死我活,都会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来使就是促进双方沟通的重要桥梁,因为古代信息十分落后,只能由来使传递各自的要求和消息。如果没有来使,两个国家会打到天昏地暗,都没有人从中调和沟通,这样的结果是每个领导人都不想看到的,他们也不想看到,白白增加损失。

任何一场战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所有人都不愿意发动没有意义的战争。所以每个国家,其实都很期待对方能够派来使者进行谈判。

因为一旦派遣来使,就证明事情还有商量的余地,自己的目的可能就会达到,顺坡下驴之后,战场也就结束了。

三、杀掉来使得下场

要是把来使杀掉,则会彻底撕破脸,让两个国家陷入不死不休的斗争之中。就算后面想反悔,对方也不会给机会了,因为已经没有了后路,如果还想继续谈判,也不可能了,必须要分出胜负。

死伤惨重都是好的,严重的话可能整个国家都会灰飞烟灭,想必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那如果偏偏有人不按规定来,非要把来使杀掉,又会怎么办呢?

历史上不守规矩的人还是有的,我们结合历史会发现,强行斩杀来使的情况也是有的。比如刘备就斩杀了东吴派来的来使,最后他被火烧连营700里,让蜀国元气大伤。

在古代不斩来使是何起源?违背后有何影响?

不过斩杀来使并非全是坏处,也有一定的好处,首先从实力层次来划分,强国斩杀弱国来使,性质肯定是不一样的。

要是实力强的一方,杀掉弱的一方的来使,肯定会遭到国际舆论,被大家所瞧不起,然后被所有人孤立。

这样的后果,就算是强国也不能承受的,甚至有些国家还可能因为看不下去,出手对敌国进行援助,从而导致弱国实力变强,强国实力变弱。

春秋战国时期三家分晋,晋国被瓜分之后,当属智氏的实力最强,他对赵氏发动了战争,交战初期智氏优势也很大,于是有些忘乎所以。认为自己已经不怕任何人了,所以杀掉了很多跟战争没有关系的人,其中就包括来使。

这引起了魏氏韩氏的恐惧,最后他们两家联合赵氏,对智氏发起攻击,智氏从一开始的强大变成了弱小,最后被三方势力联手消灭了。可见就算是强国,也一定要遵守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得这个规矩。

如果破坏了这个规定,让大家觉得你是一个不讲信誉,不讲礼节的人,就会被所有人瞧不起。这样就没有人愿意和你站在同一战线,还会统统跑到了你的对手那边,自己一个人再强大,也不可能战胜这么多人一起联手。

强国杀掉弱国来使,都会有这种下场,如果两个实力差不多的国家,或者弱国杀掉强国来使,情况就会变得更加糟糕。

历史上也有过这样的案例,在南宋末期,天下一片纷争,蒙古帝国日益壮大,成吉思汗的野心也一天一天膨胀。成吉思汗在和金国的作战当中,花剌子模国就破坏规定,杀掉了成吉思汗派来的来使,这让成吉思汗彻底暴怒。

在古代不斩来使是何起源?违背后有何影响?

他亲自率领十几万大军,攻打花剌子模,当时花剌子模的实力也很强悍,人口达到了数百万。但是面对成吉思汗,他们没有丝毫还手的余地,成吉思汗只带了十几万的部队,就把这个国家给消灭了。

这就是弱国斩杀强国来者的下场,成吉思汗进城之后,一把火烧了很多城池。城中很多百姓都被成吉思汗杀死了,可见杀掉来使的行为是非常严重的。

四、总结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对敌人的尊重,毕竟来使是无辜的,他只是一个送信的,没有必要去杀掉一个跟战争无关的人。杀掉使者会直接破坏规矩,大家都知道古代打仗很讲究规矩,杀掉一个手无寸铁的使者,之一不符合礼仪,第二个原因就是要给自己留下后路。

使者是双方沟通的桥梁,杀掉使者就是向对方表明拒绝和谈,万一之后打输了,想和谈都不可能。不过反过来讲,如果真的把使者杀了,反而更能展现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魄,不过没有强大的实力,更好还是不要这么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9/209601.html

“在古代不斩来使是何起源?违背后有何影响?” 的相关文章

曾公亮:北宋时期宰相、文学家,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曾公亮:北宋时期宰相、文学家,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曾公亮(999年-1078年),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晋江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进士第,授会稽知县。他自地方官员累升至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等职,在嘉祐六年(1061年)以吏部侍郎、同平...

古代王朝是如何选拔宫女的 入宫生活又是什么样的

古代王朝是如何选拔宫女的 入宫生活又是什么样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历朝历代是如何选拔宫女的?宫女入宫后的生活又是如何?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宫女,主要指在宫中供役使的女子。作为皇权社会的产物,宫女在古代皇宫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唐玄宗时期曾一度达到四万余人。那么,数量庞大的宫女又是如何被选入宫中的呢?宫女的日常...

在古代后宫嫔妃如何想获得皇帝的宠爱,一般会怎么做?

在古代后宫嫔妃如何想获得皇帝的宠爱,一般会怎么做?

俗话说一入宫门深似海。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古代的皇宫,其实是一个职场。皇帝只有一个,妃子少则十数个,多则上万个。要想从如此众多的妃子中脱颖而出,获得提拔升迁,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古代的妃子,是靠什么引起皇帝的注意,从而获得快速升迁的呢?(晋武...

在古代士兵拿到军饷之后,都是如何保管的

在古代士兵拿到军饷之后,都是如何保管的

天下风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刀剑无眼,战火无情,在战场之上,士兵们往往都是拿着自己的命在厮杀,虽然其中不乏有志之士,他们来到战场是为了能够获得军功,从而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国效力,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为了赚取生活费,从而养活自己的一家老小。对于如今的我们而...

历史上朱元璋为何要设立南北榜?真实意图是什么

历史上朱元璋为何要设立南北榜?真实意图是什么

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俗称洪武帝、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一、穷苦出身,开国皇帝朱元璋知道人才重要性洪武皇帝朱元璋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全力以赴为创造一个光明的王国,而终身奋斗的一生。他幼年之时,就深切地知道官吏,对于一方百姓的重要性。建立大明王朝之后,他首先将工作的重点,放...

历史上真实的张嶷,本领怎么样?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真实的张嶷,本领怎么样?最后是怎么死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为了完成先帝遗愿,诸葛亮不顾蜀国国力空虚,执意进行北伐。蜀国后方刘禅包括一帮朝廷重臣,也劝他不得。期间除了曹魏、孙吴两股强硬势力之外,其实在诺大中原版图上,仍然存在其他势力。蜀国举全力频频兵出祁山时,又要怎样面对国内...

在书画、文学方面,薛稷有着怎样的成就?

在书画、文学方面,薛稷有着怎样的成就?

薛稷(649年—713年),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人。唐朝大臣、书画家。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曾孙、中书令薛元超之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薛稷在武周时期举进士出身,转中书舍人,迁谏议大夫、昭文馆学士,交好相王李旦,结为儿女亲家。景云元年(710年),拜...

褚遂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在唐代政坛上起着举足轻重作用

褚遂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在唐代政坛上起着举足轻重作用

褚遂良(596年~658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唐朝宰相、政治家、书法家,弘文馆学士褚亮之子。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