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流民问题出现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为何会贯穿整个明朝?
流民问题,几乎贯穿明代始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自秦代以来,流民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封建王朝,因为流民问题往往会成为一个封建王朝覆灭的导火索。从陈胜吴广起义到太平天国起义,这样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流民是社会生活中最不安定的群体,他们动辄千百为群,所至之处,任从作践、检括财帛、毁坏屋宇、斗殴杀伤、鸡犬为之一空。甚至啸聚山林,转化为与官府对抗的力量。
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暴动不绝如缕,差不多都与流民经常的大量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李洵先生的统计,明宪宗时期全国大约有六千万在籍人口,而流民数量达到六百万,明代流民问题可以说在整个封建社会里面都是罕见的。
兴起以及形成背景
1。明代各时期的流民问题
明代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前期洪武立国到宣德时期,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明代国力的上升期,中期土木堡之变到嘉靖皇帝去世时期,这一时期明代内部土地兼并问题日益突出,北方边境逐步缩水,以至于帝国可以直接控制的范围不能越过长城沿线,晚期隆庆至崇祯亡国。
这一时期虽然经历了长达一个十八年的隆万大改革(隆庆皇帝和张居正的改革变法),但由于既得利益群体势力过于强大导致最终的改革以失败而告终。明代前期流民问题主要是由于前朝战争所导致,在经历明太祖朱元璋的励精图治之后,史书上很少见到流民二字,至整个宣德十年之前,基本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流民记录。
自朱祁镇登基之后,史书的流民二字不胜枚举,比如正统五年,北直隶就出现了遍及十几个县的流民,在整个天顺时期,更是出现著名的荆襄流民问题。王朝末期流民数量逐步减少,但是农民起义的次数却在逐步增加。
2。明代流民问题出现的具体原因
在明代前期其流民的主要来源为前元末期的战争。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道:“自兵兴以来,民无宁居,连年饥馑,田地荒芜”。
其中的尤其以南北方交战区——河南、山东两省大量百姓弃田逃亡。朱元璋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经过其铁腕手段治理之后,除明成祖初期史书便不再见“流民”二字。
明初几十年的治理之后到达宣德之后已有“蒸然有治平之象”,然而在盛世之下流民问题却逐渐凸显出来,造成明朝中叶的流民问题有很多原因,诸如蒙古与倭寇的入侵,但更重要的是大贵族的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以及人 *** 炸导致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出现。
社会性质以及最终结果
明代大规模流民的产生与同时期英国圈地运动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的地方,二者都造成了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无地农民,并且都是在贵族主导下进行的,但是这其中的却有着极大的不同点。
明代发动圈地运动的贵族是以皇帝为总头目,就是这些人凭借自己的封建特权。采取钦赐、奏讨的方式,主要是由诸王、勋戚和官僚构成的。英国的圈地运动则主要是视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过程,二者的性质截然不同,明代圈地占田则可以理解为封建制度下的以土地为根本的剥削模式达到了极限,双方的所造成的结果自然也是截然相反的。
明代虽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由于自唐朝以来便开始执行的海禁命令,以及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之下,其造成的大量过剩人口始终没有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与发展的基础。
明代至始至终伴随着特务统治以及高度集中的皇权,一直阻碍着商品的流通,而同时又兼有封建皇朝都有的“皇权不下乡”的特点,导致明代中央 *** 的具体措施始终无法贯彻到地方之上。
总之,有明一代虽然有着大龄的过剩人口但始终无法转变为发展工商业的动力,人口的爆炸导致大量的无地农民,并最终导致了明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 治理方式
1。开国之初处理前朝遗留的问题
朱元璋是贫农出身的皇帝,其父母兄长皆死于战乱之中,因此对于流民问题格外重视。
朱元璋常说“民者,国之本也”,“百姓足而后国富,百姓逸而后国安”,“凡为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此有国家者所以厚民生而重民命也”。
但同时朱元璋又与其他封建帝王一样,对自身权力的维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从废除丞相制再到处理开国功臣无不彰显着对皇帝的残酷。
朱元璋面对开国之初所的严重问题,意识到如果不加治理,那么新生的明王朝便会有灭顶之灾。因此朱元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处理流民问题,早在龙凤时期朱元璋便和幕僚说过:“为国之道,以足食为本”可见在朱元璋心中,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而对应工商业则没有到得重视。
恢复生产的之一步便是减免赋税,当朱元璋还是吴王时,就对治下的江南地区减免赋税,安抚流民恢复生产。在洪武开国之后,朱元璋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减免赋税,招抚流民,使农民能够在元末严酷的环境之下可以安心生产经营。
上行下效,朱元璋作为皇帝招抚流民,其治下的地方官也就开始纷纷效仿起来,明初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招抚流民的措施。
在招抚流民的同时,朱元璋又开始实行严酷的户籍管理模式,使农民再次变为流民的可能彻底杜绝。因此朱元璋确立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以此来控制整个人口的控制,从洪武十年开始,朱元璋就开始实行户贴制度,从而将农民可以捆绑到土地上。
2。靖难之役之后的处理方式
靖难之役是皇族内部的一场权力争夺战,但是对整个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太祖朱元璋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却又在边疆以及内地分封诸子为王,这是靖难之役爆发的根本原因。靖难之役也使治理好的流民问题再一次爆发,据明史记载燕军在这场战争之中,抢劫屠杀极其严重,比如河间一役,朱棣“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永乐皇帝在上位之初就开始着手处理流民问题,其主要手段以招抚为主。朱棣在成功夺位之后,面对各地出现的荒凉,以及河北河南山东各省由于战争所造成的破坏,明成祖采取了和他父亲朱元璋相同的与民休息的国策,想方设法招抚流民。除了进行必要的减税、免税措施之外,还相应地发放耕牛农具等一些生产用具。
3。明朝中期之后的流民问题
从明英宗开始,宦官集团和内阁逐步成形,统治集团的威慑能力逐步减弱,后世君王在面对流民问题时无法像朱元璋、朱棣父子一样采取雷霆手段处理相关问题。由于自身土地兼并以及各种自然灾害,边关战争等各方面的问题,明代中期出现了大规模的流民问题。
明代属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各项制度基本上是在元朝的原有制度上建立起来的,同时又在一些制度上进行创造,显示出自己的特点。虽然在洪武、永乐、仁宣三代,朝廷出台不少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但是还是无法阻止其趋势。
明代的土地兼并的速度,与前朝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尤其是皇室为代表,“占夺民业,而为民利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
由于统治者统治力度的减弱,导致农村的经济秩序逐渐遭到破坏,广大自耕农因为赋税和地主阶级的剥削而纷纷破产,加之军屯和民屯制度的破坏,大量军民被迫流亡成为流民。这场大规模的流民活动从江南地区发展起来,逐步蔓延至全国各族地区,至弘治年间才逐渐平息。
这一时期流民除了少部分流入工商业和城市之外,绝大多数还是从农村流移到农村,继续进行农业生产,其中具有典型性的是从平原流移到中部山区。
而 *** 的应对措施,以著名的荆襄流民为例,中央朝廷采取的大致四种措施。之一步往往是封禁山区,控制人口,使自耕农无法成为流民。当之一步失效后,就开始采用武力镇压的 *** 去处理。当面对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时,又不得不采取妥协的态度,诸如就地附籍或者遣返故地,在一些地区有重新增设府县进行管理。
总结
明代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其流民问题与东晋的流民与本质的不同,东晋时期的流民是自耕农逐渐依附于坞堡成为农奴的过程,而明代的流民则是对封建地主统治的反抗。人民流散逃亡,是争取生存、寻求能够生产的条件。
明中叶的流民、开垦了大面积的人烟稀少的山区 ,开发建设了祖国的边远地区。荆襄流民自不必说,嘉靖时,蒙古俺答汗奉行 “ 在“有华人为彼工作”的政策下,中原地区流民成群结队逃向塞外,成为早期开发丰州川的经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