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在古代城门一般都往里开是为何?有什么讲究?

历史文化6年前 (2018-09-13)200

在每个古城中,由于人们的出入,都要建设城门。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

在古装剧中,我们看到的城门一般都是朝向着里面开启的,这和我们现代的观念完全不一样,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门基本都是向外开的,这样的情况让我们不得不疑问:为什么古代城门要往里开呢?

往外开,敌人不是更不容易撞开吗?难道古人这点智慧都没有吗?其实不然,向里开的大门,正是古人智慧结晶的体现。

更好的保护士兵

古代的城门在平时必定是敞开的,如果敌人来犯,则需要守城的士兵以最快的速度关上城门。

如果城门向外开的话,关门的士兵则必须要离开城门和城墙的庇护,无遮无拦的暴露在敌人的弓箭火炮之下,跑到城外去把门拉回来。

在古代城门一般都往里开是为何?有什么讲究?

这样一来,城门给不了士兵们庇护,他们就成为了敌人的活靶子,伤亡的概率极高,这就会导致守城的士兵们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而不愿去承担关门的责任,城门都没人去关,那守城成功岂不更是天方夜谭了么?

但如果城门是从里往外开,士兵一定是站在城门之后的,有了城门作掩护,士兵们不仅更加安全,并且关门的速度也能更快,这样一来也就免除了关城门士兵的恐惧,还能更大程度减少其他士兵的伤亡。

在这种关键时刻,一兵一卒都十分的重要,这甚至会成为扭转局势的一个关键点。

向里开的大门更容易防守

我们总是认为向里开的城门不好防守,实则不然,在守城战的时候,如果门是向外开的,在关门之后,由于敌人破门的方向是向外,守城的人根本使不上劲,除了祈祷门足够坚硬以外也做不了什么事。

要不然士兵们为了守门都在耗在向内拉城门的话,又有谁去阻挡其他地方的攻击呢?毕竟守城战也不是拔河比赛,不是哪方的力气大将城门破开就算数的。

而如果门是向里开的,则可以在关门之后,迅速用沙包、木桩、横栏等重物抵住城门,做好充足准备让攻城者的进攻难度变得更加巨大。

并且如果我们对城门门洞进行一些观察,就可以发现,古代门洞的设计都是以城门为界,向内的一边比较宽敞,向外的一边门洞较窄,那是因为城门的开关都是靠着一根名叫“户枢”的柱子进行转动。

相较于坚固的城门,户枢是一个脆弱的装置:它的作用就是保证城门的正常运作。而如果城门向外开,户枢则必然要被设计在门外,暴露于敌人眼下,敌人只需要攻击户枢,就可以让整个城门瘫痪,让自己的进攻变得如鱼得水。

而如果户枢设计在内,就可以更好的受力,能更好的保证整个城门的正常运作,将来犯之敌统统拒之门外。

同时,向外开的城门更容易被偷偷破坏,齐国攻打晋国的平阴之战中,齐国就采用了火攻战术,让人在守军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将晋国首都临淄城的城门尽数烧尽,然后大摇大摆地进入晋国都城。从而可见:向里开的大门确实更容易防守啊。

影视剧误导了我们

在古代城门一般都往里开是为何?有什么讲究?

我们对守城战的认知大都是从影视作品中看来的,在某些电视剧中,攻城的士兵在撞了很多次门后就能让城门打开,门锁报废,但其实在真正的守城战中,工程攻城者哪怕真的破门而入,也不一定是让门真正的打开,凭借蛮力只能在门上敲开一个豁口。

所以,城门向里开并不意味着更好撞开,影视剧的把门撞开的艺术加工只是为了让守城战更有戏剧张力。

向里开的大门更好保养

古代的城门在和平时期基本都是保持打开的状态,而如果城门向外开,就势必要遭受风吹雨淋,这样的后果是城门很容易就会腐烂,因为古时的城门大都是木质的,长期被淋湿就会让大门变得脆弱不堪。对于守城的一方来讲,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但如果城门向里开,就可以被厚实的城墙包裹得严严实实,不再需要担心恶劣天气会对城门质量造成影响,大大减少了城门的磨损,提高了其使用寿命和安全系数。

体现中国的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各种文化传扬在建筑上也自然有所体现,城门向里开的设计就像是展开的双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此设计自有迎接之意,能让人感到十分舒服。

在古代城门一般都往里开是为何?有什么讲究?

古时我国常年与其他国家进行邦交,这种城门的设计很容易给使节带来宾至如归的感觉,从而体现国家的风度与长远的文化。在来访的使节眼里,如此亲切的设计自然是一个大大的加分项,他们也就更愿意和中国进行合作,从而促进双方的经济共同发展。

在泱泱华夏五千年的灿烂历史中,这般向里开的城门设计自然有其道理,小小一个城门包含的是我们先人的智慧结晶,每一项巧妙的设计和微小的改动背后,说不准就是一次血淋淋的教训。

近代以来,木质城门再也防不住铜枪铁炮,落后让我们有了百年的屈辱历史,城门这个设计也就逐渐的走下了历史的舞台。所幸,现在我们的民族又站起来了!

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自然是很难理解向里开的城门这种不同于今日的设计,因为我们的国家综合实力变得更强了,不再需要把全城人的安全寄托在一扇木门上了,生长在这样的国家,无疑是我们的幸运。

古人在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走过古城门时,我们也不妨驻足感受一下岁月的痕迹,真正的历史是需要体会的,对于我们来讲,只需要用我们有限的目光去尽力了解,就是足够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9/209904.html

“在古代城门一般都往里开是为何?有什么讲究?” 的相关文章

习凿齿: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精通玄学、佛学、史学

习凿齿: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精通玄学、佛学、史学

习凿齿(317年~384年,另说325年~393年、328~413年),字彦威,襄阳人,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习凿齿曾被权臣桓温辟为从事、西曹主簿,因反对桓温的篡逆图谋,旋降为户曹参军,后任荥阳太守,最后解组归里巷。曾力邀著名高僧释道安到...

范镇:北宋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以直言敢谏闻名

范镇:北宋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以直言敢谏闻名

范镇(1007年—1088年),字景仁,华阳人。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举进士第一。仁宗时,知谏院,以直言敢谏闻名,生平不信佛事。尝请立太子,面陈恳切,至泣下。前后上章十九次,待命百余日,须发为白。后为翰...

王缙:唐朝宰相、书法家,自幼好学,与王维俱以名闻

王缙:唐朝宰相、书法家,自幼好学,与王维俱以名闻

王缙(700年-781年),字夏卿,唐朝宰相、书法家,尚书右丞王维之弟。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王缙出身于河东王氏,自幼好学,与王维俱以名闻。进士及第,授侍御史。协助名将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历任太原尹、河南副元帅、河东节度使,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附和权臣元载,贬为括州刺...

古代妃子进宫之后 她们为何大多数都不能生育

古代妃子进宫之后 她们为何大多数都不能生育

还不知道:古代妃子生育问题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为什么古代很多嫔妃都无法生育?在古代的封建文化社会中,传宗接代是一个女人一生最重大的任务,在古代社会,女性没有任何地位可言,一切都以自己的丈夫为主,大男子主义,男尊女卑思想在那些朝代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皇帝是古代拥有...

钱惟演留下了哪些作品?他在文学、藏书方面有哪些成就?

钱惟演留下了哪些作品?他在文学、藏书方面有哪些成就?

钱惟演(977年-1034年9月3日),字希圣,杭州钱唐(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大臣、外戚、文学家,秦国忠懿王钱俶第七子,章献明肃皇后刘娥之兄刘美的妻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自幼好学,随父归宋,历任右屯卫将军、右神武将军、太仆少卿、直秘阁、吏部司封郎中、知制诰、给事中、知...

古代东吴投降蜀汉的将领有谁 他们的结局是什么

古代东吴投降蜀汉的将领有谁 他们的结局是什么

那些投降东吴的蜀汉将领,后来的结局如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三国时代,刘备和孙权因为共同的敌人曹操而结成了联盟,在赤壁之战合作无间。后来,由于荆州之争,孙刘联盟逐渐破裂,东吴甚至于在关羽北伐曹魏之时偷袭荆州。在这个过程中,公安守将傅士仁和南郡...

历史上真实的朱见深,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

历史上真实的朱见深,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

明宪宗朱见深,初名朱见濬,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古时候的历史记载大多都是人为的,所以有些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都会对历史做一定的更改。满清入关之后,对明朝的历史就进行了一定的修改,所以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明朝皇帝大多身背恶名。尤其是成化帝朱见深,他是...

面对古代王朝的经验和教训 朱元璋为什么还要分封

面对古代王朝的经验和教训 朱元璋为什么还要分封

还不了解:朱元璋分封制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有了汉晋的教训和唐宋的经验,明代的朱元璋为啥还要捡起分封制?朱元璋和刘邦有一个不好的名声,那就是滥杀开国功臣。在大部分人眼中,开国功臣对一个王朝的建立有着巨大贡献,他们理所当然应该得到优待。但是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为什么...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