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毕国是如何建立的?它与魏国有何关系?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国公室剩余的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
其中,就魏国来说,在三家分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魏国和晋国,其实都是姬姓诸侯国。对于魏国的先祖,就出自西周时期的毕国。以下,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毕国,以及魏国的建立过程。
一、毕国
首先,据《通志·氏族略》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史料的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高,封于毕(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市之北),故称为毕公高,并建立毕国。后来,毕公高的长子楷伯另封至楷国,次子毕仲继承毕国。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和鲁国、晋国、吴国、郑国、卫国、燕国等诸侯国一样,毕国也是一个姬姓诸侯国。
周武王姬发消灭商朝,建立西周,将大量的宗室后人册封为诸侯国。对于西周来说,显然希望这些姬姓诸侯国可以起到镇守疆域,拱卫周王室的效果。其中,就毕国来说,册封之初的疆域,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之地。这个地方,又称为毕陌、毕塬或咸阳塬,在周朝初年,十分受到王室的重视,因为大名鼎鼎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去世以后,都是葬在此地。
对于毕国来说,之一任君主名为毕公高。西周初期,毕公高曾在周王室担任官职,具有比较高的地位。不过,在西周中后期,毕国就被西戎消灭了。所以,这导致毕国在历史上的存在感相对较低。
西戎是周王朝西北一带的游牧民族,对于西戎来说,自身实力比较强大,比如周幽王在位时,西戎就攻破了西周都城。到了春秋时期,秦国称霸西戎,吞并西戎12国,这才解除了西戎对于中原地区的威胁。《匈奴列传》记秦穆公时有西戎八国,即绵诸(今甘肃东部);绲戎(今甘肃东部);翟、镕之戎(今陕西北部);岐山、梁山(今韩城与洛川之间);泾水、漆水以北有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大荔(今陕西大荔县东);乌氏(今平凉西北甘宁交界处);朐衍(今宁夏盐池一带)。一般位于陇山(今六盘山)附近。
二、毕万
毕国灭亡后,宗室后人就以国号作为姓氏。其中,就春秋时期的毕万来说,流落到了晋国,并在晋国侍奉晋献公这位君主。晋献公在位时期,晋国日益强盛。对此,在笔者看来,后来的晋文公重耳能够称霸中原,显然也是因为晋献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晋献公十六年(鲁闵公元年,公元前661年)冬天,晋献公扩大晋国的大军,将原来的一军设置为上、下两军,自己率领上军,太子申生率领下军,随即发动一次开疆拓土的战争。晋献公以赵夙驾御战车,毕万作为车右。此次出兵战果丰硕,晋军一举消灭耿国(在今山西省河津市东南)、霍国(在今山西省霍县西南)和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北)三个小诸侯国。晋军凯旋而回后,晋献公为了奖励勇猛作战的赵夙和毕万,将耿地赐给赵夙,将魏地赐给毕万,并让他们二人担任大夫。
晋献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晋献公诸子争夺君位,使晋国发生内乱。而毕万的子孙更加众多,他们以毕万的封地为氏,称魏氏。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毕万在晋国的后人,逐渐以魏作为姓氏,等到魏文侯三家分晋的时候,自然就用魏作为国号了。对于毕万来说,虽然距离三家分晋还有很长的时间,但是,因为他立下了战功,获得了封地,这促使他的后人能够成为晋国的卿大夫,从而获得了瓜分晋国的基础。
三、魏文侯
魏文侯(公元前472年~公元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魏桓子之孙。公元前446年,魏文侯成为魏国的卿大夫。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在此基础上,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对于魏文侯来说,因此成为魏国之一位君主。
三家分晋时,赵氏获利最多,魏氏、韩氏得到的要少一些。对此,在不少开始学者看来,三家分晋之后,魏国的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北边是强大的赵国,东边是新兴的韩国,南边越过中条山和黄河是秦、楚、郑国拉锯争夺的陕地(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陕县和灵宝市地区)。因此,地处四战之地,促使魏文侯颇有忧患意识。
于是,魏文侯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在这些人才的辅佐之下,魏国得以富国强兵,开拓大片疆土。所以,在战国初期,魏国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尤其是魏文侯时期开始的李悝变法,也成为战国七雄的之一个变法,在时间要明显早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和赵国的胡服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