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清朝时期的官职,这些官位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分别是什么官位?哪个官职的官位更大呢?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正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啊!一般见到当官的一般都往大了叫,一方面人家愿意听心里受用,另一方面,你也会给人家留下好印象,方便办事。要说古代的官职也是五花八门的,在清朝见面也是把官位往大了叫,主要是在清朝的官职里很少有副职,所以糖衣炮弹之类的彩虹屁都可劲的往一个人身上吹。
就拿制台来说吧,它也叫总督、制军,但是好多人一见面喜欢称呼大帅、制军,因为总督兼兵部尚书掌管天下的兵马,这种称呼显着威武霸气。
那么制台、总督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这还要追溯到明清时期。明朝正统六年的时候,大将王骥则领用了这个官衔,兵部尚书加上总督。说白了,这个官职是中央官,虽然有时候下派到地方上,但是代表的是中央的权威,多为一种监督作用。例如,三边总督,负责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到了清朝则略微有所不同,总督或制台为地方行政的更高长官,好比封疆大吏。但是这种封疆大吏比如今的省长权力要大,因为他可能监管的不止一个省,有可能同时统领多个省份的政务,例如两广总督和东三省总督。
从级别上来看,制台或总督属于正二品官员,如果要是有兵部尚书这个头衔就是从一品官位。正常来说,从雍正时期起,制台或总督大都兼任着兵部侍郎或兵部尚书这个头衔。
抚台这个官职我们一般常听到的是叫巡抚,这一官位来源已久并不是明清时期才开始设立的官位,从南北朝时期就存在了类似的职位,统领政务和军事两项职能,有时候地方有天灾还需要前去赈灾。
从官位品级上来看,巡抚或抚台也是从二品。从主管政务来看,抚台是一省之长,主管一省的军事和政务。从管辖范围来看,巡抚管辖的地区可能比制台管辖的地区少一些,但是绝对不是完全听命于制台。制台对巡抚有节制权,可以直接插手具体的事务或下属人员调动。两江总督曾国藩就和巡抚沈葆桢起过冲突,二人互相不爽。但是曾国藩对沈葆桢就有节制权,可以直接告状弹劾他。
这两种官职虽然在一省之内职权有些重叠和模糊,但是也是统治者为了权力的相互制约而设立的。为的就是不让封疆大吏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让他们相互制约才方便中央控制。
臬台也叫按察使,是按察使的尊称,在官位上来看属于正三品的官衔。是一个省的更高执法长官,好比如今的公检法更高长官。
藩台,是对布政使的一种尊称,在品级上来看比臬台官位要大,属于从二品。负责掌管一生的行政,不过他的这个行政一般特指总管一省的钱粮,总管全省的钱粮出纳。凡是要向各个地方传达的政务和通令都需要通过布政使来颁布。管理官员,给官员发工资也是需要通过布政使去做。藩台还要管理一个省份的税收和户籍,以及统计整个省份的人口数量是多少。凡是参加具体政事的讨论一定要有藩台的在场,必要时藩台还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
历史上有几个比较出名的人也都当过布政使,例如,雍正的家奴李卫在雍正二年的时候就当过布政使,还有著名的爱国政治家林则徐就曾经当过五个地方的布政使,在清朝道光年间,曾担任过江苏、湖北、陕西、江宁、河南等地的布政使。
道台也叫道员,属于正四品的官衔。根据清朝的官衔制度,道台是介于省大员总督、巡抚与地方知府之间的长官。有专门管粮的官员叫做粮道,有管河道和河工的叫做河道。这个职位多和布政使接触,有时候也是布政使藩台的副手。但是道员并不具备地方 *** 的性质,官位也可大可小,偶尔有三品的道台,但是也是极为罕见,多是清朝末年的乱象所致。
道员再细分也有管巡、守、茶、盐、粮、水利、驿站的道员,也可以认为是打酱油的职位。但是比知府和县太爷的官衔高一点,主要体现在道员还可以称之为台,但是县太爷只是一个爷,称不了台。但是可不要小瞧了县太爷,县太爷实际捞的好处并不比道员小,只比道员大。
知府也叫府台,好比如今的市一级的市长,是清代州府地区的更高行政长官。知府衙门是知府的办事机构,主要有府堂、经历司和司狱司,大家一般都在府堂里边办公。后来明朝仿照中央的机构将知府设立六房,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六个。清朝则沿用明朝的制度,在此之上更设立了铺长房和承发房,各个房的人员都可以叫做典吏。
学台是学政的称呼,主管全省的教育学习工作,相当于如今的省教育厅厅长。但是这并没有固定的官职头衔,因为一般担任这个职位的都是状元或者进士,有可能是从翰林或者侍郎那里的派过来的。如果由部院里面派来的那么可能是五品官,但是凡事也有例外,一些大儒或者帝师也当过学台,例如皇帝的老师翁同龢。
因此,从官位由大到小来看应该是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制台官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