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如何建立与发展的?为明朝带来了哪些影响?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9-20)90

明朝内阁制度是由建文帝开创的的咨政机构,拥有的权利逐渐增大。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封建王朝时代更高的是皇帝,其次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明朝建立之初延续的便是元朝的中书省宰相制度,自古皇权跟相权之间就不对等。农民出身的强势皇帝更不允许任何人想要挑战皇帝权威,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宰相就是胡惟庸。他仗着朱元璋的宠幸便开始胡作非为,嚣张跋扈。以霸道著称,最终在洪武十三年以谋反罪被处死,历时一千多年的中书省制度便寿终正寝。

之一:洪武皇帝设立四辅官,殿阁大学士,永乐大帝时期建立内阁

1:六部直接归皇帝掌控,朱元璋因国务繁忙,相继成立四辅官,殿阁大学士

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如何建立与发展的?为明朝带来了哪些影响?

朱元璋我们都知道是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所制定的许多政策带有农民草根的性质。甚至许多治国的理念核心一点就是以民为本,洪武十三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老朱顺带把一千多年的中书省宰相制度给废除,六部直接归皇帝掌控。我们都知道皇帝国务繁忙,每天要处理几百奏折。刚开始的时候老朱设立春夏秋冬四辅官,让一些年老的官员担任,这样对朝中构不成威胁。一尝试结果很不理想,后面又设立殿阁大学士,在翰林里挑选一些人才辅佐皇帝成就大师,这就是内阁的前身。

2:老朱洪武年间执政辛苦,建文上位宠幸齐泰,黄子澄,这二人相当于宰相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自从废除宰相制度后,他每日的工作量急速增加。终洪武一朝,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他的孙子朱允炆登基称帝,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建文帝。刚继位的时候也就20出头,一点政治经验都没有。身边围绕着两大臣子,一个是兵部尚书齐泰,另外一个是太常寺少卿黄子澄。这两个人充当皇帝身边的智囊,不但没有压制住燕王,反而让问题愈发严重复杂。历时四年建文帝的皇位最终被亲叔叔给推翻。

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如何建立与发展的?为明朝带来了哪些影响?

3:永乐大帝建立内阁,永乐,洪熙,宣德三朝不断得到强化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次年改年号为永乐,这就是历史上的永乐大帝。他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一生做过许多大事。比如为人熟知的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等事迹。他十几岁封藩燕王,因此有相当的北征情节。再加上元朝灭亡后残余势力逃往北漠,不断南下对中原构成巨大威胁。为了及时处理北边的事情,无暇顾及朝中大事。这种情况下,一种机构应运而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渊阁,俗称“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的入选之人全部都是出自翰林院,没有在各地为官的经验。所以很难出现汉,唐,宋那样专权跋扈的宰相,再加上朱棣重用宦官建立东厂,双方互相制约,即使到了明朝中后期也没有出现随意废立皇帝的事情。永乐中期之后内阁权力不断加重,兼管六部,成为皇帝身边的更高幕僚和决策机构;洪熙时期,这些大学士往往兼任数职;明宣宗朱瞻基统治时期,逐渐提升为“三杨辅政。”全国大大小小的奏折,乃至老百姓提出的建议由通政司汇总,司礼监呈交给皇帝,再交到内阁处理意见。

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如何建立与发展的?为明朝带来了哪些影响?

第二:历代内阁制度的不断完善,晚明时期出现社会转型,官员骂皇帝

1:慢慢内阁开始主导朝政,出现了君与臣共治的局面

内阁经过历代统治者的不断变化,到了中后期权力已经跟宰相没有什么分别。明代宗朱祁钰的景泰年间,王文以左都御史身份进入内阁后。从此中书舍人,六部都是按照内阁首辅的想法来办事。明英宗朱祁镇后来皇位复辟后,这种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改变。成化,弘治时期内阁逐渐形成可以和皇帝抗衡的文官代表势力。大大小小的宰相比较有名,比如说我们熟知的杨廷和,严嵩,张居正都来自明朝中后期。越是到后期,内阁首辅的权力越大,基本等同于宰相。但又不会危及皇权,接近现代化。

2:官员敢于骂皇帝,前有嘉靖皇帝被海瑞痛骂,后有其孙被骂得心病

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就是嘉靖皇帝跟其孙万历皇帝,他们在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这两个时代一度出现官员骂皇帝的事情,嘉靖时期有一个大清官叫海瑞。此人刚正不阿颇有当年包拯之风,嘉靖后期不上朝,海瑞因此上疏奏骂皇帝。说他比商纣王还要昏庸,残暴。嘉靖皇帝气不到一出来,很想杀了他,最后还是把他给放了;最让人搞笑无语的就是万历皇帝,后期长达几十年不上朝。不断有官员给他上奏疏,有一个官员写得恰到好处。

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如何建立与发展的?为明朝带来了哪些影响?

他说陛下之所以如此萎靡不振,那是因为得了一个心病。总结起来就是“酒,色,财,气。”喜欢喝酒,女人,钱财,自己又小家子气。这要是换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不用多说一个字“杀”。万历皇帝并没有那么去做,而是把几个内阁主要的心腹叫来道委屈。他们只好安慰他说:“陛下您作为皇帝,何必要为这一份奏疏而生气、”

3:晚明时期出现社会转型,内阁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诸多原因导致明朝覆灭

晚明时代大部分认为是从万历元年开始算起,如此一算也有六七十年时间。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也有人认为这是社会转型。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江南的一个中农叫谈晓。当时许多邻居的田地荒芜,他花大价钱独自承包下来。请了很多人给他打工,上面做猪棚养猪,下面做一亩池塘,专门来养鱼。好家伙循环利用,史书记载他就是靠这个发了大财。

结束语:时也命也,晚明社会转型最后失败,总结起来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对陕北地区赋税的频繁加重,崇祯时代明主要跟清朝,农民起义军作战。战争并没有蔓延到江南地区,这些老地主情愿当守财奴,也不愿意拿着金钱支援自己国家。说明明朝 *** 早已腐败透顶,不得人心。崇祯年间的频繁闹灾荒,瘟疫,据说一直持续到顺治年间,奇怪的是那时候瘟疫消失得无影无踪。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9/211228.html

“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如何建立与发展的?为明朝带来了哪些影响?” 的相关文章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 刘伯温为何没有得到朱元璋的重用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 刘伯温为何没有得到朱元璋的重用

还不知道:明朝建立以后,能力见长的刘伯温为何没得到朱元璋重用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帮助朱元璋取得天下那长长的功臣名单里,最被后人熟知的人物可能就是刘伯温了,甚至是神一般的存在。刘伯温“神”到什么程度?《明史-刘基转》开篇就提及:基(刘伯温)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

如果是关羽前去攻取成都,刘璋会怎么做?

如果是关羽前去攻取成都,刘璋会怎么做?

刘璋,东汉末年宗室、军阀,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益州牧。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刘备取益州的时候,马超来投降,然后,刘备让马超去攻取成都,马超率兵到了成都城下,刘璋害怕了,立即投降。试想,如果换成关羽率兵攻取成都,刘璋会立即投降吗?刘备攻取益州,虽然带着大将黄忠和魏延,但是还是遇到了不少阻碍,先是...

历史上对朱熹的评价并不怎么好 朱熹是虚伪的人渣吗

历史上对朱熹的评价并不怎么好 朱熹是虚伪的人渣吗

还不知道:伟大的思想家朱熹,真是虚伪人渣,还是被人故意抹黑的真君子?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我想儒家这一学派除去孔子,最被大家熟知的应该就是朱熹了吧。朱熹在这一方面的造诣也是特别的高,他虽然生活在南宋时期,但是他的思想一直都影响着元明清三个朝代。朱熹的思想并没有比孔...

三藩之一的耿精忠为何会选择投降清朝?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三藩之一的耿精忠为何会选择投降清朝?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正式起兵反叛,掀起了三藩之乱的序幕。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耿精忠的爷爷耿仲明,曾是明将毛文龙的心腹。毛文龙被杀后,耿仲明又跟着孔有德混了一阵子,后来发动兵变失败后,投降了后金。当时,皇太极正想一统中原。明将归降,对他而言,不仅是增加了能征善战的猛将...

后世是如何评价王珣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王珣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字元琳 ,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人。东晋时期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王珣出身琅琊王氏,初任大司马(桓温)主簿,深得桓温敬重,累迁琅邪王友、中军(桓冲)长史、给事黄门侍郎。太傅谢安当政,授秘书监。以...

三国时期司马懿和钟会是如何看待蜀汉北伐这件事的?

三国时期司马懿和钟会是如何看待蜀汉北伐这件事的?

诸葛亮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三国人物之一, 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生为恢复汉室,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多次北伐曹魏,最终,累死在五丈原北伐前线。虽然北伐没有成功,但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诸葛亮数次北伐...

白起要是没有被处死的话 秦国能够提前统一六国吗

白起要是没有被处死的话 秦国能够提前统一六国吗

对如果白起没有死,秦国有没有可能提前统一六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秦国统一六国靠的是整体的国力,不是某一个人。就算白起不死,秦国也绝不可能提前统一六国。两个人的通力合作——白起之死秦昭襄王五十年,白起在杜邮自刎而死,他为什么要自刎而死呢?因为秦昭襄王赐给了他一把剑...

陈平是个什么样的人?关于他的评价如何?

陈平是个什么样的人?关于他的评价如何?

陈平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是刘邦身边的谋士,是谋臣张良的好搭档。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陈平虽出身贫民家庭,却自幼“好读书”。其兄把振兴家族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他身上,为给弟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任劳任怨承担起家里三十亩地的耕种任务,且在听到妻子对弟弟颇有怨言时,“逐其妇而弃之。”陈平独具慧...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