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司马迁为何会把韩信放在列传中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9-22)260

我们都知道,三国是群雄的舞台,而汉初是韩信的战场,面对强大的项羽,韩信在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硬生生逼着项羽自刎于亥下,结束了楚汉相争,帮助刘邦建立强大的汉朝,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可就是这样的韩信,却在《史记》当中,被同为汉初三杰的萧何、张良远远地甩在身后,在司马迁的记录中,萧何、张良都被放在了“世家”行列中,为何司马迁会有这样的安排,难道韩信真的不如其余两人吗?

司马迁为何会把韩信放在列传中呢?

《史记》的分类

作为司马迁倾尽一生的著作,《史记》代表了司马迁的执着,虽然在后世,《史记》也曾遭到过多次质疑,但司马迁对这本书的认真是毋庸置疑的。

为了更好地进行记录,司马迁将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及十表八书,本纪所记录的帝王的生平,其中包含了先秦时期和秦汉时期,而世家则讲述的是略次于帝王的诸侯,每个世家都是可以影响整个中原的大人物。

在列传中,则记载的是一些将军、文臣的故事,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名将之首的白起与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韩信,都记录在列传当中,也许按照司马迁的分类方式,这是合理的,但也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尤其是韩信。

作为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的功绩自然要比萧何、张良高,在韩信到来之前,项羽打败刘邦只是时间的问题,刘邦也从来没有被项羽放在心上,但是韩信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虽然证明对敌,韩信也许不是项羽的对手,但说到用兵,在那个时代没有人是韩信的对手。

在刘邦毫无条件的授权下,韩信仅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将霸王项羽打败,最后逼着项羽自杀身亡。很多人都说,项羽完全可以回到江东,组织兵马东山再起,但是项羽明白,韩信不会给他这个机会,哪怕项羽有充足的时间,韩信想要打败他也非常的容易。

所以项羽干脆用自己的死亡来结束这一切,顺便在韩信的刀下保住江东的父老乡亲,从战绩来说,韩信完败项羽,可最终项羽进入了本纪,韩信只能进入列传,难道韩信真的与项羽差别这么大?

错误的观念

很多人会将《史记》的分类进行级别区分,其中本纪是更高等级,其次是世家和列传,一级比一级低,但事实上,司马迁的分类方式并不是按照级别区分,而是按照势力或者名望进行区分。

首先就是本纪,本纪所代表的是帝王,也就是一国之君,无论能力如何,只要是帝王,都会归类到本纪当中,虽然项羽并没有完成中原地区的统一,但项羽早在楚汉相争时期就已经称王。

而且项羽的背后不仅有庞大的势力,他本身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家庭,是妥妥的皇室成员,进入本纪没有任何问题。

而世家方面,则特指那些没有成为皇帝,但依旧势力庞大的人,这点从司马迁将孔子放入世家就可以看得出来,孔子并不是皇族,只是一介平民,无论是其势力还是影响力,都可以媲美一方诸侯,如果孔子想要称王,按照当时的条件也完全可以达到。

最后就是列传,列传中所包含的大多数能力强大的个人,他们没有贵族血统,背后也没有庞大的家族支持,完全凭借自己的所作所为青史留名,其中白起、吕不韦等赫然在列,所以将韩信放在列传中也是可以的。

不过司马迁的分类方式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他们提出了各种假设,但唯独有一点,才是韩信被放入列传中的证据。

韩信的结局

首先之一种假设,是韩信最终失败,被刘邦所杀,所以不能进入世家,但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如果以成败论英雄,本纪中的项羽最终自杀身亡,世家中的陈涉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司马迁并不是以最终的结果来进行区分。

其次,有人觉得韩信因为各种原因,被刘邦所杀,最终成为了汉朝的罪人,所以被司马迁抛弃,这种说法更加没有可信度,司马迁本人对待《史记》的态度十分认真。

他在史记中的记载不仅真实,而且十分敢说真话,因为这个态度,司马迁被汉武帝处以“宫刑”,但依然没有改变司马迁的笔,所以司马迁如何写韩信,并不会受到别人的影响。

那么司马迁为何被韩信放入列传,只有一种说法最靠谱,在韩信被杀后,他的家族遭到了灭九族的惩罚,而世家,基本上都是以家族形态进行生存,所以韩信才被放入了列传当中。

不过对于司马迁的安排,也不需要有太多的异议,虽然看起来列传不如世家和本纪,但能够被司马迁放入列传的,也是响当当的大人物,其中管仲、商鞅等人的功绩,并不比韩信差,尤其是商鞅。

韩信最多改变了一个国家,而商鞅足足改变了七个国家,能够和商鞅处于同一梯队,韩信也不虚此行。

司马迁也是一个普通人,他在写这段历史的时候一定也会有自己的偏见与想法,他没有将韩信放入世家当中,还有一种猜测,就是韩信人生中最后做的一件事,他在汉朝天下安定的时候选择造反,仅仅从这点来说,韩信最多只能进入列传。

司马迁为何会把韩信放在列传中呢?

相比之下,张良与萧何的安排就显得合理很多,张良的家族非常庞大,“五世相韩”,而且张良本人也是帝师,整个汉朝能够建立,离不开韩信,更离不开张良,所以张良进入世界序列合情合理。

至于萧何,作为韩信的引荐人,萧何对刘邦的贡献功不可没,这位秦国时期就已经为官的人,不仅有庞大的家族势力,更有强大的个人影响力。

萧何不仅为刘邦引荐了韩信,还引荐了无数的文臣和韩信,如果没有萧何的一次引荐和一次挽回,韩信这辈子只能是一个小队长,从贡献来说,萧何进入世家没有任何问题。

作为一个武将,韩信对汉朝的建立功不可没,但即使功劳再高,也只是一个武将,例如白起,他能够收复六国,也是先有秦国的根基,才有他发挥的空间,所以韩信被排入列传当中,不需要太多的争议。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9/211551.html

“司马迁为何会把韩信放在列传中呢?” 的相关文章

三国时期赵云与关羽用一招制敌杀死了哪些大将?

三国时期赵云与关羽用一招制敌杀死了哪些大将?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赵云在三国名将中,非常厉害,特别是在演义中,赵云在战场上几乎是勇不可挡,一生未遇到敌手,单挑基本没有输过,而且,赵云每次单挑,几乎都是一招制敌,一个回合就将敌将干掉,赵云至少有五次一招制敌,比如,一合刺死河北名将高览,一合刺死东吴大将朱然。三国中...

多尔衮有六个妻子四个小妾 多尔衮为何连一个儿子都没有

多尔衮有六个妻子四个小妾 多尔衮为何连一个儿子都没有

还不知道:多尔衮死时只有39岁,一生娶六妻四妾,却没有生出一个儿子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多尔衮无疑是顺治朝初期最有权势的人物。皇太极死后,他成功阻止了豪格继位,另立年幼的福临为帝,自己当上了摄政王,大权独揽。自从当上摄政王之后,多尔衮加大对豪格势力的打击力度,最终...

刘邦当初为什么要分封异姓诸侯王 刘邦出于什么考虑

刘邦当初为什么要分封异姓诸侯王 刘邦出于什么考虑

对刘邦为什么要分封“异姓诸侯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认为这是楚汉战争复杂的形势造成的。这种分封制度的推行绝不是刘邦个人孤立的历史活动,而是他的上层统治阶级中一些决策人物,如张良、陈平等人根据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实践证明,这一作法是符合当时历史客观要求的...

雍正上位后圈禁了很多人 乾隆上位后为什么基本都放了

雍正上位后圈禁了很多人 乾隆上位后为什么基本都放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乾隆为什么要放了雍正圈禁起来的人?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清朝康熙的儿子被圈禁的皇子有: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皇十子爱新觉罗·胤、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其中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是...

朱仙镇之战最后是什么结局?李自成为何能赢?

朱仙镇之战最后是什么结局?李自成为何能赢?

朱仙镇之战是明末时期农民军与明军之间的作战。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四月,在关外辽东战场,历经两年时间的松锦之战结束,明军完败。这一仗把明军最精锐的部队打掉了八成多,仅剩下吴三桂所属部分关宁军退至宁远孤城,整个辽西走廊不再有制约清军的意义,彻底成为清军的跑马...

项羽当初没有重用韩信 项羽后面为何主动找韩信

项羽当初没有重用韩信 项羽后面为何主动找韩信

对项羽一开始不重用韩信,为什么后来主动找韩信,是害怕韩信了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四年,韩信率军攻下齐地,而后被汉王刘邦立为新的齐王。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羽不是西楚霸王吗?不是横扫天下的霸王吗?不是眼高...

三国蜀汉名将魏延的死背后,是什么样的说法?

三国蜀汉名将魏延的死背后,是什么样的说法?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随后,蜀汉军队系统中,马上就爆发了一次激烈的冲突。冲突的双方是(丞相府)参军长史杨仪和元老大将魏延。结果是,杨仪在蒋琬、董允等人的配合下,先污蔑魏延谋反,然后将其斩杀,《三国志·魏...

蜀汉第五次北伐损失大将魏延 对蜀汉的影响大不大

蜀汉第五次北伐损失大将魏延 对蜀汉的影响大不大

还不知道:第五次北伐中,蜀汉损失了大将魏延,这对蜀汉而言损失不大?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蜀汉大军进行第五次北伐,当时诸葛亮屯兵于五丈原,与司马懿进行了一百多天的对峙,然而由于司马懿畏惧蜀汉的兵力而畏惧不出,不与诸葛亮交手,导致诸葛亮被司马懿...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