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申国是如何起源?又是如何被消灭的?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据说是由于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纪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在春秋时期,众多小国相继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这才有了后面的战国七雄。其中,就本文所要说的申国,就是在春秋时期被楚国消灭的。
一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在周朝历史上,不止一个申国。对于笔者今天要说的申国,也被称之为“申伯国”。除了“申伯国”,周朝还有西申国(申侯之国),东申国。其中,就西申国(申侯之国)来说,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在西周末年,西申国(申侯之国)联合西戎进攻周幽王,导致西周都城被攻占。在此基础上,西申国(申侯之国)等诸侯国扶持周平王即位,从而开启了东周时代。
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于本文所要说的“申伯国”,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伯爵诸侯国。对于周朝分封的诸侯国,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这五个档次。其中,就伯爵来说,自然是一个中等的爵位了。在春秋时期,秦国和郑国,也是伯爵诸侯国。
对于申国来说,受封君主为申伯 (西周厉王至宣王时期人),炎帝部落,姜姓,原名为姜方伯,周厉王的妻舅,周宣王的母舅。由此,非常明显的是,申国和齐国一样,都是姜姓诸侯国,也即可以称之为同宗同源了。众所周知,齐国是姜子牙建立的诸侯国。
作为申国(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的开国君主,《苏辙集》称赞申伯道:“成王之母邑姜,齐侯世受其祉;宣王之母申后,申伯亦赖其宠”。
二
对于申伯来说,因为辅佐自己的外甥周宣王中兴有功,而被封为申伯。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周宣王(?-前782年),姬姓,名静,一作靖,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周厉王之子,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前828年-前782年)。周宣王继位后,上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对外征战上,周宣王借助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陆续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
在此背景下,申国的建立,就是为了帮助周王室镇守南方,遏制楚国等崛起的诸侯国。对于申国来说,在册封之初,周宣王还派召伯虎去为申伯经营都城谢邑(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一带),还派遣近臣傅御把申伯的部下迁去,以便他迅速建立申国。
在周宣王去世后,周幽王即位。众所周知,周幽王是西周最后一位君主。在周幽王被杀后,周平王东迁洛邑,这是东周的开始。进入到春秋时期后,申国是东周王室的南大门,为了防备楚国北进中原,周王朝在此驻扎了大军。
三
同时,申国也加强了与中原内地诸侯的联系,曾将申女嫁与郑武公。《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武公夫人娶自申国,称为“武姜”。武姜,生卒年不详,姜姓,名失考,申国国君之女,郑武公的夫人,郑庄公和共叔段的母亲。公元前761年,嫁于郑武公为妻,因郑武公谥号是武,故称武姜。
春秋早期,楚国北上,地处要冲的申国成了攻击目标之一。春秋时期的周庄王姬佗九年(公元前688年),楚国于春秋初年开始扩张,楚文王讨伐申国,但是,楚国和申国之间,还有邓国(今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一带)。在此背景下,楚国想要讨伐申国,必须从邓国借道。值得注意的是,邓国和楚国存在姻亲的关系,也即当时的邓国君主为楚文王之舅。
四
最后,根据《左传》等史料的记载,楚文王讨伐申国的途中,经过邓国,邓祁侯说:“楚文王是我的外甥”,于是让他停在邓国,设宴款待他。骓甥、聃甥和养甥请求邓祁侯杀掉楚王,邓祁侯不许,于是三人说:“亡邓国者,必是此人。等到他灭了申国,再来灭邓国,要杀他,只有乘这个时候。”对此,在笔者看来,对于致力于北进中原的楚国,确实不会放过邓国。所以,对于邓国来说,更好的选择其实是联合申国,以此来抗衡楚国。否则,帮助楚国的话,其实无异于饮鸩止渴。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邓祁侯不听,最后,邓国和申国同归于尽。公元前 687年春,楚国大军来了个顺手牵羊,在从申国返回楚国的过程中,顺手消灭了邓国,从而将楚国的疆域扩张到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而这,意味着楚国的疆域正式扩张到中原地区。
此外,在申国灭亡后,申伯的后人不少以谢作为姓氏,这是因为申伯的封地在谢邑(今河南省南阳市区和下辖的唐河县一带),原为古谢国(疆域约70平方公里,西周初年已灭亡)封地。申国君主后裔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谢氏,是为河南谢氏,现代谢氏族人绝大多尊奉申伯为得姓始祖。
如今,谢姓的人口约101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湖南三省,大约占谢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福建、安徽、湖北、广西等省区,又集中了37%的谢姓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