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在京杭大运河的建设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京杭大运河是历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更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京杭大运河历史悠久,自隋朝开通之后,就成为沟通中国南北的重要水利工程。不论对于隋炀帝的评价如何,京杭大运河的在中国历史上功能之大却不可否认。运河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攻王朝 *** 运粮和调配物资所用,其次才是商业功能。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历代王朝都对它进行了适当的建设和调整。元代建立之后,由于京杭大运河时常淤塞,所以对其进行了裁弯取直的做法,而明朝在其基础上又进行了大量的疏浚和后期建设工作,再进一步开发利用价值的同时,花费巨大。
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江西、湖广之粟浮江直下;浙西、吴中之粟,由转运河;凤、泅之粟,浮淮;河南、山东之粟下黄河”,使得京杭大运河的运输价值难以凸显。因此,明初,统治者缺乏对于运河的重视。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迁都北京,由于此时中国沿海倭寇为患,海上海盗四起,海运难以发挥实际效力。因此,出于运输兵员、物资等的需要,京杭大运河重新进入明朝统治者的视野。但是,此时的大运河缺乏日常的维护和建设,运河事故频发,闸漕、河漕的故障更为突出。据《明史·河渠志》记载:“淮、扬诸水所汇,徐、兖河流所经,疏瀹决排,繄人力是系,故闸、河、湖于转漕尤急”。至宣德年间“自长沟至枣林闸百二十里,沙土淤塞,漕舟难行”。
漕运乃军国大事,关系到政权的稳定。为了解决漕运问题,朝廷出台了严密的规定用以改善漕运现状,比如说浅船用水不得过六拏”、“启上闸即闭下闸,启下闸即闭上闸”、 “冬闭春启,蓄水以待运船”等,因此,时人以“一闸走一日,守闸如守鬼”来比喻当时的航运政策。为了疏浚河道,朝廷大量征调河工,人数以万记,比如常设性夫役就有坝夫、堤夫、浅夫、溜夫、闸夫、泉夫等。另据《漕河图志》记载,“漕河夫役,在闸者,曰闸夫,以掌启闭; 溜夫,以挽船上下;在壩者,曰壩夫,以车挽船过壩;在浅铺者,曰浅夫,以巡视堤岸、树木、招呼运船,使不胶于滩沙,或遇修堤濬河,聚而役之,又禁捕盗贼;泉夫,以濬泉;湖夫,以守湖;塘夫,以守塘;又有捞夫调用无定;挑港夫,征用有时”,“ 定役夫,自通州至仪真瓜州,凡四万七千四人”。
至于花费的金钱,则更是巨大,如嘉靖十四年吏部左侍郎霍韬云:“查徐州杂役,岁共出洪夫一千五百有奇,复有浅夫、闸夫、泉夫、班夫、马夫等役。洪夫一役,工食银十二两,岁即一万八千两,其它各役,不可究言……徐州之民,仅二万户,杂户如此,民何以堪。”嘉靖二十三年“漕河夫役,山东独当其冲,编佥特为繁重……原额均徭编银四万九百余两,该夫役一万四千二百余名,约计雇役该银一十三万四千六百余两,如往年河道有事之时,又须召募,工食银两无从措置。”
综上所述,有明一代,特别是明后期,花在京杭大运河上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沿岸百姓在漕运的层层盘剥之下也是苦不堪言。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历史上,一条运河,“兴,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