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如何?合纵攻秦之战是何结果?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0-04)140

秦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是周朝时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在战国七雄中,秦国一开始是比较弱小的诸侯国,特别是在秦献公即位之前,秦国在和魏国的交战中屡战屡败,乃至于彻底丢掉了河西之地,甚至有被魏国一举消灭的风险。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如何?合纵攻秦之战是何结果?

不过,正是因为战国初期的弱小,促使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变法图强,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诸侯国。特别是在战国中期和后期,秦国因为强大的军事实力,所以在对外用兵上胜多败少,促使山东六国为之恐惧。不过,对于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也不是百战百胜的。在商鞅变法后,秦国在两次战役中的结果可谓非常屈辱,乃至于需要被迫割地求和。

首先,对于这两次战役,都发生在合纵攻秦之战中。合纵攻秦之战是指周慎靓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赵、魏、韩、燕、齐等国先后组成各种联军,进攻秦国(今陕西、河南、山西一带)的一次作战。大致有5次。其中,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中,秦国两次都被迫割地求和。一方面,就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来说。秦惠文王这位君主在位时,在公元前316年发起了秦灭巴蜀之战。此战,秦国消灭巴、蜀及苴等各国(均在今四川境),占领秦岭外广大地区,达到了进一步“富国”、“广地”、“强兵”目的,战略上还形成对楚的侧翼包围,为尔后南进创造了有利态势。 秦灭巴蜀,为进一步灭楚和一统六国准备了条件。

此后,秦惠文王即将兵锋再度转向中原,不断向魏、韩、楚、赵等国进攻,攻占武遂(今山西桓曲东南)、穰城(今河南邓州)、蒲阪、晋阳、封陵(均在今山西)、襄城等城邑,将领域扩展至中原。到了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秦攻楚,战于析(今河南西峡),歼楚军5万,并占城邑十余座。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如何?合纵攻秦之战是何结果?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秦国的对外扩张,自然引起了山东六国的紧张和担忧,这成为山东六国合纵攻秦之战的重要原因。在秦国攻打楚国之后,齐国、韩国、魏国这三国担心秦国继续对外扩张,也即早晚会向自己发起进攻,所以乘秦军久战疲惫,于当年联合攻秦。自公元前298年开始,齐国、韩国、魏国这三国的大军,在函谷关一带和秦军展开了三年的苦战。最终,三国联军击败了秦军,攻入了函谷关,迫使秦归还韩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在秦国割地求和之后,三国联军也从秦国函谷关撤退。对于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也被称之为第二次函谷关之战,这场战役是由齐国名将匡章所指挥的,也是匡章一生的巅峰之战。

对此,在笔者看来,在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中,秦国割地求和,看似非常屈辱,不过,因为齐国、韩国、魏国三国没有趁胜追击,也既没能继续重创秦国,所以秦国实际上受到的损失,不是非常大。换而言之,虽然秦国一度割地求和,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遏制秦国的对外扩张趋势。而这,无疑为之后多次合纵攻秦之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正是因为秦国在不久之后继续进攻山东六国,所以引起了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

另一方面,在割地求和之后,秦国为了争取时间修整大军,并且孤立韩国、魏国,选择暂时停止出击,并主动与楚结好。齐为集中力量灭宋,亦与秦通好。公元前294年,秦乘楚无力、齐无暇过问中原之际,大举进攻韩、魏。次年,白起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歼灭韩魏联军24万人。对于白起指挥的伊阙之战,无疑重创了韩国和魏国这两个诸侯国。数年之后,秦国继续攻占魏国和韩国的疆域,促使这两个诸侯国持续走向衰落。

到了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不满于称王而在宜阳自称“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中原各国恐两强联合,陷于被夹击的局面。魏与赵合谋,派李兑联络各国共同反秦。著名合纵鼓吹者苏秦,亦为燕国利益入齐游说,劝齐湣王取消帝号,共同反秦,使天下“爱齐而憎秦”(《战国策·齐策四》),以便乘机兼并宋国。于是,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得以在苏秦等人的策略下形成。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如何?合纵攻秦之战是何结果?

最后,公元前287年,齐、赵、魏、韩、燕五国联军攻秦。五国目的不同,各有打算,进至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境),即互相观望,不肯首攻。彼时,面对强大的秦国,五国联军虽然在整体实力上保持领先,但是,谁都不愿意之一个进攻秦国,这无疑会带来自身实力上的严重消耗,从而让其他诸侯国坐收渔翁之利。当然,五国联军在函谷关之外虎视眈眈,还是给了秦昭襄王非常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秦国为了破坏五国联盟,主动取消帝号,将前占之温、轵、高平归还魏国,将王公、符逾归还赵国,以此向五国联军求和。在秦国割地求和之后,五国联军相继撤走,这意味着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还没有真正交手就解散了。

不过,从结果上来看,秦国依然是比较屈辱的,也即为了平息山东六国的怒火,从而再一次割地求和。当然,这也是秦昭襄王的理智选择,也即放低姿态,拿出之前攻占的部分疆域,就免去了一场大战的风险,实际上是比较划算。况且,这也让秦昭襄王看清了山东六国貌合神离的一面,促使他在之后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从而对山东六国进行分化瓦解,进而实现了各个击破的效果。总的来说,在商鞅变法之后,第二次和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可以说是秦国最屈辱的两次战役,也即秦国都被迫割地求和。但是,这两次战役都没能从本质上重创秦国,也即没有阻止秦国一统天下的势头。对此,你怎么看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10/213533.html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如何?合纵攻秦之战是何结果?” 的相关文章

蜀汉灭亡后关羽后人被满门斩杀 张飞后人为何安然无事

蜀汉灭亡后关羽后人被满门斩杀 张飞后人为何安然无事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蜀国灭亡后,为何张飞一家无人敢动,关羽后人却被满门斩杀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时期,刘备带领兄弟关羽和张飞白手起家,带着兴复汉室的梦想一路拼搏,最后也是在乱世之中建立了蜀国,可惜的是,刘备并没有活到他实现愿望的那一天,不仅如此,其他的两位兄弟也先...

司马懿是不是在害怕诸葛亮 司马懿又是怎么评价诸葛亮的

司马懿是不是在害怕诸葛亮 司马懿又是怎么评价诸葛亮的

对司马懿惧怕诸葛亮吗?司马懿评价过4次诸葛亮,你看他都说了些啥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一、极致化的诸葛亮和司马懿无论《三国演义》还是三国正史,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碰撞,都堪称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因为诸葛亮和司马懿,同属于极致化人物。概括说来就是存在着两同和两不同。所谓两同...

长孙皇后被李世民喜爱是因为什么?

长孙皇后被李世民喜爱是因为什么?

说到长孙皇后,很多人应该有所耳闻,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唐太宗十分伤心,哀叹自己丧失了一位贤内助。长孙皇后作为历史上的著名贤后,如何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一,出身名门大隋仁寿元年(601年),长孙氏出生于长安的一个世家大族。她的父亲是右骁卫将军长孙晟,母...

历史上霍光成掌权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上霍光成掌权是如何做到的?

霍光,位居“麒麟阁十一功臣”之列,手握汉朝的政治大权。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汉武帝为了能让年幼的儿子坐稳江山,可以说煞费苦心,他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巫蛊事件,对太子刘据的党羽进行了地毯式的清理打压。说这个话,并不是说他要故意杀自己儿子,而是因为刘据已...

历史上长孙无忌是如何败给武则天的?

历史上长孙无忌是如何败给武则天的?

长孙无忌,唐初宰相、文德皇后同母兄。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最毒妇人心”也许表述欠妥,但这句话用在武则天身上还是比较契合的。凡事有果必有因。单就武则天赐死长孙无忌这件事来看,虽说武则天心狠手辣,但长孙无忌也是自食恶果、宿命所归。细分析这个问题,还要先从唐高宗李治说起。三个维度来探讨:一...

刘备巅峰时期实力如何 刘备能压制其他两人吗

刘备巅峰时期实力如何 刘备能压制其他两人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巅峰时期的刘备,实力到底有多强大?能够力压曹操孙权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220年-280年)是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

张承:三国时期东吴大臣,为人勇壮刚毅,能甄识人物

张承:三国时期东吴大臣,为人勇壮刚毅,能甄识人物

张承(178年-244年),字仲嗣。徐州彭城县人。三国时孙吴大臣,辅吴将军张昭长子,其妻为诸葛瑾之女。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张承年少时以才学知名,与诸葛瑾、步骘、严畯交好。历任骠骑将军西曹掾、长沙西部都尉等职,后任濡须都督、奋威将军,封都乡侯,故又称张奋威。赤乌...

王凌当初骑兵反抗司马懿 最后为什么不战而降

王凌当初骑兵反抗司马懿 最后为什么不战而降

还不知道:王凌起兵反抗司马懿,为何不战而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淮南三叛,事情发生于曹魏后期,由于司马懿父子篡夺大权,使得重镇寿春的将领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这三次分别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俭文钦之叛(255年正月)及诸葛诞之叛(257年五月—...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