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百姓的生活如何?李自成起义为何会有那么多人跟随?
对于苦难中的多数农民来说,满清能取缔腐朽的明王朝未必不是一件幸事。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
明朝虽然前期朱元璋惩治腐败力度很大,但是没能够避明朝末期的根深蒂固的腐败。崇祯皇帝似乎很想要有作为,历史上,史学家认为这一时期“君非亡国之君,而臣皆亡国之臣”,可见明朝的灭亡与北宋不尽相同,从《水浒传》看来,北宋的腐朽是君臣合力造成的,可谓是君是亡国之君,臣是亡国之臣。
做农民,明朝末年的农民是最艰难的。明王朝在崇祯接手的时候,本来就是一个烂摊子,再加上崇祯皇帝自己也能力不足,极希望改变现状却总是改变不了。正好遇上天灾不断,干旱和蝗灾几乎年年重演,农民苦不堪言,不是被饿死,就是起来反抗,成为流寇。李自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脱颖而出的。
李自成是这时期的典型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为什么李自成轻轻一呼,就那么多人纷纷响应,来反抗明王朝呢?对很多农民来说,不反抗就意味着死亡。当时的农民,饿殍遍野,易子而食,生下孩子养不活,就丢弃在外面被人捡走吃掉。很多人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就和别人换孩子吃,这是常有的事。当时,陕北一带大旱,更兼蝗灾,颗粒无收,农民本就生活艰难,只好蓬草、吃树叶、树皮、草根,后来植物吃完了,就只好吃阴暗潮湿的土地上泛起来的一种白色的盐碱土或者石头。时间一久,土石无法消化,并且在肚子里下坠,人很快就死掉了。这样的日子,谁不愿意跟着去造反,反正是一死,弄好了还可以混口饭吃,所以,李自成才喊出口号,大批饥饿的难免就跑来入伙了。
崇祯皇帝不是亡国之君吗?是的,他上位以后,确实做了不少励精图治的事。特别是才上位,就当机立断,处死了大宦官魏忠贤,铲除了魏忠贤的实力,做了之一件让人拍手称快的事。但是,崇祯皇帝其实也很有问题,《罪己诏》倒是没少下,可以只见他承认错误,就是不见他改正,朝政还是沿着旧事的老路继续滑坡,甚至滑得更快。
崇祯皇帝更大的特点是好疑忌,喜杀人。他在位十七年,几乎年年在杀人,一直在猜忌人。《罪己诏》中说得极好,对自己的错误认识很到位,但就是没有整改措施。李自成打进来了,崇祯皇帝惊慌失措,号召大臣捐款抗贼,大臣们个个喊穷,没有捐到多少钱。等李自成拿下北京城,发现大臣们家中有的是钱,而最有钱的,竟然是崇祯皇帝自己。不知道崇祯皇帝私藏了这么多钱想干什么,国家都快要亡了,还不及时拿出来抗贼,自己却跑到山上上吊去了,还悲痛地说: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十七年不能算是很短的时间,可是除了除掉魏忠贤等宦官势力之外,崇祯皇帝的作为几乎屈指可数。固然,明朝的腐朽已经根深蒂固,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彻底挽救明王朝难度自然是很大。但是皇帝如果真的如自己在《罪己诏》中,说的一样,改正自己的错误,励精图治,十七年岁月也足以挽救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六次下《罪己诏》,可惜每一次都停留在了知“罪”而不改上,就像是很多的小学生,每次都能够勇敢给老师承认错误,但是却决不改正。本质上来说,其实还是没有真正意识到错误,没有真正反省自己。临死的时候,他还在大呼:
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
看来他确实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说明一个个的《罪己诏》,都恐怕是别人代笔所写,虽然崇祯皇帝自己肯定是同意了文章的内容,但是没有亲自书写,所以印象不深刻,因此看自己的《罪己诏》,就和看别人的故事一样,没能引起足够重视。
而对于老百姓来说,不能过好日子的朝代就是最坏的时代,清军的入关,对他们来说,还是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