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吕后除掉了很多异姓王,为何会留下张良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0-17)270

吕后协助刘邦除去了不少异姓诸侯王,如韩信、彭越等。为什么却没有对张良下手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吕后除掉了很多异姓王,为何会留下张良呢?

再看汉高祖刘邦去世之后,吕后又诛杀了哪些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几乎没有!萧何、曹参、陈平、周勃……只要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不都得以善终了吗?那位曾经救下吕后一双儿女的夏侯婴,更是被吕后善待有加。这么多有权的、没权的,有兵的、没兵的开国元勋吕后都能容得下,为何偏偏容不下一个张良呢?更何况,张良从来都不是吕后的敌人,想反还是吕后的大恩人!吕后这个人虽然弄权、也的确杀过不少人,但她杀的绝大多都是威胁到自身和儿子汉惠帝刘盈地位之人。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中,只要及时改换门庭、倒向吕后者,基本都得以保全了。

张良其人

张良这个人与汉高祖刘邦早年间的那些个“微时好友”,如卢绾、樊哙、周勃、夏侯婴等人不同。那些人跟着刘邦,靠的主要是草莽义气和共同利益。后来,同样是为了利益,这些人中的很大一部分又纷纷倒向了掌权的吕后,彻底“抛弃”了刘邦选择的继承人汉惠帝刘盈。但张良不是,他出身六国旧贵族,是见过世面、见过利益的!他跟随草莽出身的刘邦除了报灭国、灭家之仇外,更多地还是为了成就个人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在功成名就之后,张良的目的已经达到,所以他并没有贪恋权位和富贵,而是选择了“隐退”。坚决辞掉了三万户的食邑,仅仅保留了一个留侯的名分,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很多人或许又要说了,既然张良要“隐退”,他干嘛不直接消失?还有保留一个留侯爵位,让刘邦随时可以看得见、召得来自己?这就是张良的聪明之处了,如果他彻底消失了,以他的本事和能耐,刘邦还能放心吗?那张良恐怕就真的离死不远了……只有收下留侯的爵位,让刘邦随时可以看得见、召得来,刘邦才能放心。只有刘邦放心了,张良才真的安全了。曾经那么受刘邦信任的卢绾为什么落得个叛逃匈奴的下场?不正是因为超出了刘邦的视线、刘邦不太看得见了,所以才猜忌的吗?再者,张良一介文士,既不识耕种、也不懂经商,没有了留侯的封邑,张良靠什么养活自己?因此,他必须给自己留一个“基本生活保障”。

张良“隐退”了,不再掺和朝中的权力斗争,手中也不再握有实权,而且还将自己置于了刘邦的监视之下,刘邦又为何要置张良于死地、背负一个屠戮功臣的恶名呢?连刘邦都对张良放心了,吕后又为何要诛杀张良?这显然不符合正常逻辑,不是吗?

易储风波

张良这个人不仅不会威胁到吕后的权势,在当年的易储风波中,他还实打实帮了吕后的大忙,说张良是吕后的大恩人恐怕也并不为过。当年,因为认为刘盈性格懦弱、难当重任,加之戚夫人吹枕头风,汉高祖刘邦曾打算废黜刘盈,改立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为储。在丰沛系群臣反对无果之后,吕后想到了张良,让自己的哥哥吕泽出面,请张良出山为自己和儿子刘盈解围。

因为是吕后邀请,加上吕泽的面子,张良也不得不考虑拒绝会引发的连锁反应。彼时丰沛系几乎是一边倒,萧何、曹参等人全都倒向了吕后,刘邦易储基本上已经在无法实现,他不可能把自己的整个丰沛系旧班底全部得罪光,不是吗?这个时候张良如果拒绝、得罪了吕后,等于是葬送了自己的未来!将来再想得以善终,恐怕就很难了……

吕后除掉了很多异姓王,为何会留下张良呢?

但张良显然比萧何、曹参等人高明多了,他知道,这会儿去找刘邦求情,自己的面子未见得比萧、曹更大。他深知刘邦的心理,自古君王永远无过,即便是错了、也不能认!彼时的刘邦已经打算放弃易储了,只是缺少一个可以体面下台的台阶。张良贸然去找刘邦说情,无济于事,甚至还可能把自己折进入。“你一个隐退之人,跟着掺和什么?难道你不是真心隐退?”这不是徒增刘邦的疑心吗?

最终,张良没有卷入朝中的任何政治势力,而是请来了早已归隐山林的“商山四皓”。这四个老头儿的意义不在于将来能够辅佐汉惠帝刘盈,而是代表着一种所谓“民意”。连“商山四皓”这样的隐士都出山“辅佐”刘盈了,正所谓“民意不可违”,这是刘邦借坡下驴、体面结束易储风波更好的台阶!“我不是迫于群臣的压力、更不是出尔反尔,而是遵从民意。”多么冠冕堂皇!而且,对于刘邦而言,张良此举不仅不是掺和朝中的政治斗争,反而是在帮自己解围,自然不会怪罪张良,张良仍然可以继续当他的“闲云野鹤”。后来刘邦那句“羽翼已丰,难动矣”实际上并不是觉得刘盈羽翼真的丰满了,而是在给自己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虽然丰沛系支持吕后和刘盈也的确是事实,刘邦想要易储难度也的确颇大,但非要硬来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远没有到“难动矣”的份上。

综上所述,张良这个人用现在人的话说,是“人畜无害”的一种存在。他不仅威胁不到汉高祖刘邦和吕后的权力、地位,也不会危害到朝中元老、如萧何、曹参等人的利益。相反,如果用得着,张良还可以为随时刘邦和吕后所用,刘邦和吕后真没有理由去找他的麻烦,就更别说是杀了他了。连萧何、曹参、陈平、周勃这样的人吕后都能容得下,又为何容不下一个张良呢?

再者说,张良在易储风波中对吕后母子是有大恩的,此举无形中也等于是给吕后递上了一纸“投名状”——“我老张是你吕后的人”不是吗?吕后又有什么必要杀了张良呢?而且,吕后这个人虽然有怨必报,但她同样是个有恩必报之人,这一点从后来夏侯婴的待遇也能看得出。如果是这样,吕后就更加没有理由杀了张良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10/215836.html

“吕后除掉了很多异姓王,为何会留下张良呢?” 的相关文章

有哪些与杜牧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杜牧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杜牧在26岁中进士,先后官至弘文馆校书郎,淮南节度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黄州、睦州刺史等职。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

嘉庆为什么要杀和珅 嘉庆后面为什么会后悔

嘉庆为什么要杀和珅 嘉庆后面为什么会后悔

对三件事让嘉庆必须杀和珅,为何嘉庆在15年后又后悔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1799年,89岁的乾隆在弥留之际,似对嘉庆交代着临终遗言,可是嘉庆一个字也听不懂,无奈之下叫来和珅。结果,无论乾隆嘟囔什么,旁人一概听不清,唯有和珅对答如流,嘉庆顿觉脊背发凉。嘉庆此刻心里...

史天泽是什么人?他的一生对元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史天泽是什么人?他的一生对元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郭子仪是唐朝名将,足智多谋,骁勇善战,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大功,同时他不居功自傲,懂得适时急流勇退,成为皇帝与群臣都赞许的贤臣。元朝时就有一位名臣史天泽,为大元效力五十年,深得元世祖与百官信任,堪称元朝版的郭子仪。那史天泽是如何...

夷陵之战时刘备问题那么多 马良为什么没有提点刘备

夷陵之战时刘备问题那么多 马良为什么没有提点刘备

对夷陵之战中,刘备昏招频出,随军的马良为何无动于衷?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时期在《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的渲染下,当时发生的故事和历史事件都为大家所熟知。而且人们往往都是以刘备的季汉(蜀国)视角来审视这一历史时期的,每当季汉集团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家都会心痛不已。...

刘备在选择托孤大臣的时候 刘备为什么选李严而不是赵云

刘备在选择托孤大臣的时候 刘备为什么选李严而不是赵云

还不知道:刘备选择托孤大臣,在一文一武的情况下,为何选李严而不是赵云?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引言在封建王朝时期,君主在去世之前,一般会指定一些自己信得过的大臣,让他们辅佐新皇帝顺利登基,那些辅佐新皇帝登基的大臣也被称为托孤大臣。古代的托孤大臣很多,比如唐太宗的托孤...

谯周:蜀汉大臣、学者、儒学家,曾力劝刘禅投降

谯周:蜀汉大臣、学者、儒学家,曾力劝刘禅投降

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郡西充国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学者、儒学家、史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年丧父,少读典籍,精研六经,颇晓天文,成为蜀地大儒之一,门下有陈寿、罗宪等学生。诸葛亮担任益州牧时,授劝学从事。诸葛亮死后,不顾朝令,前往奔丧。...

项羽输给刘邦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刚愎自用还是另有别的原因

项羽输给刘邦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刚愎自用还是另有别的原因

对霸王项羽败给刘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志》中有言:“昔项籍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秦末乱世,一代霸王项羽怀揣着自己的英雄梦想,带领着江东的才俊们南征北战,从此占一方势力,书写一生传奇威名。横空出世的项羽,战...

顾谭:三国时期东吴太常,特别受太子孙登看重

顾谭:三国时期东吴太常,特别受太子孙登看重

顾谭(205年—246年),字子默,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东吴太常,顾邵之子,丞相顾雍之孙。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顾谭少年时和诸葛恪、张休、陈表同为太子孙登的学友。而顾雍因为高见卓识,特别受太子看重。位在太尉范慎、谢景、羊衟之上,从中庶子转任辅正都尉。赤乌年间,他...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