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袁绍和袁术有哪些经历?为何能成汉末最强的两个势力?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0-19)230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不过他们在早期的影响力并不高,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是出自汝南袁氏的袁绍和袁术。接下来历史网小编讲讲他们的一些故事。

袁绍和袁术早期各自的经历

袁绍和袁术都是汝南袁氏子弟,袁绍和袁术都是袁逢的儿子,不过袁绍过继到袁成一脉,二者就成为了从兄弟的关系。在东汉末年的时候,袁绍和袁术采取了不一样的发展策略。袁术走的是正常的入仕路线,举孝廉、成为郎官、外出历练再回到朝中;而袁绍则侧重于博取名望。袁绍在洛阳隐居养名,结识了曹操、张邈、何颙、许攸、伍孚等名士豪侠。袁绍的名望引起宦官的忌惮,袁绍的叔父袁隗才强迫袁绍重新入仕。

袁绍和袁术有哪些经历?为何能成汉末最强的两个势力?

在东汉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袁绍、袁术都在洛阳做官。这个时候洛阳发生剧变,几乎可以说是揭开三国乱世的帷幕。汉灵帝去世,何进和宦官集团相争两败俱伤,董卓趁机进入洛阳控制朝政。袁绍和袁术都不支持董卓的统治,袁绍和董卓因为废立皇帝的事情翻脸,只能逃出洛阳;袁术也拒绝董卓的拉拢逃出洛阳。

袁绍逃到了冀州渤海郡,袁术则逃到了荆州南阳郡。一南一北各自发展,从这里就可以说决定了他们日后的分裂对抗。在中平六年到初平元年(即公元189年到190年),以袁绍为首的各个太守、州刺史以及在野的起义军首领组成了旨在讨伐董卓的联军,袁术当然也参与了。不过即便是在一个阵营当中,袁绍和袁术的联系也不算太紧密。因为当时讨董联军有四个战场,袁绍在河内,袁术在南阳,可以说是一北一南两个方向。二者更是没有配合的情况,而是各自为战。

袁绍和袁术之间的对抗

在初平元年的时候,关东联军包括袁绍、袁术在内尚且能够通诚合作,能够把精力真正放在讨伐董卓这件事上。等到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的时候,关东联军几乎可以说是分崩离析,主要原因就在袁绍身上。袁绍先是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夺取了冀州牧韩馥的地盘;然后又派周喁为豫州刺史。

当时有一个现成的豫州刺史,就是孙坚。而孙坚又是袁术的盟友或者附庸。袁术跑到南阳的时候,未必没有向豫州扩张的动机,因为汝南郡就在豫州。袁绍派周氏兄弟去占领豫州,就等于说是对袁术挑衅。而二袁之间的正式的对抗,也是从这件事上开始的。

袁术、孙坚击败了袁绍派遣过来的周喁、周昕、周昂三兄弟,保证对豫州的一定程度上的控制。意外的是,在这场战役(因为交战的重心在阳城,所以被称为“阳城之战”)中,公孙瓒的族弟公孙越也被卷入其中。公孙越曾经受到公孙瓒的命令与袁术结盟,结果就死于“阳城之战”当中。本来袁绍和公孙瓒的关系就不好,公孙瓒也就把公孙越之死也安在袁绍头上,正式对袁绍宣战。

袁绍和袁术之间相隔天南地北,两者之间没有太多直接的战争。不过当时的形势可谓是两大阵营对抗,公孙瓒、陶谦等人与袁术联盟;曹操、刘表等人与袁绍联盟,两个阵营的对抗均可视为袁绍和袁术之间的对抗。双方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战争,大概比关东联军和董卓集团的战争更加激烈。

比如在袁绍和公孙瓒之间,就爆发“界桥之战”、“巨马水之战”、“龙凑之战”;袁绍和曹操共同击败过公孙瓒、陶谦的进攻;陶谦支持自称天子的阙宣入侵曹操控制的兖州,而后曹操亲征徐州展开报复;袁术令孙坚进攻刘表,导致孙坚战死。刘表反而切断袁术的粮道。袁术北上与曹操进行决战,又被击败转移到淮南地区。

这个时候曹操是袁绍的小弟,孙坚是袁术的小弟,刘备作为公孙瓒的小弟,也可以视为袁术的小弟。两个未来的大佬,一个江东孙氏的开拓者都是二袁的盟友和附庸,无论是出于何种动机,都是站在二袁的立场上互相对抗。而刘表、公孙瓒也算是关东最强大的军阀,也都参与到二袁的对抗中来。所以说评价袁绍、袁术为汉末三国初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也不为过。

两大阵营关系破裂

和关东联军一样,袁绍、袁术为首的两大军事联盟也没有坚持多长时间。毕竟在当时的形势是瞬息万变的,刘表、公孙瓒、陶谦等人也不是真心支持二袁。在初平四年到兴平元年(即公元193年到194年),袁术败于“匡亭之战”,转移到扬州九江,刘表失去了一个强大的敌人,反而陶谦对袁术颇为忌惮,二者关系破裂。

而后曹操二度进攻徐州,老家兖州出现剧变,大部分郡县反叛曹操,或者支持吕布或者保持中立状态。曹操的势力衰败到低谷,陶谦也于同年病死,将徐州托付给刘备。在这两年之间,两大军事联盟互相对抗的局面基本结束,但是袁绍和袁术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缓和,他们之间的嫌隙仍然存在,主要就体现在对徐州势力的争夺上。

徐州刺史陶谦和袁绍曾经是敌人的关系,包括一度寄居在小沛的刘备。而等到刘备接管徐州之后,二者的关系就冰释前嫌。刘备的部下陈登特意派人向袁绍汇报刘备接管徐州的消息,而袁绍表示出的态度也是支持的。这个时候徐州是亲附袁绍的,而对待袁术的态度则是比较冷淡和敌对的。

在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与曹操争夺兖州失败,并且被刘备收容的吕布,暗中与袁术联合。袁术出兵进攻徐州吸引刘备的主力部队,吕布则趁机袭取下邳,从刘备集团手中夺取徐州。相对于刘备而言,吕布更加倾向于袁术。不过吕布和袁术之间是貌合神离,还一度挑衅、挫败袁术。二者的联盟纯属是因为唇亡齿寒的关系。

袁绍和袁术有哪些经历?为何能成汉末最强的两个势力?

在建安三年(即公元198年)曹操消灭吕布,袁术救援无果;建安四年(即公元199年)袁术也无法支撑下去,终于选择向袁绍低头,产生奉袁绍为帝的想法。不过这个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10/216097.html

“袁绍和袁术有哪些经历?为何能成汉末最强的两个势力?” 的相关文章

曹参有何才能?历史上他都有哪些作为?

曹参有何才能?历史上他都有哪些作为?

曹参是西汉时期的当朝宰相,以“萧规曹随”而闻名。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曹参和萧何都是秦朝沛县的县吏,曹参是狱掾(狱曹的下属官员),萧何是主吏。刘邦在沛县起事,就有萧何和曹参的帮助,之后曹参开始了他的征战生涯,他最开始跟随刘邦和秦朝作战,楚汉相争之时,被刘邦派去做韩信的副手,直至天下平...

年羹尧到底在执着什么 为何死都没有向雍正低头

年羹尧到底在执着什么 为何死都没有向雍正低头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一生戎马的年羹尧,为什么宁死都不认错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说起清朝名将年羹尧,大家首先都会想起那充满着恐怖的血淋淋的“血滴子”。它是雍正设立的特务暗杀组织机构,而年羹尧就是“血滴子”的首领,曾用血滴子帮助雍正稳固皇位,残酷地杀掉一个又一个的对头。然...

刘琰: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有名士风流,但为人偏执好斗

刘琰: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有名士风流,但为人偏执好斗

刘琰(?-234年),字威硕,鲁国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琰于刘备在豫州时即开始随同周旋,并于刘备取得益州后受任固陵郡太守。后主刘禅继位,刘琰受封都乡侯,升任后将军兼任卫尉、中军师,再升任车骑将军。建兴十二年(234年),刘琰因怀疑入宫月余向太后祝...

同样都是权臣又是后代篡位 曹操和司马懿有什么不同

同样都是权臣又是后代篡位 曹操和司马懿有什么不同

曹操和司马懿都是权臣秉政,子孙篡位,二人有何不同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曹操和司马懿都是一代权臣,实际上的篡位者。子孙顺利登基。但二人在本质上根本不是同一个类型的人 。二人的道德都算不上高尚,对于曹操和司马懿这样的人来说。道德过于奢侈,成大事不...

李世民在死前并没有处死武则天,是因为什么?

李世民在死前并没有处死武则天,是因为什么?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有句话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唐王李世民可能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的一个小妾,既然成了夺他李家江山的人。武则天,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正统女皇帝,在李世民之后,没有被殉葬,反而与李世民的儿子李治私通,直...

后世是如何评价阚泽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阚泽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阚(kàn)泽(170-243年),字德润,会稽郡山阴县,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大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阚泽少年时家贫,只得向别人抄书,于是博学多闻。汉末被举为孝廉,出任钱塘长,升郴县令。孙权为骠骑将军时,征召他为西曹掾。后官至中书令、太子太傅,封都乡侯。虞翻称其为“盖蜀...

项羽为什么自杀都不愿意过乌江 项羽到底发现了什么秘密

项羽为什么自杀都不愿意过乌江 项羽到底发现了什么秘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项羽自刎也不肯过乌江?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史记》中,司马迁对项羽《垓下歌》作了这样的评价:“力大无穷,时不我待。”司马迁感慨项羽是一代枭雄,可惜他生不逢时,最终在乌江上自尽。许多人看到这一幕,都觉得项羽太冤枉了,他既然能过河而归,为什么要自杀?下面,就让我们来看...

薛奎的一生有哪些成就?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薛奎的一生有哪些成就?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薛奎(967-1034年),字宿艺,绛州正平县人,北宋时期大臣,欧阳修的岳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进士及第,起家隰州军事推官,历任仪州推官、莆田知县、长水知县、兴州知州,迁太常博士。得到御史中丞向敏中举荐,拜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大中祥符...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