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东方朔为何能在皇帝身边毫无拘束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0-20)141

都说伴君如伴虎,但东方朔为何能在皇帝身边毫无拘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汉武大帝即位的时候,汉朝经过了文景之治的积累和休养,国力已经完全摆脱了高祖刘邦建汉时期的贫弱。社会的生产力和经济水平都极大的提高。而汉武帝的雄心壮志远超自己的父亲汉景帝和爷爷汉文帝。文景在位时期推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廉政爱民减轻赋税的政策,让天下得以休养生息。而汉武帝则是利用了国富民强的有利条件,向着西北的匈奴蛮夷远征。汉武帝杀伐果断,手段严厉,很多大臣非常畏惧。但是唯独一人能在森严的宫中嘻嘻哈哈的侍奉着汉武帝却没有遭到杀身之祸,他就是东方朔。

汉武帝即位之后一改文景之治时期的宽松,大力任用能臣酷吏。随着酷吏政治的施行,汉武帝得以加强皇权的集权统治。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上,才能更大程度的保证自己西征的事业不受大臣的阻碍。因为汉武帝的雄心壮志需要大量的能臣辅佐,所以汉武帝选拔了大量的能臣干将来为自己效力。但是汉武帝虽然善用大臣,但是也滥杀大臣。臣子一句话不对或者犯一点小错,汉武帝就大发雷霆杀死他们。有一次汉武帝任用一个大臣当丞相,这位大臣居然害怕得哭了起来,伴君如伴虎,这名大臣宁可向汉武帝辞官还乡保住性命也不敢当宰相。

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绝大多数文臣和武将都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的侍奉着汉武帝。但是唯独东方朔能在汉武帝面前毫无拘束。东方朔的态度堪称放肆。在皇帝面前,他丝毫没有敬畏和尊重。但汉武帝却从未惩罚过他的怠慢和不敬。东方朔进宫当官的方式就非常特殊。汉武帝登基后打算大量任用贤臣。东方朔就给朝廷送了一封自荐信。但是这封信可不简单,当时的书都是用竹筒写的,东方朔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的自我推荐信,在朝廷上,居然要两个大汉抬着他的一堆竹筒才行。

东方朔为何能在皇帝身边毫无拘束呢?

东方朔在信中说自己堪比鲍叔牙管仲,才能超过孔孟,力大无穷才高八尺,一定能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得力助手。这封不同寻常的推荐信引起了汉武帝的兴趣,汉武帝留下这个怪人在宫中担任郎官。东方朔如愿以偿的进了宫侍奉皇帝,但是却没被皇帝注意到。心有不甘的东方朔一直想找机会向汉武帝说明自己的抱负,一次,他看见几个宫廷里给皇帝演戏逗乐的侏儒,就恐吓他们说:你们这群人整天就知道给皇帝卖艺,搞得皇上无心处理朝政,皇帝已经决定处死你们了。这群戏子非常害怕,就去找汉武帝哭诉。汉武帝莫名其妙,唤来东方朔打算问他的罪,为什么要假传自己的旨意。

东方朔一本正经的回答道:我是皇上的臣子,侏儒是皇上的戏子。我的俸禄只有可怜的一点点,侏儒的俸禄却比我多了不少。朝廷中有这么不合理的事情,您觉得妥当吗?汉武帝哈哈大笑,觉得这个东方朔还挺幽默,用这种方式来提醒自己要厚待大臣,就免了他的罪,还把东方朔提拔为了金马门。

东方朔伴随汉武帝几十年,跟着他议政,打猎,参与各种朝廷事务。期间,东方朔尽力用自己的幽默和才智来化解汉武帝的戾气。一次,汉武帝给大臣赏赐了很多肉,但是自己没有亲自来给大臣分配,大臣都不敢轻举妄动。东方朔自作主张拔剑割下一块肉说:天气炎热,不尽快把肉取走就会变质,我先动手了,各位同僚也自便吧。大臣们就纷纷各自取用。汉武帝得知后,审问东方朔为什么敢擅自动手不通报皇帝。东方朔就向汉武帝请罪:东方朔啊东方朔,你切肉不经皇上同意多放肆,拔剑切肉多么勇猛,切肉不多真是廉洁,把肉回家给妻子多么仁爱!汉武帝一听,这个东方朔认错居然还夸起来自己了,被气笑了,赦免了东方朔的罪。

东方朔为何能在皇帝身边毫无拘束呢?

东方朔也不是一直都用嘻嘻哈哈的态度对待皇帝。事关朝廷大事的时候,东方朔从来不含糊。有一次,汉武帝打算造一个上林苑,以便自己打猎度假。东方朔写了一封严肃的劝谏给汉武帝,讲明了这会劳民伤财,而且对天下无一利,只让皇帝一人觉得开心。这封劝谏写得非常深情,臣子的一片苦心体现得淋漓尽致,汉武帝读了之后大受感动。认为东方朔虽然平时毫无臣子的德性,但是心里实际上一直都是个为汉朝江山着想的贤臣。

东方朔当太中大夫的时候,汉武帝的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犯下了杀人的罪过。按照汉朝的规矩,杀人是要偿命的。公主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昭平君生性顽劣不学无术,但是苦于没有教育好,预备了金钱和财宝,打算以后如果昭平君犯罪了,用这些金钱来为他赎罪。汉武帝叹息到:我妹妹就这一个儿子,妹妹死前还特别留下遗言嘱咐我要照顾好我这个外甥。说完,就流下了悲伤的眼泪。汉武帝又接着说:杀人偿命是高祖刘邦定下的法律,自己不敢更改,但自己的外甥性命收到自己已故的妹妹的托付,虽然自己非常痛心,也只能按照规矩办事了。

处死了昭平君之后,汉武帝非常悲痛,大臣们也跟着伤心,但是东方朔却说,贤明的君主杀伐不顾忌近亲骨肉,陛下您能做到,说明您是贤明的皇帝,我为您道喜。汉武帝当着大臣不好发脾气。但是退朝后,汉武帝对东方朔说,我今天刚刚处死了自己的外甥,你却这么给我道喜,你觉得这样是合适的时机吗?东方朔立马跪下:我知道您悲伤,但是过度的悲伤和过度的喜悦都会伤身体,我不看气氛给您道喜是转移话题,不希望您过度悲伤,今天在朝廷上是我说错话了,请皇上责罚。汉武帝知道东方朔是一片好心,就赏赐给东方朔一百匹丝绸。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10/216267.html

“东方朔为何能在皇帝身边毫无拘束呢?” 的相关文章

石崇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石崇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石崇是西晋开国元勋石苞第六子,西晋时期文学家、大臣、富豪,“金谷二十四友”之一。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根据《晋书》、《世说新语》、《耕桑偶记》等文献的记载,石崇跟人斗富时的表现,那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豪”字能表述的。如《晋书·石崇传》中,记载石家的财富,是这样描述的:“财产丰积,室宇宏丽...

明成祖朱棣是怎么开创永乐盛世的?史书如何评价?

明成祖朱棣是怎么开创永乐盛世的?史书如何评价?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那么朱棣是怎么开创永乐盛世的?史书又是如何评价他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

历史上顺治帝对董鄂妃到底有多深情?

历史上顺治帝对董鄂妃到底有多深情?

在董鄂妃入宫之前,顺治已经立过两位皇后。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董鄂妃和顺治相处的时间不长,她既没有显贵的出身,也没给顺治留下子嗣,可是,为什么她却能成为顺治最得宠的妃子呢?我们先来看看董鄂妃有哪些得宠的表现。一是晋升飞速。按清制,入侍宫中往往先从品级最低的答应开...

卢植:东汉末年经学家、儒将,性格刚毅,淡泊名利

卢植:东汉末年经学家、儒将,性格刚毅,淡泊名利

卢植(139年-192年),字子干,涿郡涿县人,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范阳卢氏先祖。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卢植性格刚毅,有高尚的品德。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为郑玄、管宁、华歆的同门师兄。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蛮族叛乱。后与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东观校勘...

崔浩:北魏杰出政治家,太武帝知道他的才能,为何还是将他罢黜?

崔浩:北魏杰出政治家,太武帝知道他的才能,为何还是将他罢黜?

崔浩(381年-450年7月5日),字伯渊,小字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人,南北朝时期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曹魏司空崔林七世孙、北魏司空崔宏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崔浩出身北方大族清河崔氏,智谋过人,时常自比张良。他历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是太...

李商隐的一生是什么样的?经历了什么样的颠沛流离?

李商隐的一生是什么样的?经历了什么样的颠沛流离?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李商隐凭借自身横溢的才华和卓越的创作水平,在逐步走向衰亡的晚唐,把唐诗推向了最后一座高峰,为后世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佳诗名句。但为啥不到知天命年就溘然长逝了呢?是他的人生艰难困苦且不得意啊!(一)才华横溢仕途坎坷李商隐不到...

在曹操五子良将当中 张辽为什么能够入选首位

在曹操五子良将当中 张辽为什么能够入选首位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麾下五子良将里,张辽作为一个降将能够入选,而且位居首位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曹操所谓的“五子良将”和刘备的五虎大将都是后世民间的一个俗称,或者说是演义。这里的“良将”就是指能征善战或者说是勇冠三军。“五子良将”通常是指代曹操时代麾下的五位军事主...

努尔哈赤为什么选中皇太极作为接班人?理由是什么?

努尔哈赤为什么选中皇太极作为接班人?理由是什么?

努尔哈赤的儿子众多,能力不错的也不在少数,那么他为什么选中皇太极作为接班人?理由是什么?实际上皇太极压根就不是努尔哈赤选定的接班对象,他是贵族内部民主选举出来的。一、努尔哈赤原本想把大位传给多尔衮?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68岁,这个时候的皇太极35岁,正值壮年。而多尔衮当时才15岁。说实话,在后金帝国还...

评论列表

Snowy
Snowy
7分钟前

东方朔之所以能在皇帝身边毫无拘束,是因为他具备非凡的才华和睿智,他以卓越的智慧为国家献策、为百姓谋福祉的行为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尊重,史记记载其滑稽善辩,可见他深受人民爱戴与尊敬是理所当然的事!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