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放走了元顺帝,为何朱元璋却没有怪罪他呢?
常言道“穷寇莫追”,对于已经没有翻盘能力的败军之将,选择暂缓己方的攻势来保存实力,有时的确是一种明智之举,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但是世事无绝对,在对手对自己造成致命威胁时,如果选择“放虎归山”,那就的确是后患无穷了,不然也不会有毛主席那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了。
所以穷寇该不该追?要看当时具体的情况,做具体的分析,甚至要考虑很多政治因素,这就要考验将领是否具有高度的处事艺术了,如果处理得好定能让上级刮目相看,处理得不好就很容易弄巧成拙,吃不了兜着走。
出身草莽
徐达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年轻时生活贫困,也许他受够了太多对穷人的不公平待遇,他从小性格坚强,从不向别人屈服。
然而,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他的朋友朱元璋,他们从小就一起长大,因为有着相同的环境和出身,朱元璋回老家征兵时,徐达主动力挺昔日朋友,这个团队一干就是几十年。
不过,不要看徐达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他勇敢而且足智多谋,他平时说得很少,但问题想得很深入,往往能出奇制胜,使敌人一个接一个被击破。
1367年,朱元璋开始筹划北伐元代,为此,朱元璋特地从南京来到开封,亲自部署了“对元战争”最后经过谋划,任命徐达为上将,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25万大军发动了明军北伐。
次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这一年,徐达和常玉春从山东打到河南,再打到河北,7月中旬,徐达率军攻打通州,元代末代皇帝元顺帝携皇室成员逃到开平。
元顺帝逃到开平后,朱元璋没有让徐达和常遇春回南京,相反,他让徐达和常遇春转向西部,夺取山西、陕西和甘肃,当时秦晋大军举重兵抵抗徐达等人。
徐达和常遇春在当地有长达一年的作战经验,在他们的猛烈进攻下,敌方大将李思齐投降,王保保被打败带着仅有的18人逃到了草原上。
草原上的都城是平坦的,周围没有自然地形遮蔽,可以想象,他们没有勇猛的骑兵迎战,徐达攻占这座城市迟早的事。
当时,许多人认为元顺皇帝逃到开平城,这意味着他将被徐达等人杀死或活捉,很多士兵都很兴奋,如果了解要去抓一位前皇帝,谁能保证内心的平静?
反其道而行之
平定西北后,徐达大军两次进入草原,瞄准开平,然而奇怪的是,徐达在这个时候做出了一个非常出人意料的决定。
他命令部下在北部留下一个缺口,负责执行命令的副将军常遇春非常困惑。他说这样很难保证元顺帝不会趁机溜走,没想到徐达回答:“我要的就是元顺皇帝逃走,不被我们抓住。”作为一名副将军,常遇春并不理解徐达的命令,然而,徐达对常遇春的 *** 置之不理。
常遇春非常愤怒,他甚至骂徐达不懂军事,让老虎回了山,但军令如山,常遇春最后只好听从徐达的命令部署安防。
洪武年6月13日清晨,徐达下令从三面涌入,城里的蒙古士兵已不像100年前成吉思汗的士兵那样凶猛,看着徐达杀进来,他们战战兢兢,也没怎么反抗,匆忙逃离了,当然,元顺帝也跟着他们逃走了。
六个月后,元顺帝在应昌逝世,直到在他死之前,他可能都会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可以死在草原上而没有被徐达抓获,他并不了解是徐达故意放他走。其实,这背后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徐达心里明白,但常遇春却不明白。
君臣的默契
常遇春不明白徐达的意思,吵着要向朱元璋评理,不料,常遇春在途中因病去世,但他的书信已经呈上朱元璋,信中说徐达要么别有用心,要么与元代有勾结,不配当之一将军。
但朱元璋得知徐达的处理方式后,却暗暗地点了点头,并没有怪罪他,也就是说,在他心里认可了徐达的做法。
因此,徐达认为朱元璋不该活捉元顺帝这个想法是合理的,只是常遇春没有看透。一代名将徐达虽然出身贫寒,但也很有自己的一套,他不仅作战神勇,而且善于判断人的心思。
而且,徐达放走元顺帝是很有意义的,我们要了解一个新的君主在一个新的王朝中安置一个倒下的君主有多难,如果他被处决,就可能背负一个残酷的骂名,给他一个头衔来支持他,感觉就像安了一颗定时炸弹。
小结:
就事件的结果来看,徐达的处理方式无疑是正确的,不仅没有让朱元璋为难,而且得到了朱元璋暗地里的认可,这其中暗藏着微妙的玄机,如果不是对朱元璋有深入的了解,徐达绝对是不敢冒这个险的。
作为朱元璋的发小,徐达自然是要比那些半路上车的将领更加了解朱元璋,而朱元璋自然也顾及到对方与自己有如此的默契,同时又是从光 *** 娃娃一起玩到大的兄弟,这样的感情基础是其他将领无法比拟的。
徐达虽然生性狂放,但是粗中带细,能够敏感地洞察人心,这也是他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