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芈启到底是谁?他为何要背叛秦国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0-23)130

昌平君芈启在历史上不是很出名的。因为这个人物被人们发掘出来的时候,差不多是近现代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非常肯定地说,芈启不应该是姓芈,而是应该姓熊,叫熊启才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其实是楚国的皇室子弟,他的父亲是楚考烈王,然而楚国的皇室的姓氏应该是芈姓熊氏。

芈姓其实是一个大的家族的总姓氏,后来就衍生出了荆楚等的十八氏。我们听说过,楚国人家族的姓氏包括屈、景、昭、斗、蒍、苏、庄等地的氏,这些全都是芈的衍生品,那么这个熊氏肯定也是了。

如果在东周和西周那个时代,人们尤其是男人们不把氏叫做姓。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是由于姓这个字的概念非常笼统,这个姓它只可以说明你是属于哪个诸侯国的人,然而这个氏也可以准确地说出你位于哪个诸侯国里面的那个家族的人物,平常情况下家族所接受的封地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这个家族的氏。

这么说起来,我们叫昌平君是熊启而不是芈启,不可质疑的是这个男性人物是楚考烈王的儿子,也是楚王负刍的同父同母的亲兄弟。熊启在秦国的时候曾座位丞相一下子十几年,他和吕不韦的地位是一模一样的,这样的情况下,他为什么要背叛秦国呢?

历史的记载有许多相像的地方,这就导致我们可能认为太史公司马迁这位老年人在攥写小说呢,如果你不相信的话,我们可以看看。那个时候楚考烈王熊完还处于太子的时候,他就被他的父亲送到了秦国当人质。不久后由于他的父亲楚顷襄王濒临死亡,黄歇利用这个时候,悄悄地把楚考烈王接回来,继承楚国的王位。

熊完当上楚王之后,就将帮助他的黄歇封为了令尹,赐封号为春申君。一转眼的功夫黄歇就成为了楚国权倾中外的重量级人物,同时成为了后来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本来可以在朝堂上来去自如,但是在这个时候。

李园给黄歇出了一个馊主意,就是让自己的妹妹和春申君黄歇成婚,然后等他的妹妹怀了孩子之后,将他身怀有孕的妹妹拱手送给楚王熊完。在熊完离开人世间之后,李园妹妹所生下的儿子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继承熊完的王位了,这个儿子就是楚幽王。他的生父不是熊完而是春申君,他是最不合适继承王位的人选。

芈启到底是谁?他为何要背叛秦国呢?

这难道和吕不韦接回来的嬴异人回到秦国继承王位的状况是一模一样的?一直到了今天为止,我们都不清楚这个秦始皇的父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我们从历史的资料上也没有办法去找到正确的,唯一的答案。

依据很少的历史资料显示,这楚考烈王根本就不是没有子嗣,他当初在秦国的时候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熊启,也就是后来的昌平君。他其实是秦国和楚国友好关系的结晶。到了楚考烈王该回国的时候,熊完没有带走妻儿。

所以就把妻子和儿子熊启留在了秦国。这个和秦异人会秦朝那个时候,他的儿子秦始皇被迫留在赵国,情形是大同小异吗?唯一不同的是,熊启没有秦始皇的幸运,他从出生到当官,然后当上了相国之位,这一直都是在秦国完成的。这也就是说熊启对于楚国可能没有一点感情,他就只是一个有着秦国和楚国血脉的普通人。

熊启在座上了相国之位以后,差不多在这个位置上坐了13年那么长。在公元前238年的时候,熊启从旁边帮助秦始皇平定嫪毐引起的叛乱,在这之后他就紧接着坐了吕不韦辞官之前的职位。在公元前的225年的时候,熊启在郢陈这个地方和秦始皇对立,这样的事情和吕不韦的比可真是不相上下。

公元前的225年的时候,秦始皇安排大将军李信,带领着20万的人马向南边出发去攻击楚国,期望是能一击必中。这个李信也没有辜负秦始皇的期望,接二连三的获得胜利,还占领了鄢郢,离攻楚成功已经不远了。

就在这个离成功只差一步之遥的关键时候,郢陈没有征兆的突然反叛了。我们没有任何资料显示这李信的战败和熊启的反叛有关系,但是有一点不容置疑,那就是这两个事情发生在同一个时间里,这就不可避免产生怀疑。

为此就有学者对这个事情进行了比较适合常理的推断,当时李信带领的人马在前面攻打楚国,而昌平君叛变以后,就攻打李信的背后,使其腹背受敌,最后失败了。在这件事情以后,秦始皇完全没有把李信杀头或者是株连九族的处罚,那就可以说明,这次的战败,原因不在于李信。

《史记》中提起最后楚国被攻灭,昌平君离开,然后项燕也自杀而死。同时想到了这一年里昌平君造反的事情,不难推测出昌平君帮助项燕,使项燕反败为胜。这就是为什么秦始皇尽管再震怒之下也没有下旨杀了李信的原因。

我们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发掘出的两封秦国军士写给家人的书信中不难看出,在公元前225年的时候,昌平君叛乱的事情千真万确。这个熊启在秦国已经是一上之下,万人之上了,还有一半的秦国血脉,那为什么要背叛秦国呢?这无非就是受到了权力的诱惑。反抗了秦国以后,在项燕的帮助下,熊启成为了新的楚王。

这个原原本本就是一个证据。在秦国已经开始攻打楚国的时候,项燕团队就安排了使者去昌平君熊启所居住地方,向熊启说说这楚国要是灭亡的好处和坏处。而且一直坚持着,要是楚国不被消灭,那么就让昌平君做楚国的王。

熊启原本就是楚考烈王的亲生骨肉,他当楚王,比楚幽王当楚王更是名正言顺,这就让熊启很是心动。还有一点就是,母国要吞噬父国,熊启心里一点都不好受。还有秦国芈姓势力对于楚国的无法割舍,正好推动了昌平君背叛秦国的决心。

芈启到底是谁?他为何要背叛秦国呢?

总结:熊启为了父亲可以背叛待了很久的秦国,这其实也可以说的过去,那是因为熊启孝顺。从血缘关系上来说,熊启原本就是楚国的王子,他拥有着楚国的继承权利,所以这个昌平君熊启背叛秦国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10/216855.html

“芈启到底是谁?他为何要背叛秦国呢?” 的相关文章

秦庄襄王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是如何成为秦王的?

秦庄襄王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是如何成为秦王的?

秦庄襄王亦称秦庄王,秦始皇嬴政之父,战国末期秦国国君。 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秦庄襄王是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他在位虽然仅有三年,但其子秦始皇却消灭六国,完成了秦国一百多年来一统天下的大业。《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那么秦庄襄王到底...

烛影斧声赵光义真的敢杀赵匡胤吗 赵光义到底有什么依仗

烛影斧声赵光义真的敢杀赵匡胤吗 赵光义到底有什么依仗

还不知道:如“烛影斧声”为真,那么,赵光义为何敢杀赵匡胤?他有何依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976年,北宋开宝九年十月,踌躇满志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驾崩,而在赵匡胤活着的长子赵德昭已经25岁,次子赵德芳也已经17岁的情况下,却是赵匡胤的弟弟晋王赵光义登基,成...

崇祯在位时期如此勤政 崇祯算是一个好皇帝吗

崇祯在位时期如此勤政 崇祯算是一个好皇帝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崇祯皇帝真是好皇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历朝历代的灭亡都伴随着一位极其昏庸的帝王,而朱由检则是一个特例。崇祯朱由检十七岁登基,33岁大明灭亡,十七年来勤勤恳恳,勤勤恳恳,日夜操劳,从来没有举行过任何娱乐活动。一个如此勤奋的皇帝,为什么会导致一个帝...

马谡: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得诸葛亮器重

马谡: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得诸葛亮器重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

张松其实是很有才华的,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张松其实是很有才华的,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张松(?-212年),字子乔(字永年为演义混淆,实为蜀中另一位名臣彭羕的字),蜀郡成都人,东汉末年刘璋部下。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建安十三年(208年),张松为益州牧刘璋别驾从事,被派遣至曹操处而不为其所存录,因而怀怨恨。回蜀后,劝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并说璋连好刘备;其...

李嗣本是什么人?他被称为威信可汗是什么意思?

李嗣本是什么人?他被称为威信可汗是什么意思?

十三太保为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李嗣本是唐末五代时的前晋名将,为李克用帐下十三太保之一,在帮助李克用及李存勖父子夺取天下的过程中立下大功。那李嗣本是如何为前晋效力的,为何又号称“威信可汗”呢一,跟随李克用李嗣本原本姓张,出身武将世家,为铜冶镇牙将张...

霍显是什么人?霍光死后她做了哪些事情?

霍显是什么人?霍光死后她做了哪些事情?

霍显,西汉时期大将军霍光之妻。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霍显与人私通的目的不明显,但霍显不守妇道、骄奢放纵倒是真真要了霍家宿命。霍光娶了这样的媳妇,用今天的话说,死了也不瞑目,真是够够的了。如果上天再给霍光一次机会的话,我想他会说,绝不娶此等女人为妻。一、霍光与霍显霍光与霍显不是兄妹而...

唐朝之后长安成为一座废都 长安到底经历了什么事情

唐朝之后长安成为一座废都 长安到底经历了什么事情

唐朝末期的长安经历了什么?为何在此之后长安就成为了一座废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前言:每一个中国人,似乎都对长安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作为十三朝古都,长安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脉络,沉淀了从周朝到唐朝的深厚文化底蕴。长安凭借着它绝佳的地理...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