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储君是由皇帝亲自立的 皇帝想废太子为何那么难
很多人都不知道古代皇帝和太子,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赏识。古代皇帝既然可以立太子,皇帝为什么不能随意换太子?这里边到底有什么事情存在?
在古代,立储君是非常重大的决策之一,在储君确立之后,皇帝想要废除太子是很困难的。比如,刘邦想废除太子刘盈,可以说是煞费苦心,最终还是没能成功,反倒是刘邦自己在戚夫人面前颜面尽失。
再比如,隋文帝起初将杨广立为太子,但是后来,他又想废除杨广,立杨勇为太子。但是,在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后,他不仅没能让杨勇成为太子,反倒是自己命不久矣。所以说,皇帝废除现有太子,另立他人,简直是难如登天。
很多人肯定会感到疑惑,储君是由皇帝亲自立的,既然它是由皇帝设立的,那么,皇帝对太子就应该拥有绝对的权力,废除太子应该很容易才对呀,但是,为什么想要废除太子却是困难重重呢?
为什么皇帝废除太子很困难
1、继承规则难以否定
在立太子时,每一位皇帝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制度,如果想废除太子,那就必须首先否认这一规则。如果你不否认这条规则,你就不能否认你亲自立的太子。
刘邦之所以不能废除刘盈,是因为它是按照“嫡长子制”的规定来执行的。如果刘邦不想刘盈成为太子,他就必须废除“嫡长子制”的统治规则。
然而,这一规则已持续多年,想要否认并非易事,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既然连规则都无法否认,那么,皇帝自然就没有权力废除太子了。
即使废除了这些规则,也很麻烦,比如康熙皇帝废除了胤礽,想要另立他人为太子,这让大家觉得康熙皇帝不想按照“嫡长子制”来选择太子,而是想按照“选贤制”来选拔皇子。
毕竟,在当时的清代,对于王位继承的规则没有明确的要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臣子们决定顺着康熙的心意推荐了八王子胤祀。但是,令大臣们意外的是,对于他们的意见,康熙皇帝却大发雷霆,责怪他们想要结党营私,众大臣真的是不知如何是好啊!
2、打破权力结构是非常困难的
当一个人被封为太子时,皇帝对于大臣们交接东宫是很排斥的,因为他不希望朝廷大臣过早地围着太子转,否则很容易形成一种权力集团。一旦这种权力集团形成,就会与皇帝的皇权发生冲突,损害国家利益。
然而,无论皇帝如何出击,只要一个人被确立为太子,就意味着他是一股潜在的巨大力量。朝廷大臣和王储周围的亲属自然会围着太子,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等到其稳固之后,如果皇帝想更换新的太子,那么,就会损害前太子权力集团的权势利益。届时,大臣们就会携手反对,也就给皇帝重建储君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刘邦在提出换太子的想法时,身边的大臣纷纷提出反对意见,正是因为一旦更换太子,就会损害这些人的权力。站在他们的角度看来,一旦将太子更换为戚夫人的儿子,由于这些大臣和戚夫人的关系都不好,所以,刘如意上台后,他们将来就不会有好结果。
隋文帝想更换太子时,由于隋文帝身边有众多杨广的眼线,当这些人刚得知皇帝想立杨勇为太子时,他们就会在之一时间把情况告诉杨广。而杨广也提前行动,将杨勇杀了,而隋文帝也被害死了。最终,隋文帝不仅未能更换太子,就连命也没保住。
3、皇帝很难坚定他的立场
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次换太子的事情发生,但最终主要是因为皇帝自身的立场不够坚定,才以失败告终的。例如,刘邦想让刘如意成为太子,但最后他自己的立场却不够坚定,一看到大臣持反对意见就开始摇摆不定了。
明成祖朱棣想换太子,他不喜欢朱高炽,所以想立朱高煦为太子。但后来他自己的立场也改变了,他觉得朱高煦过于残忍,虽然朱高炽性格软弱,却有善良仁慈之心。
此外,他还看中了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他认为只有将王位传给朱瞻基,明代的江山才能继续下去,所以明成祖最终还是选择了朱高炽。
结语:为什么皇帝的立场会不稳定呢?一方面,形势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也因为有很多人不断向皇帝传递不同的信息。总之,虽然太子是由皇帝立的,但由于多方面的影响,皇帝很难再更换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