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到底发什么了事情?为何成为多事之秋?
东汉末年,农业生产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直接导致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建立了曹魏政权,而这也标志着东汉的灭亡,以及三国时期的正式到来。
令人感到奇妙的是,就在曹丕篡汉的前一年,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时,一系列重大变故的相继发生直接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在特殊的建安二十四年,以关羽、吕蒙为首的一批历史名人纷纷去世,天下局势也发生剧变。那么,当时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看似普通的年份为何会成为毫无疑问的“多事之秋”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初,刘备率领的大军已经与驻守汉中的曹魏名将夏侯渊、张郃等人相持许久。为了尽早结束战斗,刘备先是派兵袭扰张郃所部,引得夏侯渊分兵一半前去救援,又焚烧守城鹿角,迫使夏侯渊亲自率军救火。正当此时,大将黄忠率兵冲出,一鼓作气将防备不及的夏侯渊轻松斩杀。
五月,曹操见大势已去,只得放弃了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汉中,刘备顺势于七月正式自称汉中王。同样是在七月,早已厉兵秣马多时的关羽趁着刘备称王的气势挥师北伐,将曹魏大将曹仁围困在了樊城。八月,曹操派遣大将于禁率领三万大军救援曹仁,但选择驻扎在低洼处的于禁正好赶上初秋雨季,汉水暴涨,于是促成了关羽“水淹七军”的辉煌战绩,自己也惨遭俘虏,选择了投降。
在这场大战中,和曹操相识三十余年的于禁迫于形势选择投降,而归降曹操不过四年,且堂兄正在刘备麾下任职的庞德却宁死不屈,最终被关羽所杀。英勇忠贞的庞德,成为了建安二十四年继夏侯渊之后又一位马革裹尸的名将。
关羽的强势表现让曹操一度萌生迁都躲避的想法,但没过多久,来自盟友东吴的背叛却导致一代武圣落寞退场。十月,东吴大将吕蒙趁着关羽与曹仁对峙的机会发动偷袭,并在叛将麋芳、士仁的里应外合之下顺利占领了关羽的大本营江陵及周边各地。等到关羽听闻消息匆忙回撤时,东吴早已严阵以待,最终,数月之前才“威震华夏”的关羽就这样被潘璋部下的无名小卒马忠所擒杀。
令人感到诡异的是,就在收复荆州、诛杀关羽后不久,吕蒙便突然染上重病,没过多久便撒手人寰。由于去世的时间紧邻着关羽,民间有一种流行甚广的说法认为这是吕蒙背信弃义招来了报应。值得一提的是,和吕蒙一起参与了袭取荆州作战的孙皎、蒋钦等将领也在同一年因病去世,这让人不禁怀疑或许当时爆发了严重的传染病,这才导致了接触较为密切的数位大将在很短时间内相继病逝。值得一提的是,有着“医圣”之称的汉末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也被认为大约死于建安二十四年。
就在仿佛被厄运笼罩的建安二十四年刚刚过去的建安二十五年正月,一代枭雄曹操也病逝在了洛阳,享年六十六岁。同年四月,曹操身边元老级的名将夏侯惇去世,八月,曾在定军山一战斩杀夏侯渊而名震天下的黄忠驾鹤西去。同样死于这一年的,还有法正、程昱等著名谋士。
综合上述的这些事件,建安二十四年去世的历史名人包括关羽、夏侯渊、庞德、吕蒙、蒋钦、张仲景等等,而第二年曹操、夏侯惇、黄忠、法正、程昱等重量级人物也相继去世。这些人物都曾经在东汉末年的舞台上闪耀光芒,但终究是在相近的一段时间里退出了舞台。
其实,建安二十四年去世的名人中,关羽、夏侯渊、庞德无不是死于战争。如果不是汉中争夺战,夏侯渊便不会被名不见经传的黄忠斩杀;如果不是关羽发动北伐,庞德也不会因宁死不降而遇害;如果不是吕蒙撕毁盟约袭取荆州,关羽也就不会走上穷途末路,被擒获斩杀。因此,一言以蔽之,皆战之罪。
至于吕蒙、蒋钦等人的离奇病逝,瘟疫确实是一个很有可能的原因。据《三国志》记载,早在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时,曹操就曾经因为遭遇瘟疫导致大败,最后不得不烧掉自己的战船以避免疫情扩散。荆楚之地本就温暖潮湿,加上人口流动频繁、古时卫生条件落后,因此古来便被视为瘟疫流行之地。吕蒙率领众多兵马踏足荆土,沿路不免有所杀伤,而尸体正是瘟疫的温床。如此说来,建安二十四年之所以成为“多事之秋”,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战事连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