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杀了魏忠贤之后 明朝为什么不久也灭亡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崇祯和魏忠贤,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明朝是宦官专政比较严重的一个朝代,出现了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宦官,王振、刘瑾、魏忠贤等等。当然,名气比较大的自然是魏忠贤。此人被称作“九千岁”,一个太监的地位仅次于皇帝,以他为中心形成了阉党一派,成为明朝后期党政的主要力量之一。另外他 *** 、滥杀忠臣,在权力无限增大的同时也被扣上了大奸佞的帽子。
魏忠贤之所以能获得如此之大的权利,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天启皇帝的不作为。这位皇帝是一名职业木匠,业余皇帝。整天就知道下车间做木匠活,根本不理朝政,朝堂之上的事情都交给魏忠贤处理,以至于魏忠贤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大太监。都说魏忠贤大奸大恶,那么为什么大明朝在魏忠贤掌权时期没有灭亡,反而是在崇祯皇帝除掉魏忠贤十几年后灭亡了呢?
其实相比于崇祯皇帝,魏忠贤掌权时做的事情,更有利于国家的稳固。大明天启年间后金已经崛起,有这么一位邻居整日虎视眈眈,山海关防线变得极为重要。而魏忠贤是非常支持加固与后金之间的防线的,也舍得出钱出力,更是支持孙承宗、袁崇焕、毛文龙等人在辽东修建城池、购买大量军事物资,此时的后金根本不敢越雷池一步。袁崇焕跟后金打了几仗,更是将六十多岁的努尔哈赤给炮轰成重伤,不治而亡。
辽东用兵、加固城池可以说耗费钱财无数,明朝末期大明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去哪里弄钱呢?魏忠贤很聪明,为了筹集军饷,他开始向江南地区的富商们征收工商税。
明朝末年的江南地区工商业十分发达,商人们自然十分有钱。魏忠贤十分清楚,从贫苦的农民身上根本搜刮不出来多少钱,搜刮急了,说不定能把他们逼反了。还不如向那些富商们下手。
崇祯皇帝的做法,可是跟魏忠贤大相径庭,崇祯皇帝疑心太重,在位十七年内阁首辅就换了五十一个,对于手握重兵的辽东将领自然不会信任太多,孙承宗为他尽心尽力,却屡屡遭到质疑,袁崇焕更是被他无辜冤杀,这也使得原本牢固的宁锦防线一度崩溃。皇太极的军队甚至能打到北京城下,满清因为没有有效的遏制力量而不断的壮大。
袁崇焕被杀之时,所落得的罪名中就有一条是给魏忠贤建“生祠”。袁崇焕的确是做过这件事,但相信袁崇焕并不是心甘情愿的,因为只有给魏忠贤建了生祠,让他高兴,魏忠贤就能保障辽东地区的军饷、物资供应,使得宁锦防线固若金汤。如此特殊的情况,崇祯皇帝就不能体谅一下吗?
另外,崇祯皇帝除掉魏忠贤之后,曾经与魏忠贤敌对的东林党人算是熬出头了。这些东林党人满嘴的仁义道德,做的却是四处为自己谋私利。东林党人大部分是来自江南地区的读书人,在江南都有各自的产业,魏忠贤当初在江南收取工商税,自然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所以魏忠贤下台后,他们怂恿崇祯皇帝不再向江南的商人们征税,反而加重农业税,从已经极端贫苦的农民身上搜刮钱财。这也惹得崇祯一朝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最后大明朝也因为农民起义而灭亡了。
东林党人是一群文人,最拿手的就是道德绑架,动不动就制定一套明君的框框,来约束崇祯皇帝,而崇祯皇帝极其要面子,自诩明君的他自然不愿意轻易得罪东林党人。
但东林党人在治国方面,可以说是误国误民,声势浩大的农民军,因为他们的“纵容”而成为大明朝更大的威胁之一。即便是大明王朝走到了尽头,北京城指日可破,他们也不能用“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来绑架崇祯皇帝不能逃走。
最后,崇祯皇帝明明有跟李自成、满清政权谈判的机会,却还是错过了,明明有迁都南京东山再起的机会,但也错过了。最终只能落个无处可去,自缢身亡的下场。
东林党人以极高的要求绑架别人,自己又做得怎么样呢?其实东林党人多为文官,贪腐极为严重,大部分人都不愿为国效力。在内忧外患之际,崇祯皇帝面对财政困难只能找朝臣们募捐。但国家危难之际那些东林党官员们都纷纷喊穷,没人愿意掏钱。
最可笑的是周皇后的父亲周奎,他可是东林党的代表人物,周皇后希望父亲带头多捐点钱,便悄悄给了他五千两银子,没想到这位国丈大人扣下两千两,捐了三千两,背地里还赚了两千两银子。等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抄了周奎的家之后,发现他们家富得流油,足足有几百万两银子,可见平时有多能贪。
崇祯皇帝自缢前留下遗书说:“诸臣皆亡国之臣”,可见崇祯皇帝对于那些口是心非的东林党人是多么的憎恨。魏忠贤是一个非常实际的掌权者,只要能增加财政收入,只要能巩固边防,稳定民心,他什么事情都能做,根本不在乎名声、面子等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崇祯皇帝却截然相反,大明朝亡在他手里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