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和珅入狱后被抄了家,他的宅邸去了哪里?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1-09)110

和珅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1799年正月,超长待机的乾隆皇帝去世,嘉庆帝几乎是在得到这一消息的之一时间就开始对“二皇帝”和珅开刀,他先是让和珅总理丧事,和珅就这样被困在了宫中,而他得职务也已经被人顶上,随即,关于和珅的二十条罪状就被嘉庆帝宣告世人。

和珅下狱,和第被抄,经过十公主和部分官员的辛苦斡旋,嘉庆帝准许和珅自尽。清历史上最著名的权臣就这样跟着他的主子乾隆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富丽堂皇的和第又去了哪里呢?

和珅入狱后被抄了家,他的宅邸去了哪里?

和珅素来善于理财和敛财,积累了相当惊人的财富,而作为他一家人居住的地方,自然建造怎么舒服就怎么来,怎么奢华就怎么建。可以说,自和第完工之日起,京城中对这座宅子有好奇心的人就不少,后来随着和珅更加的位高权重,甚至皇子们和宗室都想要拥有这座媲美皇宫的宅子,只不过大家也只是想一想而已。

毕竟得到这座宅子,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和珅倒台,更好是被抄家。盼着和珅倒台的人那就多了去了,总起来说,想要和珅脑袋的人大有人在,当然想要这座和第的人也不少,比如乾隆的第十七子永璘,就极为喜欢这座宅子。

要知道这座宅子除去内部的豪华与舒适外,还有很让人羡慕的一点是,这座宅子处在龙脉上。当时的北京城据说是有两条龙脉的,其中之一即皇宫,也就是现在的故宫的龙脉:其二就是后海和北海连线,这是一条水龙,也是龙脉,而和第就建在后海和北海的连线上。

这也是为什么有一种传言认为和珅将康熙帝为孝庄太后所写的中华之一“福”字被和珅搬进了后花园之后,即便嘉庆帝发现了也没有将其搬回皇宫,因为一搬就动了龙脉,作为大清的皇帝,嘉庆自然不会动龙脉,动了老祖宗的根基。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不过,康熙帝的那个“福”字确实是藏在恭王府中,而恭王府就是最初的和第。和第的风水自然是没得说,真可谓是“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而且住在这一带的人大部分都很长寿。

当然,这块风水宝地给和珅带来了数不尽的财富,却没有让和珅长寿,和珅的长寿因子被他自己给作没了,落得个自尽抄家的下场。

和珅死后,和第被嘉庆帝赐给了亲弟弟永璘,当然,永璘只有一半的使用权,因为和珅的儿媳是乾隆皇帝最宠爱的十公主,即固伦和孝公主。因为十公主的关系,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被没有被连坐,而是和十公主继续生活在和第。

和珅入狱后被抄了家,他的宅邸去了哪里?

十公主和永璘算是平分了和第,互不干涉,但宅子本身算是永璘的。因永璘1800年被封为庆郡王,故宅子被称作庆王府。不过这样的王府并非私宅,主人只有居住权,永璘和他的后代拥有庆王府的时间并不长,等到永璘和十公主都去世之后,庆王府整个都是永璘的后代在居住,不过,大约是在永璘去世三十年后,即咸丰初年,内务府将庆王府收了回来,被咸丰帝赐给了弟弟恭亲王奕訢,也因此,庆王府又成了恭王府。

这座宅子不断换主人,而内部的格局、建筑和面积也在不断变化和增加,到了恭亲王时代,恭亲王作为咸丰、同治和光绪年间的三朝重臣,既做过军机大臣,又有议政王的头衔,可以算得上是晚清最为有名的王爷,这里就不说其在政治上的作为了,单就他的权势来说,可以想象恭王府在奕訢的手上又被增加了怎样的光芒。

和珅、永璘、奕訢,恭王府的这三位主人,无论是哪一位拿出来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而恭王府在他们不同人的手上也被赋予了不同的东西,而且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三代主人赋予的厚重,更是清朝由盛转衰的见证。也难怪会有人说:”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奕訢去世后,其孙溥伟袭封恭亲王的爵位,大约十余年后,大清亡了,恭王府倒是成了溥伟的私宅,是个人的财产,但大清都亡了,溥仪后来都被赶出了紫禁城,北京的那些王爷们自然处境也很艰难,所以很多人都将宅邸卖掉,离开北京谋生存,溥伟也不例外。

他在准备离开北京的时候,将恭王府卖给了教会,当时还卖了四十万大洋的好价钱。到了1935年,辅仁大学用百余根金条将恭王府旧址约百余亩地做司铎书院,四年后,司铎书院迁往恭王府北部新建的大楼,而恭王府则改为大学女生部。

和珅入狱后被抄了家,他的宅邸去了哪里?

至于建国之后,恭王府更是频繁更换主人,很多单位都曾进驻过恭王府。如此频繁的更换主人,换来的是人们对恭王府的不合理使用和肆意破坏,建国之后的恭王府早已不是当初奕訢时代的恭王府,更不是永璘时代的庆王府和和珅时代的和第,只不过它的庞大和总体格局依旧让世人炫目,据说《红楼梦》中贾府的原型就是这个恭王府,具体是不是真的,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倒是可以看出恭王府的赫赫名声。

也因此,建国之后,恭王府得到了重视,尤其是周总理,他不仅亲自视察恭王府更是在临终之际仍旧记挂着恭王府的对外开放,当初康熙的那个“福“正是周总理视察恭王府的时候,工作人员在后花园的山洞中发现的,因此有了”中华之一福“的称号。

想要将恭王府开放,必须做好搬迁和修缮工作,这样的工作自然很需要时间,也因此,到了1988年,恭王府的花园才对外开放,而又过了二十年,恭王府才真正完全对外开放,恭王府的开放意义非凡,它是之一座对外开放的清代王府。

漫步在恭王府中,依稀能够看大清由盛而衰的印记,或许其中属于和珅的印记已经少之又少,但不得不说,正因为和珅的存在,才有了这座著名的恭王府。和珅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建起来的宅邸居然成了王府,而且被世人记住的名字是恭王府而不是所谓的”和第“。这也算是和珅的幸运,他临死什么都没有留下,倒是留下了这样一座宅邸。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11/219802.html

“和珅入狱后被抄了家,他的宅邸去了哪里?” 的相关文章

朱标作为太子却能手握重权 朱标哪里来的那么大的权力

朱标作为太子却能手握重权 朱标哪里来的那么大的权力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标为什么作为太子可以手握重权?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也是明朝的太子。成为太子之后他的权力日益变大,朱元璋也没有打压,甚至发展成了明朝最有权势的人。甚至放眼整个中国历史,都是少有的权力最大的太子。那为什么他会拥有这么大的权力?...

张辽和张郃都投降曹操 两人的官职为何完全不同

张辽和张郃都投降曹操 两人的官职为何完全不同

张辽投降曹操,只被封为中郎将,张郃为何被封为偏将军,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武将投降之后享受的待遇,跟武将投降前的名气,武将投降后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张辽和张郃在投降曹操之前,分别是吕布和袁绍帐下的大将,因此张辽和张郃在投降曹操之后,都受到了曹操的...

孙恩:东晋末年起义军领袖,是中原海寇之始

孙恩:东晋末年起义军领袖,是中原海寇之始

孙恩(?-402年),字灵秀,琅琊临沂人,汉族。东晋时期五斗米道士、起义军领袖,中书监孙秀之后(晋书言孙恩为孙秀之族,未说明是嫡系还是旁支)。 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琅琊孙氏,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世奉五斗米道 ,是永嘉南渡世族。隆安三年(399年),起兵...

九子夺嫡雍正艰难上位 雍正的8个兄弟是如何阻挠的

九子夺嫡雍正艰难上位 雍正的8个兄弟是如何阻挠的

对清朝的九子夺嫡,雍正上位的艰辛路,8个兄弟是如何阻挠他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如果你们要是问我大清历史上同一个生母但关系最不好的一对兄弟是谁的话,那不用多说一定就是胤禛和胤禵了!我们都知道其实这两位阿哥的母亲都是德妃,按道理来讲他们两个人之间应该比和别的皇子更亲...

庞统: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深得刘备器重

庞统: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深得刘备器重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庞统初任郡功曹,后跟随周瑜,被周瑜任以大事 ,周瑜逝世于巴丘,庞统为其吊丧至东吴,与陆绩、顾劭、全琮等人结交而还。南郡借给刘备后,从事署理...

朱元璋对朱棣没有怀疑吗 朱元璋为何没有采取行动

朱元璋对朱棣没有怀疑吗 朱元璋为何没有采取行动

对朱元璋知晓朱棣的野心吗,为何不除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此后这个出身贫贱的帝王,在其执政的三十一年里相继实行了一系列维系王朝统治、加强皇权的措施。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这一系列明初大案的发生,无不是朱元璋为后来者...

吕凯: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他最终被谁杀害?

吕凯: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他最终被谁杀害?

吕凯(?~225年),字季平,永昌郡不韦县(今云南保山金鸡)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初任永昌郡五官掾功曹。章武三年(223年),建宁太守雍闿反叛,投降吴国,吴国任雍闿为永昌太守,吕凯闭境抗拒雍闿。建兴三年(225年),丞相诸葛亮南征,表奏吕凯功劳,任...

历史上元稹的才华怎么样?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元稹的才华怎么样?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讲到元稹,世人大多乐于盯着他的情史说事,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先从一首诗说起:《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首诗所描写的意思,应该不用多做解释,尤其是诗的前两句,仍然是现在很多年轻人花前月下时吟出的高频诗句。那么,今天就来说说这首诗...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