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宁铁骑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是什么由来
你们知道关宁铁骑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
关宁铁骑与孙传庭的秦兵、卢象升的天雄军并称明末三大军,出现在《大明风华》中显然是不对的。所谓关宁铁骑,其实就是指祖大寿麾下,以3000蒙古骑兵为核心组建的骑兵部队,其中“关”指山海关, “宁”指宁远。这支军队人数虽然不多,但战斗力相当强悍,乃是明末能与后金的八旗军正面交锋的绝对精锐。
“关宁铁骑”的由来,祖大寿组建的可能性更高
关于“关宁铁骑”的由来,目前还有一定争议,其中有说法认为是祖大寿一手组建,另有说法认为是孙承宗所建,成型于袁崇焕时期,个人更倾向于之一种说法。
根据《明档》记载,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前后,大约有十万多蒙古部落归顺明廷,被安置在锦州附近,辽东的将领于是从中招募了大批精壮充做家丁,时任锦州总兵的祖大寿更是直接将部分蒙古人整编为降夷左右营,以蒙古部落首领为将,从而组成了一支由祖大寿直接指挥的精锐军队,人数3000人左右,所谓的“关宁铁骑”便是以这支部队为核心组建的。
此外,《明季北略》也明确记载了祖大寿收降夷为家丁,组成军队的事情。《明季北略》还明确给出了降夷的定义:“降夷者,山北近辽阳人,中国之外为降夷,降夷之外即清地,夹处两国间,故辽东呼为夹道之人,近为清朝所逼,归附中国,称降夷,俱控弦习战之士。”
结合关宁铁骑最终的归属,个人认为关宁铁骑应该就是以降夷家丁为主要战斗力的一支家族化军队,而袁崇焕在担任蓟辽督师后,并没有来得及对关宁军队进行调整,因而这支军队一直都是以祖大寿为首,而吴三桂手中之所以也会有关宁铁骑,则源于其父吴襄与祖大寿的姻亲关系。
关宁铁骑的主要战绩,皇太极曾给予高度评价
关宁铁骑与普通骑兵的作战方式略有不同,其冲锋时会先使用三眼铳进行射击,接战之后则将三眼铳作为狼牙棒进行抡砸。如此一来,敌人会因远程打击而难以维持阵型,进而被骑兵强大的冲击力冲散。关宁铁骑的主要战绩则有以下两次:
1、宁锦之战。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刚刚继位不久的皇太极率兵发动宁锦之战,一方面是为了替努尔哈赤复仇,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破坏袁崇焕经略辽东的计划。面对后金的进攻,明军故技重施,以城墙上的大炮轰击敌军,阻止敌军贴近城墙。就在后金军队冲过开阔地,即将进入大炮死角的时候,炮火硝烟中突然杀出一支骑兵,马上士兵手持三眼铁铳,离八旗军百八十米就开始射击, *** 如狂风般向八旗军扫来。八旗军还没等明白过来,明军已经冲到近前,把三眼铁铳调过来,抡起如铁锤似的枪把便向后金军头上砸来。经过一天激战,皇太极见清军损失惨重,只得下令撤军,这是皇太极之一次见识到关宁铁骑的威力。
2、己巳之变。崇祯二年(1629年)秋,皇太极在明朝关宁防线难以攻克的情况下,率军绕道蒙古突入内地,一路势如破竹杀奔京城,袁崇焕得知后督祖大寿、何可纲等率领骑兵,亲自疾驰入关、保卫北京。十一月二十日,八旗军对北京城发动进攻,而广渠门外便是袁崇焕、祖大寿等率领的关宁铁骑。双方在广渠门外激战四个时辰,八旗兵最终因支撑不住而退却,皇太极再一次败在了关宁铁骑手中。后来,后金退兵时,皇太极命堂兄阿敏善后,但随即被祖大寿击败,关内四城尽复,史称“遵永大捷”。
之后便是崇祯四年(1631年)七月的大凌河之战,此战祖大寿虽然战败,但对于关宁铁骑,皇太极还是给予了高度评价,《满文老档》记载,“明人善 *** 兵,尽在此城,他处无有也”。
关宁铁骑的结局,一分为三大部降清
崇祯八年(1635年),祖宽、祖大乐带领以降夷家丁为主的部队入关剿匪,祖家军的善战之名至此开始在关内流传,到崇祯九年(1636年)时,有人开始以“关宁铁骑”称呼祖大寿所率领的祖家军。
袁崇焕死后,由于关宁铁骑是属于祖大寿的私人军队,皇帝和朝廷很难指挥的动,于是这支部队被一分为三,一部分依旧归祖大寿指挥,一部分划归吴三桂指挥,另一部分则被调入关内,镇压农民起义军。
1、祖大寿部。袁崇焕死后,祖大寿被任命为辽镇总兵官,成为了辽军方面的军事首脑。此后,祖大寿率领的关宁铁骑驰骋在了辽东战场。直到大凌河之战与松锦之战之后,祖氏家族大部投降清朝,祖大寿率领的这支家族式军队也就此归顺了清廷,成为了汉八旗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吴三桂部。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与祖大寿乃是姻亲关系,因此同属于祖大寿军事家族内的一员。当祖大寿于松锦之战投降于皇太极后,吴三桂即成为祖家军在明朝辽军方面的代表,其属下同样有部分关宁铁骑。但在李自成诱降吴三桂不成后,这支部队随同吴三桂一起降清,并一直在吴三桂麾下效力,是吴三桂的主要战力。
3、第三部分。这部分关宁军队被调入关内,镇压农民起义军,而随着时间推移,这支部队最终被消耗殆尽,消失在了历史当中。
不过,由于史料繁杂,目前关于“关宁铁骑”战斗力的争议较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明末军队腐朽严重的情况下,关宁铁骑即使战绩不佳,但与其他明军比起来,战斗力已经算是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