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燕国是战国的七雄之一,为何却很没有存在感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1-14)140

燕国是周朝时期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战国七雄之一。燕国国祚八百二十二年,在诸侯列国中始终处于中下游地位。燕国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为何燕国始终不能强大,最终被秦国所灭?

战国时代的历史可以说是华夏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最不可缺失的一个时代,这是一个乱世纷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空前爆炸的时代,在这一个时间段内,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同时各个国家之间的发展方式也是层出不穷,因此,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文明发展进程当中,比较具有研究价值的一个时代。

战国时代,不仅有像秦国这样成功的国家,对我们后世历史发展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一些失败的诸侯国,它的发展进程也对我们有着一定的启示和警醒作用;例如盛极而衰的魏国,一直大而不强的楚国,昙花一现的赵国,还有富裕而强大的齐国,以及坚持谋术的韩国等等。

如果说起战国时代比较落后又比较矛盾的国家,那么燕国一定是排在前列的。在后来人的研究当中,对于燕国这个国家可以说是批判不断,不过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燕国在一直以来的发展过程当中,确实是出现了太多的矛盾和漏洞。

也正是这些漏洞,让燕国在整个战国时代里没有吞并任何一个小诸侯国,虽然位居战国七雄之列,但是地位甚至都不如宋国、卫国这样的小诸侯国来的重要,即使与中山国这样的中等诸侯国进行对抗,都没有获胜的把握。燕国想要平息与中山国之间的矛盾还需要魏国在背后为其撑腰,由此足以见识到燕国在发展进程当中的弊端有多么大。

说起燕国的迂腐,想必大多数人都是略知一二的,单从荆轲刺秦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一些,在那样的历史时间段里,在那样一个秦国占据压倒性优势的发展进程中,燕国想要通过一个刺客、一把匕首就改变天下局势的发展,这一定是荒谬的。

那个时候的燕国,也已经完全的成为了太子丹本人思想体系的一种工具,已经不能够以一个国家自居了,而之所以燕国会落到最后这样,将身家性命全部压在一个刺客身上的结局,与它在四个方面的迂腐发展有着直接必要的关系。

反复无常的邦交之道,先合纵后连横

之一个就是它反复无常的邦交之道,燕国在邦交策略上面的迂腐,主要体现在它与其他诸侯国的态度上,尤其是在面对合纵这一战略性决策的态度上。

在战国中后期的时候,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骤然崛起成为最为强大的国家,使战国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在这时,山东名士苏秦倡导六国合纵,共同对抗秦国的进攻和崛起。

此时,苏秦在游说赵国失败之后进入燕国,提出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观点:燕国是“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意思是燕国并不能够很好地体会到秦国对于它的威胁,只是把目光投向于与它相邻的赵国身上,完全忽视了秦国的崛起对于它的发展的影响和它生存的影响。

不过好在经过苏秦这么一说,当时的燕文公很快的就反应了过来,随即由燕文公牵头的六国合纵才有了最初的雏形,山东六国也正式地站到了统一的战线上对抗秦国。但更加戏剧性的是,在不久之后,燕国就立即退出了合纵政策而与秦国连横去了,重新回到了“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的迂阔的老路上去。

再后来燕国的邦交是更加的反复无常,并最终获得了“燕虽弱小,而善依附大国”的口碑,就是说燕国这个国家虽然本身发展并不是十分的强大,但是它毕竟是一个大诸侯国,也是一个更具有文化底蕴的老牌诸侯国,它向东依附于齐国,则齐国强大:向西依附于秦国则秦国强大:向南依附于起楚魏,则楚魏强大,所以燕国就在这些国家当中迂回着,可以说真正的是在夹缝中生存,但燕国却自得其乐,丝毫不知这种反复无常的邦交对其生存的影响。

战国时期,燕国的摇摆主要表现于对遥远的大国,也就是楚国和秦国时敌时友的态度上,但却对两个历史渊源深厚的邻国,齐国和赵国刻意的为敌,这种邦交咋一看很像是秦国所奉行的远交近攻,似乎是非常英明的强国帮教战略。

但是遗憾的是,燕国并不是像秦国那样的强国,也不是一个自觉要统一天下的强国,其如此反复无常的邦交,只不过是为了践行迂腐的王道精神,同时体现的也是作为老牌诸侯国的贵胄情节,表现出来的是对于赵国这种新兴地主国家的蔑视。

燕王哙效仿尧舜禹实行禅让制

第二个则是它企图实行禅让王位的胡作非为,燕国在任用苏秦首倡合纵之后,在诸侯国中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偏偏在这个时候,燕国发生了一次令人不可思议的政治事件,从而导致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亡国危机,这件事情就是燕王哙实行的禅让之事件。

从称谓上看,燕王哙是没有谥号的,在古代历史上没有谥号的君主只有两种,一个是亡国之君,一个便是丧乱之君,很明显燕国的亡国之君并不是燕王哙,而他却并没有得到谥号,只是因为这个燕王哙已经丧失了获得谥号的宗庙条件。

究其本源就是因为他,在战国这样的大争之时效仿古时的尧舜禹实行禅让制,企图将国君之位禅让给丞相子之,造成了严重的内乱,并且持续了五年之久,这是燕国历史上最荒诞的一次亡国危机,也是影响更大的一次亡国危机。

燕王哙的这种禅让这想法,可以说是非常的可笑,战国时代是一个天下大争的时代,是一个要靠实打实的实力去竞争的时代,一个君主想要明传后世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功绩。

可是燕王哙想让自己成为圣王,想让自己名垂后世的办法却是效仿古代的尧舜禹,他并没有想过如何去搜揽人才变法强国,也没有想过怎样改善燕国固守王道的政治传统,反而是把目光投向了上古时期。

在其看来,尧舜的评价之所以比大禹要更好一些,究其本源就是因为尧舜实行的是禅让制而大禹却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因此,如果他想要名传后世的话,则必须改变世袭制的现状而实行禅让制,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惊讶于燕王哙的脑回路了。

而经历了这次事件的燕国则是更加的一蹶不振,甚至在齐国的趁虚而入当中失去了很多的财富和土地。

燕国是战国的七雄之一,为何却很没有存在感呢?

燕国固守王道政策,没能够消灭齐国

第三个方面,我们来看一下它对待已经快要国破的齐国的迂腐对策。我们知道燕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变法便是燕昭王乐毅变法,在那次变法当中燕国陡然强大起来。

而燕昭王也是一个比较励精图治的君主,手下的名将乐毅又是千古难得的奇才,在这俩人的主导之下,即便联合其他的五个国家共同进攻齐国,由乐毅带领燕国军队作为联军的主力,而当时齐国也确实是引起了天下共愤,邻居攻打齐国可以说是势如破竹。

但是奇怪的是,乐毅最开始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打下了齐国将近七十座城池,可是到齐国只剩下寂寞等两座小城的时候他却久攻不下,直到最终在黄金台被更换,他都没能够消灭齐国。

难道真的是因为齐国的那两座小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在于,燕昭王后期的时候对待齐国又重新回到了那种迂腐的王道政策上面去了。

他不希望通过战争的方式去倾吞一个诸侯国,在王道政策的影响之下,他是反对这种强制性的压迫的,他更希望去做一个天下归顺、诸侯心甘情愿臣服的太平天子,而不是像秦始皇那样通过铁血的手腕一天统下。

因此后期的时候,久远的王道政治传统还是影响了燕昭王的判断和认知,那种做天下圣王的念头又重新再去心中扎根,所以其实乐毅并不是不能够消灭齐国,而是燕国君主的认知和策略不允许他去消灭齐国。

到了后来的燕惠王更是如此,燕惠王此人不仅是固守王道,政治传统无法改变,他对于自己臣子也是相当的忌惮,所以才会担心乐毅功高震主,而在黄金台更换将领导致燕国的伐齐功亏一篑。燕国也就失去了战国时代更大的一次机会,到田单使用火牛阵一举复国之后,燕国短暂的辉煌就此结束,他又重新回到了曾经那种一蹶不振,落后腐败的发展道路上去了。

这其实是燕国发展进程当中非常大的一个遗憾,如果燕昭王和燕惠王能够放弃固守王道的想法,如果他实行的策略能够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那么相信燕国是可以消灭齐国的,甚至有可能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间段内改善它一直以来的基本政策,从而让燕国在乱世中崛起。可是历史是不允许我们去假设的,燕国也从来都没有想过要跳脱出王道的控制范围。

燕国对赵国的错误政策

第四个方面,我们来看一下他对赵政策上的迂腐,在整个战国时代,燕国对外邦交的矛盾焦点都集中在赵国身上,除了燕昭王对齐国复仇的时期,燕国的斗争轴心始终是对赵作战;燕国纠缠挑衅赵国的危害,几乎当时所有在燕国的有识之士都曾剖析过,也曾经反对过;但是燕国对赵国的挑衅却始终没有改变,这是燕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非常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

苏代就曾经说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十分简明扼要的强调了燕国对赵国政策的错误影响,苏秦也曾经苦口婆心地劝说过,可是在燕惠王之后,赵国与燕国之间又走回了曾经的老路,燕国没有任何理念的支撑,也没有任何制度的要求,但就是死死地咬住赵国不放,哪怕到了燕王喜阶段,燕国已经贫弱到了极致,可是依旧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赵国,丝毫不顾及赵国灭亡之后的后果。

在燕国看来,能够赢得一次对赵战争的胜利,就足以让自己名垂千古了,但是燕王喜不知道的事情是,秦国之所以一直没有直接的发动对燕国的战争,那就是因为赵国横亘在秦国和燕国之间,就如同我们上文所说的那样,秦国发动对燕国的作战则是千里之外的事情。

可是燕国对赵政策的不确定,却是百里之内的忧患,一旦赵国灭亡,燕国必定首当其冲。可是唇亡齿寒如此简单的道理,燕国的历代国君却是如何都想不明白;甚至只要在燕国反对过对赵作战的人,都受到了迫害,比如说昌国君乐闲就因为便反对对赵国战争而被迫逃离燕国,大夫将渠反对对赵作战却被燕王一脚踢翻在朝堂之上。

到了后来,朝臣们也渐渐地不再执着于对赵策略对错,尤其是到剧辛事件发生之后,当时剧辛相应燕王喜的号召,率军攻打赵国却遭遇了巨大的失败,其本身也战死沙场。而自此之后,燕国是更加的一蹶不振,再后来,赵国被秦国消灭,秦兵旦暮渡易水也消灭了燕国。

燕国是战国的七雄之一,为何却很没有存在感呢?

纵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历史来看,燕国它并不是一个从本质上就弱小的国家,如果它从基础上就弱小的话则不可能成为战国时代唯一一个留存的西周开国诸侯,也不可能拥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成为战国时代历史地位最为深厚的国家,它的落后完全是因为它在邦交上面和发展政策上面的迂腐所导致的。

在政治发展上,燕国固守王道策略,在邦交的外交策略上又反复无常,先合纵后连横;在选择盟友方面它又固执的遵从着它作为一个诸侯大国所谓的骄傲,不屑于与魏国、赵国这样的战国时期新兴的诸侯国联合。

而在军事方面又不会富国强兵,甚至不会招兵买马去建设军队,以至于在最后的时候,为了解决王国危机只能将整个国家的命运压在一个刺客身上。对于这样的一个诸侯国,真的是想要同情都找不到同情的理由,因为其他的国家虽然灭亡了,但他们至少努力过,可是燕国一直都在任性妄为的纵容着自己的过错,试问这样的国家可能不灭亡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11/220674.html

“燕国是战国的七雄之一,为何却很没有存在感呢?” 的相关文章

诸葛亮长得好看气质又好 诸葛亮为何会娶黄月英

诸葛亮长得好看气质又好 诸葛亮为何会娶黄月英

还不知道:诸葛亮英俊潇洒,为何娶“丑女”黄月英为妻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各路诸侯蜂拥而起,割地称王。彼时,中原大陆上战火纷纷。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也是涌现出了不少惊世之才,如群星闪耀星空。很多人在阅读过《三国演义》之后,对其...

刘章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有何种作为?

刘章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有何种作为?

刘章是齐王刘肥的儿子,吕后称制期间被封为朱虚侯。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刘章后因诛诸吕定天下之功,被封为城阳王,城阳王国治所在山东省莒县,笔者正好是莒县人,有机会瞻仰城阳王刘章的相关历史遗迹,感受浩然长存的英雄气概,以成此文。朱虚侯年二十,有气力,忿刘氏不得职。尝入侍高后燕...

褒姒与周幽王之间有何故事?有什么关于褒姒身世的传说?

褒姒与周幽王之间有何故事?有什么关于褒姒身世的传说?

褒姒[bāo sì],周幽王姬宫湦第二任王后,太子姬伯服的生母,周平王姬宜臼的后母。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唐代诗人胡曾写过关于褒姒的诗篇:“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烽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褒姒也是大魔王灭敌国,抢来的小白兔。周幽王,姬宫湦,姬姓,名宫湦又...

有哪些与简雍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简雍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简雍(生卒年不详),字宪和。涿郡人。本姓耿,而幽州人将耿说成简,便改为姓简。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刘备帐下谋士。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简雍年少时便与刘备相识,后随其奔走。常作为谈客,往来使命,刘备围成都时,简雍劝说益州牧刘璋投降。不久,官拜昭德将军,地位次于麋竺。简雍擅于辩论...

董和: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清贫俭约,深受爱戴

董和: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清贫俭约,深受爱戴

董和(生卒年不详),字幼宰。南郡枝江县人。东汉末期蜀汉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董和率家族西迁。在刘璋手下相继担任牛鞞、江原县长及成都县令,任内以身作则,改善了崇尚奢华的风气。后迁任益州太守,与少数民族相处融洽,深得他们的爱戴。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攻取...

刘备临死前真的想对诸葛亮下手吗 实际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刘备临死前真的想对诸葛亮下手吗 实际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对刘备临终前,到底有没想过除掉诸葛亮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一个草根阶层出生的汉室宗亲,坚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卖草鞋的一步步成长为蜀汉的开国之君。他为践行桃园结义同生共死的诺言,不顾蜀汉上下群臣的反对,率倾国之兵伐吴,为二弟关羽报仇雪恨。时运不济,演义...

王浑:西晋时期名臣,曾配合镇南将军杜预灭亡东吴

王浑:西晋时期名臣,曾配合镇南将军杜预灭亡东吴

王浑(223年~297年),字玄冲,太原郡晋阳县人。魏晋时期名臣,曹魏司空王昶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王浑早年为大将军曹爽的掾吏,高平陵政变后,循例免官,出任怀县县令、散骑侍郎等职,袭封京陵县侯。西晋王朝建立后,加号扬烈将军,历任征虏将军、东中郎将、豫州刺史等职,积...

都是一方霸主 曹操为什么对孙权如此佩服

都是一方霸主 曹操为什么对孙权如此佩服

对曹操为何那么佩服孙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12年,曹操为报赤壁战败之仇,亲率大军40万与孙权对峙于安徽省濡须口。可是曹操看到孙权兵船上刀枪耀眼,防守森严,士气旺盛,找不出一点儿破绽,于是发出了他那句著名的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的感慨传到了长子曹丕耳...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