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文皇后留下了什么遗言?她为何不愿与皇太极葬在一起?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孝庄文皇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孝庄是个奇女子,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
单看她的成长路径,没有半点先天优势:出身只是侧福晋,嫡福晋早有姑姑哲哲;后被封庄妃,却是妃中排位靠后的,连蒙古遗孀娜木钟都在她之前;虽然很早就进入后宫,但是宸妃海兰珠出现以后,竟然后来者居上;生下了福临,可是年纪太小了,非嫡非长,几乎没有可能继位,除非意外发生。
同时,孝庄也是改变了清朝历史走向的女子。
顺治继位那会,面临的压力谁都知道,摄政王多尔衮觊觎王位、反清复明势力、南明政权等等,虽说这些事件孝庄不可能直接参与,但作为小皇帝母亲,没有两把刷子和手腕,是断然支撑不住的。
直到后来康熙继位,面临着四大辅政臣,其中鳌拜还颇跋扈,这时再也没人敢抹杀孝庄的贡献了。
一说孝庄,必须提多尔衮,这几乎是绕不开的话题,只因为他俩之间的“绯闻”太有名,野史传的有板有眼,说法还合情合理。
就问多尔衮为什么在杀了政敌豪格以后没有篡位?一定是有什么因素制约着他,许多人就会猜测,是不是孝庄用感情制衡。
当然了,一切都只是猜测,肯定要有些其他佐证,来使得猜测更加可信。孝庄临终一遗言,在人们看来,就成了“佐证”。
《清史稿》记载,孝庄临死前,对着孙子康熙说“太宗已经下葬很久了,千万别为了我而惊扰他。更何况,我舍不得你们父子,就把我葬在你们父子陵墓附近陪伴吧。”
简短总结,孝庄不想和皇太极合葬。
清代,皇后与皇帝合葬,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即便某位嫔妃生前不是皇后,死后被追封为后,依然需要与丈夫合葬。同时,合葬一事也并非全凭意愿来,而是有着严格规制的,例如乾隆嫔妃特别多,宠爱的也特别多,可是最后能葬在一起的也只有个位数,活着的弘历不得不早早伤透脑筋安排爱人们的去出。
但是孝庄与人不同,不仅亲自拒绝在他人看来是巨大荣耀的事,还违反了祖宗制度。
康熙并没有对祖母得遗言进行充分理解,在他看来,这事怪的很。
康熙没有将孝庄遗体运到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这是遵从遗嘱的表现。但康熙也并未打算让祖母就近葬了,而是放到京城东方的东陵,并且命名“暂安奉店”,一个暂字,出卖了皇帝心思“我也拿不准,让我再想想”。
哪里是他拿不准,当时谁都猜不透个中玄机。口口相传下,竟然流言四起,认为“孝庄曾下嫁多尔衮,所以没有颜面见丈夫了”。
而孝庄到底有没有下嫁?使流言甚嚣尘上的,还是来自前明一个人,名叫张煌言的明末遗民,在他的《建夷宫词》中,频繁出现“慈宁宫里烂盈门”,“太礼恭逢太后婚”。但是平心而论,慈宁宫是什么场景,一个宫外人又如何知晓?张煌言其人的身份,就注定是有立场的。
在他之后,更多人的坚信,孝庄就是下嫁了,可推测基于的,不过是他人的推测罢了。
康熙去世以后,雍正妥善的处理了孝庄的丧事,完全依照她生前遗言,就近修建陵墓,到这里,太皇太后才真正长眠。
我们跳出多尔衮与孝庄的传闻,有一件事其实非常奇怪,为什么当孝庄说出“我不想与丈夫合葬,我想陪着你们俩”时,所有人都疑惑了呢?难道就没有可能她心中真实想法就是如此?
绝对有可能,只是当时的人出于时代局限不相信,后人出于猎奇不愿意相信。
在当时的人看来,妻子以丈夫为核心,嫔妃以皇帝为天地,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容置疑与犹疑。
但也正像上面我们说过的,孝庄是改变清朝命运的女子,她更是引领时代的人。在经历过嫔妃生活、太后生活,视野从后宫放到前朝,主题从相夫教子,变成政治家常,当初那个并没有分给她多少爱恋的丈夫,真的还是那么重要吗?
后记:
说到合葬,有个趣事。乾隆有一爱妃,生前感情很好,但是临到她去世,皇帝突然发现,和自己合葬的名额不多了!因为之前没有规划好,有的嫔妃死掉了直接先放到合葬陵墓,断然没有再抬出来的道理,只剩下两个空缺,却一个要给皇后,另一个给未来天子母亲(令妃)留着。怎么办呢,乾隆对这个爱妃特别愧疚,遂在妃园的基础上大兴土木,给她扩建了陵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