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政权曾坐拥半壁江山,为什么很快就撑不住了?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弘光政权祯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崇祯在煤山自杀。五月十五日,在南京的明朝官员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年号为弘光,弘光政权坐拥大明半壁江山,却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就丢了江山,党争是其中重要重要的原因之一。
1。福王、潞王继统之争
崇祯死后,由于他的三个儿子都未能逃出,因此皇位的继承者只有福王和潞王最适合。福王与崇祯的血缘关系更近,潞王则贤明。
由于东林党人与福王的父亲朱常洵有过节,因此东林党人强烈反对福王继位。
当时的兵部尚书史可法做事不够果决,导致皇位继承人迟迟未能落实。
凤阳总督马士英提出了折衷办法,就是立桂王,由潞王任兵马元帅。这一建议得到了大多数官员的认可。
但是福王的太监卢九德秘密联络江北四镇的武将,准备以武力拥立福王。马士英也迅速调整策略,转而拥立福王。
五月三日,马士英等人联合江北四镇的将领拥立福王监国,五月十五日,福王登基为帝。
2。内阁之争
弘光政权成立后,史可法和马士英都进入内阁。马士英尽管入阁仍在凤阳督师,因此并未真正进入权利核心。
于是马士英指使江北四镇之一的高杰“拥兵临江”,逼迫史可法让马士英真正进入内阁。
马士英进入内阁后,内有皇帝支持,外有江北四镇撑腰,于是他进一步将史可法排挤出内阁,以实现大权独揽。
为了管理江北四镇,朝廷准备设置一名统一的指挥,马士英得到江北四镇的拥护而且他还是凤阳总督,本来他是更佳人选。
但是已经进入内阁的马士英不愿放下权力,于是他建议史可法:“我驭军宽,颇扰民。公威名著淮上,军士惮服,士民仰之,不啻明神慈父。公诚能经营于外,而我居中帅以听命,当无不济者。”
史可法不愿朝廷内斗,于是主动上书请求督师扬州,结果内阁首辅的位置被马士英据有。史可法失去了内阁首辅的位置,标志着东林党人在权力争夺中失势。
3。阮大铖复出与顺案
阮大铖在崇祯时被列为阉党的第三等,永不叙用。崇祯十四年(1641年)在阮大铖的推荐下,马士英成功当上凤阳总督。
后来马士英做了内阁首辅,对阮大铖投桃报李,向朱由崧推荐阮大铖,阮大铖被任命为兵部侍郎。
此举引起东林党人的强烈反对,东林党人由于失去“定策”之功,因此他们抓住阮大铖起复之事大做文章,借此打击马士英和其他非东林党人士,东林党人纷纷上书,称阮大铖的逆案是先帝定夺,不可更改。
阮大铖决定利用某些东林党人曾经归附李自成之事来反击,他说:“彼攻逆案,吾作顺案相对尔。”
于是阮大铖和马士英上书弹劾东林党人光时亨、袭鼎孳、周镳等人归附李自成。
十二月刑部尚书拟出顺案的名单,大批东林党人被定罪,阮大铖顺利地利用顺案复出,并且使东林党受到沉重打击。
4。武将干政
由于弘光帝是由江北四镇所拥立的,他上台后对这些有“定策”之功的武将重赏。“封(高)杰兴平伯,镇徐、泗;(刘)良佐广昌伯,镇凤、寿州;(刘)泽清东平伯,镇淮、阳;晋(黄)得功以侯,镇滁、和”。
四镇将领倚仗“定策”之功飞扬跋扈,他们和内阁首辅马士英勾结,干预朝政。
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宗周弹劾高杰和刘泽清打了败仗还被封赏。这篇奏章引起江北四镇武将的极大不满,四镇武将也上书弹劾刘宗周劝皇上亲政是准备谋反。
四镇武将在朝中的 *** 人马士英支持四镇的意见,将刘宗周罢官。
弘光政权军事实力最强的军阀除了江北四镇,还有驻扎在武汉的左良玉,由于他无“定策”之功,并且武汉离南京较远,因此受到马士英的轻视。左良玉因此转而投向东林党,为之后弘光政权的内乱埋下伏笔。
5。南渡三疑案使弘光帝的合法性遭到怀疑,最终弘光政权在不断内耗中灭亡
5.1大悲和尚案
大悲和尚的父亲与潞王交好,崇祯十七年冬天,大悲和尚来到南京,称潞王贤明,应该做天子。最后大悲被判斩首。
5.2童妃案
弘光帝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结识了童氏并封为妃子,后来两人在战乱中失散。
弘光登基后,童妃闻讯赶来找夫君,谁知道薄情寡义的弘光帝拒绝接见童妃,还将她投入大牢活活饿死。
5.3假太子案
顺治二年(1645年),有人自称是太子朱慈烺来到南京,经过审问后,基本可以断定此人是假太子,他是明驸马都尉王昺的侄孙。
尽管如此,当时的百姓普遍认为这人确实是真太子,因此弘光帝不敢杀害此人。
这三大案都对弘光帝的合法性发出质疑和冲击。左良玉以南京太子为真发起“清君侧”的战争。
6。党争对弘光政权的影响
6.1政治影响
首先,弘光政权的党争导致了人们对弘光帝继位正统性的质疑,弘光帝本来就不是南京官员的之一选择,马士英等人以武力拥立弘光帝登基后,弘光帝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只知道沉迷于酒色,并无恢复大计。
弘光帝糟糕的表现大失人心,也使在“定策”问题上因为站错队伍而失势的东林党人看到了重新夺权的希望。南渡三大案的背后多少都有东林党人的影子,他们希望借此推翻弘光帝,重新夺回权力。
而东林党干将黄澍更是怂恿左良玉以“清君侧”的名义攻打南京,过多的内耗使得弘光政权迅速崩溃。
其次,党争使弘光政权的官员将主要精力放在争权夺利,对于主要敌人清军却疏于防备,当时清军的主力正在全力围剿李自成的大顺军,他们在山东、河南等地的力量非常薄弱,此时正是弘光政权北伐收复山河的大好时机,但是内阁首辅马士英却主张和清朝议和,白白浪费了大好机会。
6.2军事影响
由于弘光帝是由马士英与江北四镇武将所拥立,马士英当上内阁首辅后,将史可法排挤到扬州去协调四镇,但是史可法根本指挥不动四镇将领。
远在武汉的左良玉军事实力雄厚却不受重视,于是他在东林党人的鼓动下,以“清君侧”的名义进军南京。
马士英急调江北四镇将领防御左良玉,造成江北防守空虚,以致被清军轻而易举地攻到南京,消灭弘光政权。
弘光政权拥有半壁江山,拥有数十万兵马,却只坚持了一年左右就灭亡,党争是其中的罪魁祸首,如果南明官员能够精诚团结,即使不能守住半壁江山,也不至于那么快就被灭亡,党争拖垮了本来就不强大的弘光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