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让诸葛亮李严共同辅佐刘禅,是什么原因?
刘备病重之际,将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托以后事,也就是让他好好的辅佐自己的儿子刘禅,人们将这种情况习惯于称之为“托孤”。不过,刘备还有另一个托孤大臣,这个人就是李严,职务是“中都护,统内外军事”。那么,刘备为什么要指定两个人来作为托孤大臣,是他对诸葛亮不能完全相信吗?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这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一种习惯性做法,也就是“先帝”给后面的皇帝留下一个班底,由前面的皇帝给安排好了,后面的皇帝拿来用就可以了。这种情况一般只限于对年幼的皇帝适用,也就是老皇帝知道小皇帝少不更事,不知道哪个大臣有哪个方面的才能,所以给他提前布局。另外就是对托孤大臣是一种限制,防止一家托大,把皇帝的人事权由大臣接管了去,造成皇帝的大权旁落。对于成年皇帝来说,这种情况不但不需要,而且往往是走着相反的路径,那就是先免后用。不过,三国是处在一个战争时期,这种方式并没有使用。三国时期,魏蜀吴都有过托孤的事例。孙策去世,把权力交给弟弟孙权,两个托孤大臣一个是文臣张昭,另一个就是武将周瑜。曹丕的托孤大臣共有四位,分别是曹真、陈群、曹休和司马懿。蜀汉国刘备的这种安排,也是一政一军的格局,类似于孙策的安排,只是政强于军。
剩下的问题就是,刘备为什么要托孤给这两个人呢?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刘备在外,诸葛亮给他守家,还保证他的前方军需供给,刘备信任,这就不用多说了。关键就在于另一个人为什么是李严。
李严是南阳人,曾经是刘表的属下官吏。曹操入主荆州时,李严正好在秭归当地方官。因为曹操并没有完全占有荆州,李严向西归属了刘璋,刘璋任命他为成都县令。又因为他非常能干,刘璋又将他任命为护军,让他到绵竹,统属驻在绵竹的部队抗拒刘备。可是这个李严到了前线不但不率军抗敌,反而率军投降了刘备,刘备任命他为裨将军。等到刘备完全占有了西川,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在刘备这儿,李严表现出很强的军事才能。建安二十三年,刘备正在汉中作战,马秦、高胜等人却造反了,他们聚集了几万兵士,已经进攻到了资中县。李严不再征调别处的军队,仅仅率领本郡的五千士兵就前去讨伐。李严军砍下了马秦、高胜的脑袋,他们的党徒也四处逃散,反叛区的民户属籍全部得以恢复。还有,越雋的夷人首领高定派兵包围了新道县城,李严率领骑兵迅速赶去救援,叛军被打败。刘备因此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原来的太守职务不变。刘备当皇帝的第二年,李严被调到永安宫,担任了尚书令。第三年,刘备病重,将李严和诸葛亮一并遗诏为托孤大臣。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从李严的这番经历可以看出,在刘备看来,李严的军事才能是强于行政才能的,尤其是,就军事才能和可以托付两个方面来说,蜀汉国恐怕也没有比李严更合适的人了。刘备的想法应该是:诸葛亮的行政能力强,资历深,威望高,由他在后方镇国理政;李严的军事才能强,又可以成为刘璋留下来的人员班底的“代表”,由他在外统兵。从两人的资历地位以及刘备给他们的权限看,诸葛亮这个文臣显然要高于李严,这也符合当时时代的要求,因为要篡权夺取皇帝大位的人,一般大多是手里有兵权的人,文强武弱或者是文前武后的格局相对来说不太容易出问题。如此说来,这样一种格局,应该是十分完美的。
只可惜,刘备这个先皇帝能做出人事安排,却预料不到事情的发展并不会照着他设计的剧本走。
问题出在李严和刘禅两个人身上。李严有才却不是大才,要说大也只有胃口大。诸葛亮让他北驻汉中,李严之一次要一个五郡的巴州刺史,第二次要一个开府治事的权力,可以说,这两件事都是显露出了极大的野心。先说这个五郡的巴州刺史,整个益州总共才多少个郡?如果分出来一个巴州,蜀汉国三分之一不是都在李严手里吗?还有这个“开府”,显然是要和诸葛亮平起平坐。但问题是,刘备虽然安排两人为托孤大臣,却并不是没有主次,刘备让刘禅兄弟对诸葛亮像对待父亲一样,显然就是以诸葛亮为主的。安排李严,无非是不让这个军事主官成为诸葛亮的“臣子”,并不是让他们同等地位,否则也就不会有再对刘禅兄弟的一番嘱咐了。
那么,是诸葛亮对李严一再的打压导致李严最终走向极端诬陷诸葛亮吗?从李严的职务待遇升迁上来说,显然不是这样的。建兴元年,李严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四年,转为前将军;八年,升任为骠骑将军。可以说,在有丞相的情况下,这已经是一个武将的更高级别了。还有,最关键的一点,诸葛亮调动李严,将他的实际掌军权力交给了李严的儿子。这对于一个将军来说,恐怕死后都不会有这样的待遇,除非他是像司马懿一样的人。即便是在李严被贬之后,他的儿子李丰仍然当官。
再说刘禅。李严被解职是在建兴九年,难道当了八年皇帝,还仍然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小孩子吗?如果真的是诸葛亮对他这个皇帝进行控制,对李严进行打压,那在诸葛亮之后呢?所以问题就出在,李严知道刘禅这个皇帝就是一个摆设,他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判断。这就让李严有了可乘之机,因为诸葛亮官职再大也是臣子,天下仍然是人刘家的,所以他向诸葛亮伸手要这要那,是在逼诸葛亮从而“取利”。
如此说来,这刘备人事安排的再好,还是不如生有一个好儿子。若是“生子当如孙仲谋”,他也生了一个孙权一样的儿子,他即便是不用这般煞费苦心的安排后事,蜀汉国也许不会是三国之一个灭亡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