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放几百名囚犯回家过年,最后有几个回来?
《旧唐书》中写道:“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唐李世民,虽有污点,玄武门变。在位期间,一心为民,贞观之年,开创盛世,万国来朝,国泰民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道理,古人很早便已领悟。如果没有相应的法令维持社会秩序,每个人随心所欲,那么社会将会混乱不堪。早在上古时期,人们便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例如“刑”这个字,便是由一个井字和一个带有执法含义的偏旁组成,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制定了一些法令维护部落秩序。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人从奴隶主社会过渡至封建社会,这个时候则需要更多的法令维护整个国家的秩序,上至天子下到平民百姓,每个人犯罪都需要依法处置,甚至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规定,可见当时在人们心中法令的地位非常高。
与现在不同,古人往往会制定很多严酷的刑罚,以期通过它们警示世人,切勿步犯人之后尘。例如谋逆之罪,为古代帝王最忌讳的罪行之一,犯人被抓捕之后一般会被凌迟处死,既千刀万剐。在整个行刑过程中,犯人需要承受三千多刀,且直至最后一刀才真正去世,非常残忍。
但在历史中,曾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竟然放三百多名囚犯回家过年,令他们次年再重新回到监狱处刑。这个做法看上去不免有些奇怪,纵容囚犯回家,万一他们没有如约返回,反而隐姓埋名,甚至继续犯罪,岂不是太过儿戏。
除此之外,这种做法同古人一贯严刑的思想不同,不仅没有“杀鸡儆猴”的作用,反而有可能引发更多人走上犯罪的道路。也许,大家脑海中之一时间会想到历史上那些昏庸之主,只有他们才能做出如此“幼稚”之事,但大多数人并不知晓,此人便是开启唐朝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
他从父亲那里接过皇位之后,开始励精图治,一心打造一个盛世强国。与历史上很多皇帝不同,李世民有一个特点便是从谏如流,即便魏征曾是李建成部下,但他深知此人有才,面对魏征多次进谏他都可以虚心接受。其他大臣见状,纷纷效仿魏征,积极向皇帝进谏。
大唐初期,正是因为君臣鼎力协作,才一改前朝所留下的弊政,国家欣欣向荣。另外,李世民派遣名将李靖东征西讨,安定大唐边境,结束了国家内忧外患的局面,同其他民族和谐相处,是杨坚之后第二个被尊称为“天可汗”之人。
在李世民的努力之下,大唐进入“贞观之治”,人们安居乐业。直到贞观六年,李世民又做出一项重大决定,释放390名囚犯回家过年。当初,他看到那些死刑犯的名单,心中有颇多感触,这些人同样生活于和平年代,却无法同享盛世,便决定前往监牢看望那些囚犯。
去到监狱之后,他又看到那些囚犯眼中充满对生活的渴望,不免为之命运感伤。每一位囚犯都希望皇帝可以赦免自己,或许当初他们只是因为一时失足,命运却因此改变,如果能够重来一次,他们自然不愿意犯罪。看着他们拼命磕头谢罪,李世民心生怜悯。
因为当时正好快要过年,李世民直接下令让他们回家过年,但需要提前约定,等到次年他们必须如期回到监牢受刑。大臣们听到这件事后,无一不感到惊恐,不懂为何皇上做出如此决策。如果那些死刑犯没有如期返回,则后患无穷影响极大。
反观那390名囚犯,得知自己可以回家过年,对李世民感恩戴德,承诺一定如其返回。一边是惶恐不已的大臣,一边是信心十足的李世民,他相信贞观之风已然渗透至国家每一个角落,监狱也不例外,如果那些囚犯真的可以返回,则说明国家真正达到自己想要的盛世,如果他们没有如约返回,则说明自己还需要努力。
最终,390名囚犯真的如期返回,李世民看到这样的结果,贞观盛世如他所愿,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借用李世民的一句话,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李世民治国的 *** 后世有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当然并不是鼓励释放每一位死刑回家过年,而是如何效仿其核心思想,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相信我们国家也会继续强大,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