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诸葛亮设想好的《隆中对》,最终为何没能实现呢?

诗词文献6年前 (2018-11-17)510

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诸葛亮在对策中,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规划了一条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相当周详地描绘出了一个魏、蜀、吴鼎足三分之势的蓝图。可是有着隆中对的蜀汉政权为何却更先灭亡?

刘备三顾茅庐,终于感动了诸葛亮,愿意出山。接下来他们便屏退左右,展开密谈,商讨刘备军事集团此后的战略方向,由于此次会谈涉及密谋夺取刘备同宗刘表与刘璋的地盘,故其密级极高,多年来不为人所知,直到当事人刘备与诸葛亮都死了,蜀汉官方才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密,到了三国晚期,蜀汉档案典籍库的官员“观阁令史”陈寿已经可以看到其全文了,于是将其收录于《三国志 诸葛亮传》中,因此次会谈发生在诸葛亮所居住的隆中草庐里,故史称其为“隆中对。”

诸葛亮在隆中给刘备定下了一个最后可以统一天下的战略,可是最后蜀汉政权却更先灭亡,有人怀疑是不是《隆中对》本身有问题呢?其实原因在于刘备最后没能这个步骤实施。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隆中对》的核心内容,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诸葛亮明显事先已经考虑好了应对的策略,为什么呢?

因为隆中对明显就是为刘备而“量身定做”的。隆中对的核心内容是首先不与曹操争雄,其次不要妄图图谋吴地的孙权。那么既然诸葛亮这么讲了,明显就是让刘备置于荆州之地这个出发点说的,所以才有了诸葛亮对刘备的发问:“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其实就是诸葛亮假设的前提条件,刘备在荆州威望甚重,而刘表无雄才守卫荆州,所以刘备的之一个目标就是取而代之,占领荆州。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这么问呢?刘备当时能顺利取得荆州吗?能。刘备此前取徐州基本就是这个情况,陶谦被曹操进攻,无力守卫徐州,于是陶谦将徐州让给了刘备。

而荆州当时的情况是刘表年迈,膝下两子无雄才,因此要想守住荆州,必须需要刘备,所以刘备兵不血刃取代刘表占领荆州是很有可能的。而一旦刘备取得荆州,那么就是隆中对的下一步:“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益州的情况几乎和荆州差不多,刘璋暗弱,连张鲁都战胜不了。益州内部也是经常发生叛乱,人心不稳,所以取益州比取荆州更容易。而一旦刘备取得益州和荆州,那么就可以按照隆中对的设想,待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出荆州进攻宛、洛,而刘备率兵出秦川,这样的话霸业可行。既然诸葛亮规划得如此完美,为什么刘备最终没有成功呢?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而刘备按照《隆中对》实行的之一步就出现了问题。怎么回事呢?刘备取荆州更好的时机就是刘琮投降时,这时刘备可以以刘琮违背刘表遗愿,擅自投敌的名义而进攻襄阳,随之占据襄樊,据守曹操。但是刘备没有,刘备直接南撤,去守江陵,后来被曹操赶去了夏口。

这时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荆州本就是魏、吴垂涎的地方,尤其是东吴。早在孙坚时期,孙坚进攻江夏郡,被夏口守将黄祖一箭射死。等到孙权即位统领江东,荆州对他来说,既有杀父之仇,又有疆土之争,所以孙权也是欲吞并荆州而后快。随后的赤壁之战,曹操败绩,吴军占据了荆州腹地南郡,在名义上,实际是孙权占据了荆州。后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双方的矛盾自此形成。

原来,荆州属刘表,刘表死后刘备本可以轻松占据,但刘备绕了一大圈子才最终占据荆州,但是性质已经变了。孙权认为荆州本应该属于东吴,而刘备根本不会放弃荆州,所以隆中对中的东连孙权彻底成为泡影。刘备尽管随后迫降成都,占据了益州,同时拥有益州、荆州之地,但是失去了同盟孙权的信任,也为后来失去荆州埋下了隐患。

果不其然,后来关羽围困襄樊,孙权趁机在背后袭击,趁机夺回了荆州。自此隆中对的设想被彻底打破,由原来的两路出兵,变成了蜗居益州,你让刘备平定天下的构想如何实现?基于《隆中对》的设想,刘备不得不发动夷陵之战。但是刘备明显低估了孙权,也低估了东吴的谋士们。随后陆逊出任大都督,在夷陵打败刘备。自此,三国鼎立彻底稳定,而刘备成为最弱的,只能蜗居益州而已。

所以,从夷陵之战失败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刘备今生平定天下无望,也就无法再实现隆重对的设想了。那么依照刘备的能力,如果他没有失掉荆州,他真的能够和曹操一决雌雄吗?刘备到底在人们心目中是个能君临天下的人吗?诸葛亮看对人了吗?我觉得诸葛亮看错人了。刘备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雄才。

那么刘备到底有多大才能呢?曹魏官员裴潜曾经有过经典论断:“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试想当年刘备守徐州,使得徐州遭受吕布、袁术、曹操三方攻击,徐州没有得到平安,反而更加混乱。而后期刘备据险守卫汉中,逼退用兵如神的曹操,所有这一切都映证了一个事实:刘备只适合当一方诸侯,至于统一天下,基本没戏!

诸葛亮的《隆中对》从理论上说没错,但是《隆中对》是有前提条件的,而随后发生的事情从一开始就偏离了《隆中对》的前提条件,即刘备没有实现兵不血刃地占据荆州,一步错,步步错。即使后来实现了刘备占据荆州、益州的设想,但是东和孙权的目的没有达到,最后双方因为荆州翻脸,致使刘备丢了荆州,再就无法再谈去北上伐魏,平定天下了。

从另一方面讲,《隆中对》假设的前提条件是刘备是个能够平定天下的雄主,而刘备就像裴潜论断的那样,没有那个能力,所以最后只能偏居益州而已。可以说《隆中对》没有错,但是实行起来非常困难。刘备从一开始就错了,再加上自己本身的能力不足,所以没有实现平定天下的愿望。因此,错不在诸葛亮,不在《隆中对》,而在刘备。

诸葛亮设想好的《隆中对》,最终为何没能实现呢?

诸葛亮一小青年,每日不过读书种地,他为何能为季汉建国之路提纲挈领呢?其实,诸葛亮虽常年蜗居于草庐,但身为荆州牧刘表的外甥女婿和荆州年轻士子的领军人物,他的情报来源那可不是普通人能比的,这些年来,他对天下大势早已洞若观火,于是直接提出:首先,曹操这个人,惹不起!其次,孙权势力虽稍弱,但咱也惹不起。

那么谁惹得起呢?一个是刘表。刘表有一块肥肉荆州,但以刘表的水平肯定守不住,咱们近水楼台,要趁着曹操孙权还没来,赶紧占了这便宜,吃干抹净,落肚为安。另一个是刘璋。刘璋有一块肥肉益州,但以刘璋的水平肯定也守不住,更重要的是,他手下很多人早就想换主子了,咱们也要赶在曹操孙权之前,赶紧占了这便宜,让他们流口水去吧!而吃完这两块肥肉,有了基本盘后,接下来才是重点。

之一,要联合孙权势力,以及西方羌氐与南方夷越等少数民族,共同抗击曹操。此乃先秦合纵之术。诸葛亮居隆中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而管仲九合诸侯,乐毅联合五国伐齐,都带有浓重的合纵色彩。看来诸葛亮对打败曹操,早有定见,那就是合纵,只有合纵!若偏离此法,刘备与孙权、马超等集团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像六国一样被团灭,无非撑多久而已。

第二,待时机成熟,分东西两路北伐。东路由荆州出发,西路由益州出发,使曹操东西不得相顾,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的隆中对,总体上还是很牛的,他给了迷茫的刘备一个高瞻远瞩、丝丝入扣、天衣无缝、近乎完美的战略规划。然而,正因为它太完美,完美的近乎虚幻,所以很难实现。一个再好的战略规划,如果无法执行也是没用的;当然,以刘邦开国集团或能实现此战略,但刘备集团根本不具备这个人才配备。诸葛亮千算万算,也没法给刘备空降一个韩信过来,所以最后就是无解的,其无解有三:

首先,觊觎荆州的并不只有刘备,还有孙权。

事实上,孙权这些年一直不断地在攻伐荆州西线的江夏黄祖,且连战连捷,这到嘴的肥肉,怎么可能让给刘备?不肯让,那就只有争了。但诸葛亮又说了,隆中对的关键就是结好孙权共抗曹操,既要争,又要结好,这完全是矛盾的,何解?我倒有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办法虽依然难度很大,且充满了变数,但总比坐视孙权背盟要好得多,具体我们后面再来分析。这里我们先说说孙吴集团对荆州的图谋。

事实上,孙吴集团对荆州的图谋不仅早于刘备,甚至还早于曹操。早在初平四年,东吴战略家张纮就给19岁的初生牛犊孙策定下了未来的战略规划,那就是收兵吴会、吞并袁术、消灭刘表,占领荆扬二州之地,据长江天险,称霸天下。而此后鲁肃的“榻上策”与周瑜的“两分天下计”,以及甘宁的“据楚望蜀”战略也都提到了谋取荆州之重要性,只不过提法不同、战略执行略有差异而已。

这是因为,从战略地缘上来看,江南政权想要立足乃至称霸天下,前提条件,必须全据长江之险,只占江东则恐难以得志,这也就是项羽宁做鬼雄也不肯过江东的原因之一。从历史上来看,蜀、吴、楚从来都是势不两立,历数楚国八百年历史,最凶险的敌人不是占据了长江上游巴蜀的秦国,就是长江下游的吴国,而从来不是北方的齐晋!

从春秋中晚期吴国开始崛起,吴楚之间便争斗不断,陆陆续续长达百年之久,直到公元前505年,三万吴军长驱直入,大破二十万楚军,并一举攻破了楚国首都“郢都”,也就是日后的荆州首府江陵。两百多年后秦国又沿汉水攻下了南郡,并倚仗江汉平原发达的水系,源源不断地朝楚国派兵,直到灭亡了楚国。

另外,还有一位与孙权同称吴王的夫差,更是傻傻的不灭越、也不削楚,反跑去北方与齐晋争霸,结果竟被楚越联手搞死。还有项羽西楚政权的失败,也跟没能控制住东楚之地有关。这些惨痛的历史教训,对孙权而言难道还不够深刻吗?从后世来看,元末朱元璋占领江东之地,其更大的敌人也从来不是北方元朝 *** ,而是占据长江上游楚地的陈友谅。要拿下楚地陈友谅,再拿下两淮张士诚,朱元璋的天下才算稳了。

总之,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江东政权,想争天下都必须先拿下荆楚,再拿下两淮,这才有资格争中原,顺序绝不能错,否则就是夫差、项羽的下场。相信熟读《左传》《国语》《史记》的孙权吕蒙君臣,绝对不会想做下一个夫差、项羽。他们从来对荆州都是志在必得,因为局势他们可以放弃一时,但一旦有机会,他们绝不会错失。

其次,从曹魏方面来看。

曹操在赤壁之战惨败后,就果断放弃了荆州之地,赶紧先去把关中拿下,以免刘备变成刘邦;同时命曹仁据襄樊之险,坐看孙刘两家为荆州争斗不休。看来,曹操对长江以南的战略地缘洞若观火。此人不愧为汉末最伟大的军事家,识进退之道,明必争之地,其战略高度远在刘备孙权之上。

事实上,荆州位于江汉平原,四通八达,水网密布,驿路宽大,“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明显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衢地”,即“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故其关键在于“合交”。所以说,按照《孙子兵法》,荆州这个“衢地”虽然有枢纽作用与中心岛功能,便于发展经济和获取支援,然而宜守不宜攻,且因防御成本太大,故又需结好诸侯,巩固联盟,以逢时变,实非用武之地也。

比如战国时代的魏国,也是四战之地,所以只有做好外交,联合三晋共同向东或西发展,才有初期之霸业;而一旦自毁联盟,四面出击,则只有死路一条。正所谓“金角银边草肚皮”,这荆州之地就像春秋时候的郑国、战国时的魏国、欧洲的巴尔干半岛、亚洲的中东地区,虽然是枢纽,却也是火药桶,没有强大的实力与天才的外交协调能力,千万不能染指,必须避而远之,坐观愚昧者之争斗,而自去边角做局,静静等待机会,以收渔翁之利。战略形势的此消彼长是需要几十年的忍耐的,不可急于一时,否则必坏大事。

第三点,更糟糕的是,刘备并没得到整个荆州。

由于种种方面的原因,刘备并没能得到整个荆州,其北面的险要襄阳在曹魏手中,东面的险要夏口和樊口在孙吴手里,而蜀汉虽然拥有荆州的核心地区南郡,但无险可守,只能靠修烽火台来巩固江防,其地缘之劣势其战略之被动,可想而知。也就是说,后来关羽看似强大,其实手里一把烂牌,攻又攻不得,守又守不住,还要负责他并不擅长的外交工作,这也太难为他了!

可是,刘备除了关羽,也实在无人可派。荆州与益州远隔山水,可自成一国,无论派谁,刘备都不放心,所以也只能是关羽。为了取益州,刘备又将荆州人才与大族豪强全都抽调走了,以致吕蒙偷袭时,整个荆州立刻土崩瓦解,丝毫组织不起半点抵抗,也根本来不及救援!刘备这把棋,真是下的奇烂无比。所以还是那句话,刘备的人才配备并不足以支撑诸葛亮的隆中对,硬要实行只能是悲剧。

总之,诸葛亮之隆中对,前半阶段——先取荆州,与东吴联盟抗曹,再取益州——这都没问题,且一度实现;问题是后半阶段——若跨有荆、益而天下有变,则汉室可兴——这就太难了。

从地理形势来说,荆、益两州中间隔着大巴山、巫山,交通极为不便,一条长江三峡水路,也极其狭窄,难以行船,秦将司马错曾三次浮江伐楚都受阻,最后还得白起从上庸南下才搞定。所以,刘封的上庸这个地方其实相当重要,从此行船沿汉水可以迅速到达江陵,但这又必须先拿下曹操重兵防守的襄樊之地,可这太难啦,关羽刚一动手,就被曹操孙权联手绞杀了。

论者常责怪刘封孟达不去救援关羽,其实这也冤枉他们了。从上庸到荆州,若走汉水,则必须经过曹魏援兵云集的南阳郡,随时被对方截杀;若翻山越岭走武当山、荆山,则黄花菜都凉了;可见刘封孟达不救关羽是正确的,去救也不过是送人头罢了。刘封之死,孟达之反,这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

从历史上来看,从来没有一个政权是跨有荆、益而得天下的。唯一一个公孙述,妄图跨有荆、益,结果很快就被东汉名将岑彭逆江而上直接打爆。事实上,益州与关陇乃是一个地缘整体,秦汉唐、包括李自成,皆由此而取天下;而荆州与江东乃一个地缘整体,六朝与南宋据此而割裂天下,明据此而得天下。

故诸葛亮提出之跨有荆益,实乃割裂地缘之战略也,此两大战区孤立分割,首尾遥隔,相互之间难以支援,季汉想要以此立国,实在太难了,还是那句话,人才储备根本跟不上。而单独据有荆、益而取天下的,也几乎没有。只有西汉刘邦和更始刘玄两个特例而已,但刘邦刘玄都有大量强势盟友的配合,季汉却没有,有也被自己给作没了。

事实上,荆州之不可守,刘备悔之已晚,庞统却早有预见,他曾对刘备说道:“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不如权借益州以定大事。”庞统认为荆州经连年战乱,已民生凋残,又强敌环伺,难以据守,不如放弃,以益州定大事;可惜庞统加入刘备时间过短,又英年早逝,没来得及将此间道理与利弊阐释明晰,从而导致了蜀汉后来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等到夷陵之战后才追悔莫及。

庞统都看到了,诸葛亮不应该看不到。既然局势发生了变化,那就需要给”隆中对“打点补丁。可惜,但与我们的印象不同,在正史中刘备并不是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甚至根本就不是个虚心接受意见的人,他有很多根深蒂固的执念,这些执念是他成功的基石,也是他失败的根源。事实上,我们伟大的战略家 *** 也看出了隆中对的不足,他就说过:“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那么,回到我们前面的问题。我前面说,“跨有荆益”和“结好东吴”这个矛盾,其实有个办法可以解决,什么办法呢?其实很简单,不要定都成都,定都江州,也就是重庆。

明朝陈建《建都论》说:“夫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又说:“据上游之势,以临驭六合。”《史记》上也说:“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综上所述,江州有大巴山与三峡之险,有漕运之便,又居长江上游,离军事要地上庸和江陵都不远。

如此,季汉既可以从江州对江陵形成高屋建瓴之势而使东吴束手,又可以有效支援上庸刘封,使其敢于配合关羽拿下樊城,从而打通经由汉水而连接巴蜀与荆襄的通道,这才算是真正实现了跨有荆、益,而得以从荆州、上庸、汉中三方向对南阳、洛阳和长安形成问鼎之势。

另外,江州地处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为四川水系之枢纽,人员物资都可以迅速地南达南中,西达西川、北达汉中、东达荆襄。一千年后,蒙古大汗蒙哥挟西征欧亚凯旋之威势,入蜀伐宋,却在重庆钓鱼城遭遇滑铁卢,蒙哥殒命,蒙古大帝国也由此分裂,江州重庆战略地位之牛可见一斑。

总之,建都重庆虽不一定必能实现隆中对,但建都于川西边陲的成都则只能使季汉更加边缘化,最终必败无疑!宋人苏洵说:“吾常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完,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大概刘备一生困顿,好不容易跨有二州,便成了骤富的老翁,要死死握住钱袋,偏安于蜀道剑阁之内,只让关羽刘封去拼命,且完全遗忘了昔日的盟友孙吴,自以为大业轻松可成,结果真拼死了二弟和干儿子,又痛失了荆州和上庸。至此,季汉就注定只能被封死在三峡与蜀道之内,让诸葛亮誓死北伐、鞠躬尽瘁一生去弥补这个错误了。

曹操曾说“刘备吾俦也,但得计稍晚“。他对他这个老对手倒是看得相当透彻。在这一点上孙权就做得比刘备好很多,他一路从吴县迁都京口,再迁建业,又迁武昌,一步步从长江东南岸的偏安之吴,迁向华中平原,全力与季汉与曹魏抗衡,使其难窥荆州之地,实乃大具眼光与胆识,生子当如孙仲谋也。

诸葛亮设想好的《隆中对》,最终为何没能实现呢?

当然,我的这个办法,都是属于两千年后的事后诸葛亮罢了。我们看到了后来的历史并拿来检验那个原初的构想,诸葛亮却能只能站在建安十二年往前眺望,他必须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勾勒出清晰的远景,而任何一个变数都有可能推翻一切。所以,诸葛亮是在一片迷雾中摸索前行,而我们是开了上帝视角在玩纸上谈兵。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11/221213.html

“诸葛亮设想好的《隆中对》,最终为何没能实现呢?” 的相关文章

顾大嫂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第一百零一位

顾大嫂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第一百零一位

顾大嫂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母大虫,登州人氏。他与丈夫孙新开酒店为生,后因搭救表弟解珍、解宝,劫狱反登州,上梁山入伙,并参与祝家庄卧底。梁山大聚义时,排第一百零一位,上应地阴星,担任东山酒店掌店头领。征方腊后封东源县君,返回登州。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顾大嫂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马麟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六十七位

马麟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六十七位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马麟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马麟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铁笛仙,建康府人氏,小番子闲汉出身,原为黄门山三寨主。他因钦慕宋江,而到梁山入伙...

王晙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位列宋《十七史百将传》中

王晙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位列宋《十七史百将传》中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晙(653年-73...

贾诩简介:三国时期曹魏开国功臣,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

贾诩简介:三国时期曹魏开国功臣,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这一历史时期的名臣及将领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东汉末年...

南宋宰相魏杞简介:著有《山房集》、《魏文节遗书》

南宋宰相魏杞简介:著有《山房集》、《魏文节遗书》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南宋宰相赵雄简介:时人编有《赵文定公遗事》1卷

南宋宰相赵雄简介:时人编有《赵文定公遗事》1卷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北宋宰相贾昌朝简介:今存《群经音辨》、《通纪时令》等书

北宋宰相贾昌朝简介:今存《群经音辨》、《通纪时令》等书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贾昌朝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贾昌朝 (997年—1065年),字子明。真定获鹿(今河北获鹿)人。北宋宰相、训诂学家、文学家、书法...

南宋宰相张商英简介:《两宋名贤小集》辑有《友松阁遗稿》

南宋宰相张商英简介:《两宋名贤小集》辑有《友松阁遗稿》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张商英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张商英,生于公元1043年,卒于公元1121年,北宋蜀州(四川崇庆)新津人。字天觉,号无尽居士。从小...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