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曾拥有实力统一天下,为什么会沦落到亡国的地步?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南唐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显德年间,后周崛起,周世宗一统中原的雄心令众朝廷闻风丧胆,南唐皇帝李璟却主动叫板周世宗。一代英主周世宗对南唐连续三次用兵,南唐丢失掉半壁江山,李璟皇帝由此变成了李璟国主。李煜即位后,不谙政事的他,想到父亲曾经被后周暴打,便失去了反抗的力量,他遵从苟且偷生的国策,通过连年纳贡,勉强维持着南唐国主的地位。随着赵匡胤的崛起,邻国的沦陷,南唐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曾几何时,有实力统一华夏的南唐为什么会沦为这般地步?
这还要从李璟说起。
1、李璟的冒失
李璟继位之后,头脑有些发热,“自以唐子孙,慨然有定中原、复旧都之意”。他全然忘记了他的父亲李昪临死之前交代的“守成业”、“交邻国”、“保社稷”的告诫,不顾满朝大臣的反对,悍然对邻国用兵,结果非但没能开疆扩土,反而极大消耗了南唐的国力,南唐便从此开始由盛转衰。李璟开疆失利,损失惨重,于是发出懊悔的声音:“兵可终身不用,何十数年之有!”
此时的天下大势:南唐衰落、后周则崛起;李璟心有余悸、周世宗却雄心壮志。一代英主周世宗已经迈开了一统天下的步伐,由盛转衰的南唐首当其冲。周世宗三次亲征南唐淮南,南唐失去了长江以北的半壁江山,李璟欲哭无泪,由威风赫赫南唐皇帝成为南唐国主。
李璟战败之后,失去的领土被中原王朝纳入版图,中原王朝的疆域推进到长江一线。南唐的都城金陵与江北只有一水之隔。南唐的君臣都很清楚,虽然此时中原没有渡江南下,但若到时机成熟之际,南唐都城金陵根本没有办法招架。此刻,李璟有了迁都的想法。
2、来自赵匡胤的恐吓
赵匡胤称帝后,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举兵叛乱,他清楚自己无法抵挡赵匡胤大军,“遣使求援于唐,唐主不敢纳”。只留下李重进孤身一人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等待着赵匡胤的到来。赵匡胤平定李重进叛乱后,李璟立即派遣使者前去犒师。
虽然李璟表现十分亲近,但赵匡胤仍然耿耿于怀。因为赵匡胤清楚,李重进一向与南唐互通有无。虽然此次战争南唐并没有插手,但赵匡胤仍然决心趁此机会,给南唐一点颜色瞧瞧。于是便:“上使诸军习战舰于迎銮”。
赵匡胤突如其来的水上军事演习收获了意外之喜。南唐国主李璟被吓破了胆,更加认识到了金陵作为都城存在的危险,在南唐上演了如此般一幕。素来缺乏主见的李璟,在迁都问题上表现得异乎寻常的坚决,在朝堂内外一片反对声中,毅然决然迁都洪州(今江西南昌)。
3、短命的都城
李璟当初谋划迁都之时,看中的是洪州“居上游而制根本”的地理条件,在这里他可以养精蓄锐,实行退缩防线的战略,凭借长江有利地形以及南唐水师优势,等待时机即可。依当时的南唐局势,这是一条不错的权宜之计。然,南唐这次迁都,异常仓促。
首先,李璟迁都洪州时,并未来得及对洪州进行大规模修缮营建。洪州目前太过于狭窄,李璟行动又过于仓促,宫殿府库、军营官署不及金陵的十分之一,群臣无处容身、无法立足,因此叫苦声连连。
其次,南唐官员向来享受生活,他们吃不了苦,日思夜想金陵的繁华,根本无心与李璟共患难,他们总是抱怨洪州的简陋与生活的艰苦,时间一长,就连李璟也心生悔恨。“宫府营署,皆不能容,群臣日夕思归,国主悔怒”。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李璟在战败的屈辱与迁都的抑郁中离世,他的儿子李煜即位。李煜直接带上满朝文武返回金陵,洪州这个短命的国都仅仅三个月就被废弃了。洪州都城的废弃,标志着南唐以洪州为据点,以图东山再起的策略被废除。那么,刚即位的李煜又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挽救这个岌岌可危的南唐呢?
降低身份,委身求全
南唐皇帝的身份在李璟的时候就丢失掉了,李煜即位后的职务是南唐国主。面对日益强盛的宋朝,南唐彻底放弃了大国之尊:在名义上自降身份,小心翼翼侍奉大宋王朝;每年向大宋进大量贡奉,维持南唐国主地位。他不断调整自己的身份、不断降低自己的级别,不断放弃自尊,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公文类别的变化
“奉表陈绍袭之意。若曰稍易初心,辄萌异志,岂独不遵于祖祢,实当受谴于神明”。李煜回到金陵即位后立即派遣使者向宋太祖赵匡胤汇报南唐更高权力的转移,并一再申明南唐甘愿臣服于大宋,并为此立下了毒誓,若怀有不轨之心,必遭天谴。
宋太祖看到这样的话自然是高兴异常的,立即下诏安抚。从李煜此次上表开始,书已经改为诏,这个变化是有深刻意义的。“书”的形式在古代往往代表了平等,而“诏”则表示帝王向下级发布命令,是一种上下级关系使用的公文样式。
李煜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到位。以上是南唐对于大宋之间公文样式的变化。李煜即位初期,对内依然沿用“诏书”的公文形式,意思是在南唐的地盘上皇帝依然是李煜。随着宋朝大一统脚步的加剧,李煜深感恐惧,为了更大程度减轻宋太祖赵匡胤对自己的猜忌,对内采用了“教”的公文形式。
2、称谓的变化
周世宗时期对南唐进行了三次讨伐,李璟失利,江北之地归于周世宗。在周世宗与南唐书信来往之间,南唐皇帝已经消失了,“但呼国主而已”。李璟由于失败已经由皇帝成为了国主。国主虽然没有皇帝听起来霸气,但好歹没有指名道姓,说明这个称号还是有一定的尊重意味。
“国主”这个称号到了李煜后期,就像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李煜整天都在为这个称呼提心吊胆,三番五次上表请求称名,“唐主上表乞呼名,召不允”。971年,李煜亲眼看着南汉在赵匡胤的武力下消失。夕阳西下,李煜仿佛看到了走向末日的南唐,他再一次乞求称名,而这一次赵匡胤爽快地答应了他。
3、礼制的变化
紫袍见宋使“国主始易紫袍见使者,使退,如初服”。众所周知,黄袍是皇帝的象征,使臣面见皇帝时,一般要行礼节面见皇帝。而到了李煜这里,为了南唐能够生存,为了减轻赵匡胤对自己的猜忌,李煜面见大宋使臣时,会脱掉黄袍换上紫袍,以表示对大宋王朝的尊敬和臣服。待到大宋使臣退去后,李煜才换上自己的黄袍。
宫殿除鸱吻鸱吻是宫殿上的一种有象征意义的装饰。相传鸱吻是龙的儿子,汉武帝时期塑造其形象放置于宫廷的殿角、殿脊之上。由于汉武帝在古代皇帝眼中亦是伟大的象征,鸱吻被沿用下来,成为象征皇帝威严的一种装饰。
李煜对这些细节处理的非常到位。当大宋派使臣前来时,他会命人将鸱吻取下,他极力避免宋太祖赵匡胤对他产生的误会,不想惹麻烦上身,等到宋使走了之后,他再命人将鸱吻装回去。南汉在铁骑下消失后,李煜再也不用这么麻烦了。
“后主立,遇宋使至,则去之,使还复设,至是,遂去不复用”。
后汉的灭亡给李煜造成的心理阴影可想而知,李煜被宋太祖赵匡胤彻底吓倒,将鸱吻拆除掉,再也不复用。
4、国号的变化
971年,李煜派遣他的弟弟李从善朝贡大宋。李煜上表,将唐国主改为江南国主,唐国印改为江南国主印。李煜非常自觉地去除了自己身上所谓的南唐皇帝身份,此举表示南唐再也不是一个以李煜为首的独立国家,而是依附于大宋王朝之下的附属。
5、官府、官号的变更
李煜在江南官府、官号的变更举措是在南汉灭亡之后,如惊弓之鸟般的李煜不仅做出了上述行为,为求生存,他又进一步加速了相关名号的变更。将尚书省改为司会府,御史台改为司宪府,翰林书院改为修文馆。同时,将江南所有分封诸王都降一级爵位。
以上行为看似务虚,实则一点都不虚假。李煜是放弃了帝王的尊严,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并且李煜在务实方面表现确实也很卖力。
“煜每闻朝廷出师克捷及嘉庆之事,必遣使犒师修贡。其大庆,即更以买宴为名,别奉珍玩为献。吉凶大礼,皆别修贡助”。由此可见,李煜真可谓是挖空了心思穷尽一切手段抓住一切有可能的机会,表现自己的忠心。
以不动应万变
李煜的全面妥协还表现在对臣下军事行动建议的断然拒绝。
一、拒绝卢绛攻打吴越的建议
卢绛是江南的沿江巡检。此人军事才能以及目光所长我们可以从史书中窥知一斑:“招募亡命,习水战,屡要吴越兵于海门,获舟舰数百”。他一手组建新军进行水上训练,用这样的一支军队多次大败吴越于海上,缴获吴越战船数百艘。
在南唐形式岌岌可危时,卢绛向李煜建议:“吴越,仇雠也。他日必为北朝乡导,掎角攻我,当先灭之”。然而此时的李煜对大宋采取全面臣服的策略,吴越又是大宋的附庸国,他认为此举只会加速南唐的灭亡,便断然拒绝了卢绛的提议。
二、拒绝林仁肇收复江北失地的建议
林仁肇是南唐名将,他的名字令宋太祖赵匡胤都畏惧三分。他曾秘密向李煜上表,请求派兵收复长江以北的旧日国土。他知道李煜十分惧怕赵匡胤,用自己的忠心做出了最坏的打算。“兵起之日,请以臣举兵外叛闻于宋朝,事成国家享其利,败则族臣家,明陛下无二心。”
事已至此,李煜仍不敢有所作为,考虑到一旦失利国家军事兵力则大大缩减,不敢冒险的李煜拒绝了林仁肇的提议。
小结
李煜为什么会一再退让、委曲求全呢?
李煜无论在名分上或是物质、军事上,对大宋王朝卑躬屈膝,唯命是从,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委屈自己以求得江南的存在。他的所作所为是在告诉赵匡胤,名义我可以不要,尊严我可以放弃,只要能让我保住祖业就可以了。
但是赵匡胤大一统的决心是不会因他而改变的。归根结底,李煜的所作所为也不过是在垂死挣扎罢了,他只能做到延长南唐存在的时间而已。